1、1949年9月,有文字记载:“……,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该重大事件是指
A.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B.通过《共同纲领》
C.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即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到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髙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互助合作逐步推进 B.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D.农民获得真正解放
3、“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文中的“这次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4、某历史小组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研究,以下搜集资料反映该主题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培养建设人才”“五年计划”
B. “大包干”“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C. “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承包责任制”
D. “按劳分配”“上海浦东开发区”“经济特区”
5、2019年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澳门观摩一堂历史课后,对大家说:“濠江中学的爱国主义传承有悠久的历史……70年前,新中国成立当天,杜岚老校长毅然升起了五星红旗。”对这一升旗行动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爱国精神的驱动 B.“一国两制”的感召
C.改革开放的鼓舞 D.历史发展的规律
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A. 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C.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7、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8、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A.开国大典
B.北平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
9、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革命推动购物方式发生变化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0、近日,中国国民党改革委员会提出两岸新论述,将“九二共识”视为历史事实,引发外界高度争议。对此,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互信与交往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请问“九二共识”是指什么?
A.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
C.通邮、通航、通商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元朝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台湾府 D.台湾省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互不侵犯原则 D.互惠互利原则
13、目前我国对台湾实施的基本方针是( )
A. 战争解决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民族区域自治
D. 两岸三通
14、观察下面的史料,反应的信息是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A.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的胜利
B.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C.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D.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15、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助人为乐的解放军战士——雷锋,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的是( )
A.电影作品《雷锋》
B.雷锋日记
C.《英雄模范人物故事一一雷锋》
D.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16、“拄棍当舟渡,风雨每辞家,怀中拥抱兰考,口里啖狂沙,一己沉疴不顾,三百荒丘尽踏,劳瘁任交加,心血化甘露,浇灌泡桐花,真公仆,好榜样,铁生涯……”这首发表于《诗刊》上的《水调歌头》歌颂的是( )
A.邱少云
B.王进喜
C.邓稼先
D.焦裕禄
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重要意义是( )
A.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19、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0、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工业水平依然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面对这种局面,我国实施了(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运动
D.乡村振兴战略
2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
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
(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
22、下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 )
A京九铁路 B青藏铁路 C高铁 D青藏公路
23、三、拨乱反正
典型: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________的罪名,恢复他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________》,会议还选举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5、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调动农民的______,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1)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一一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一一
(3)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一一
(4)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一一
2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_______
28、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写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的河流名称。
(2)英雄黄继光牺牲的战役发生地点。
29、外交环境:
(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中国实行_______和________。
30、中美建交
(1)原因:随着中国________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过程:
①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问中国;
②1972年,________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_;
③_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是指哪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开始进入什么阶段?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什么?这是我国第一部什么类型的法律。
(3)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
(4)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等英雄模范,其中解放军好战士和党的好干部分别是指谁?
32、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以及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身影;经济上,美国不断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摩擦不断。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什么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请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主权完整与国家安全威胁之严重”?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非洲兄弟们跳起了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该场景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新中国成立时实行什么外交政策?1972年,什么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3、结合课本简述新中国以来我国人民解放军有哪些重要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三 “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理査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1)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根本原因何在?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2)指出材料三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含义。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