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主要原因是( )
A.“茅盾文学奖”设立 B.实施“五个一工程”
C.“双百”方针的实行 D.制定“863”计划
2、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3、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4、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路”“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A.1953—1957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 年 D.1978—2000年
5、土地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下列革命或改革中,基本没有涉及土地问题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内战
D.日本明治维新
6、……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这句话选自曹汝霖的著作《曹汝霖生之回忆》。该著作可以为我们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提供资料(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深化改革
③全面对外开放
④全面依法治国
⑤全面从严治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一百年时间。这一百年指
A.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0年前后
B. 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
C.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到2078年前后
D. 从2000年到2100年前后
9、时下人们爱用“最美”一词赞扬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教师”、“最美乡村医生”……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有 。
①邱少云
②李宗仁
③雷锋
④黄继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这句话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挽救了我国社会主义
11、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
B.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C.蒋介石集团长期占据联合国席位
D.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12、歌曲《我和2035有个约》中反复唱到“我和2035有个约”,这个约定是
A.2035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203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203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重大转变”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马关条约》签订
C.《辛丑条约》签订
D.“七七事变”爆发
14、2019年初委内瑞拉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委内瑞拉,公开支持反政府武装,而中国则反对他国干涉委内瑞拉内政。这一事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独立自主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原则
D.“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
15、某班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
16、某班同学分组进行实践调研活动,下面是每组的研究内容,据此可知他们调研的主题是( )
组别 | 研究内容 |
第一组 |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交锋记 |
第二组 |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视频资料 |
第三组 | 《告台湾同胞书》文献资料 |
A.卓越的外交风采
B.祖国统一大业进程
C.港澳回归祖国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7、下列不属于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的是
A.粮食、棉花、肉类等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B.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C.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18、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9、“九二共识”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石。“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是
A. 海峡两岸和为上计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海峡两岸直接三通
D. 海峡两岸同宗同源
20、如图是《人民日报》于2019年9月27日刊登的一篇报道,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铁人精神”指的是
A.艰苦创业精神
B.清正廉洁精神
C.乐于助人精神
D.崇尚科学精神
21、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_____。
22、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
①时间、地点: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________,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
③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________。
(2)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______。
(3)失误:
①时间:1958年,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影响: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________。
(4)调整国民经济: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________、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________,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23、读图学史:
(1)图一人物是在__________战争中涌现出的中华英雄儿女,他们发扬高度的_________、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_________”。
(2)图二人物是___________,他被称为“中国的航天之父”。他对祖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是研制“_________”。
24、_________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________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采用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改革开放
27、(题文)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根据下列会议的主要内容,请列举出会议的名称
(1)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___________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___________
(3)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___________
(4)会议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__________
(5)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___________。
28、______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9、_______ 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_”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 ________ 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
(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具有____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3)决定改北平为____,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____为代国歌;以____为国旗;采用____纪年。
(4)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
31、土地改革进行的目的及影响是什么?
32、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取得的成就,请你写一段文字加以概括地介绍。
介绍:________
33、问答题
(1)什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3)请你列举出我国建立的5个自治区。
(4)请你说说“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34、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 料二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观察下表:
| 农业生产总值(亿元)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78年 | 1397 | 133.6 |
1990年 | 7662.1 | 686.3 |
2000年 | 24915.8 | 2253.4 |
2016年 | 112091.3 | 12363.4 |
——乔元晶《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共同反映了建国初期的什么历史事件?它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三表格中各项指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农村哪一政策的实施?根据表格说明这一政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