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建立智库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关键技术等研究。碳抵消额是指通过捐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或林场等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B.沼渣肥田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可以通过日常节能措施和购买碳抵消额等措施来达到碳中和
D.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2、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在简阳与龙泉驿交界处发现香果树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
B.香果树群落中植物群落没有镶嵌分布
C.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会因环境发生改变
D.高矮不同的香果树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突触是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重要结构。突触小泡会经历如图所示的“释放—回收”动态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释放区和回收区的膜上分子不存在差异
B.神经递质释放消耗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C.神经递质的“回收”不利于内环境稳态
D.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或腺体等
4、以下两图是甲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种群增长率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变化的影响
B.乙种群数量K/2的时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同一区域中不同种群的K值不同,与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D.K值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K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5、某实验小组开展了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重复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B.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可以影响其K值的大小
C.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滴于盖玻片边缘的多余培养液要用滤纸吸掉
6、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而沃泰默通过实验具备了提出这种刺激是化学物质的条件,但却因太相信“权威”认定,所以未进一步探究。斯他林和贝利斯先后进行了两个与促胰液素有关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是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稀盐酸加入黏膜,磨碎,并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第二个研究是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腺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下列推测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第一个研究发现了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第二个研究说明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C.第一个研究提取液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
D.促胰液素的发现表明科学研究不能囿于定论,要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7、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C.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8、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B.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C.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D.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9、某地海岸潮间带分布着石鳖、帽贝、贻贝、藤壶等动物,四者间无捕食关系,但它们都会被海星捕食。在一个16m²的实验样地中,研究人员去除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占据优势,一年后藤壶被贻贝排挤,三年后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从15种变为8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设计符合“减法原理”
B.捕食可改变种间竞争强度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C.藤壶在演替各阶段保持优势
D.移除海星导致该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10、下图为多种生物(或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衣藻是有叶绿体的原核生物
B.蓝细菌、乳酸菌、醋酸菌、大肠杆菌和肺炎支原体都属于原核生物
C.图示所有细胞或结构都含有DNA和RNA,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和蓝细菌细胞一样,都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所以都是原核细胞
11、近年来,长江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的“十年禁渔”计划,给长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契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十年禁渔”措施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B.“十年禁渔”计划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维持生态稳定
C.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灭绝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D.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不仅改变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没有直接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13、森林形体高大、枝叶茂盛,可使大粒灰尘因风速减小而降落到地面;植物叶片表面多茸毛,粗糙不平,有油脂或黏性物质,能吸附、滞留和黏着一部分粉尘。据计算,松树林每年每公顷可滤除粉尘36t,橡树林56t,山毛榉林63t.上述例子描述的是( )
A.绿色植物的杀菌作用
B.绿色植物的阻滞、吸附粉尘作用
C.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D.绿色植物的吸收固定作用
14、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 化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持续 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
C.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水分不足的影响
D.非生物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具有反馈作用, 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调节种群数量
15、甲呈现的是神经元间形成的突触,图乙表示分别刺激神经元1、2+1(先刺激神经元2再刺激神经元1)、神经元3时,在N点测定神经元4的电位变化,其中阈值指的是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最小电位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由神经元1~4构成的突触有4个
B.刺激神经元2不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C.刺激神经元3时,神经元4中发生了钠离子内流现象
D.刺激神经元3后,神经元4上的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6、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伯乐树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白豆杉、伞花木、华南五针松(广东松)等21种,省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种,新种1种即广东含笑,此外还有兰科植物26属39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B.该保护区含有多种重点保护植物,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C.自然保护区为珍稀物种提供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D.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17、某生态系统有Ⅰ、Ⅱ、Ⅲ、Ⅳ、Ⅴ5个种群,各种群中有机汞(被生物吸收后难以分解,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含量如下表所示:
种群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有机汞含量( | 0.0036 | 0.0035 | 0.034 | 0.037 | 0.36 |
假设每种消费者都只能以上一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Ⅲ和Ⅳ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B.由Ⅰ、Ⅱ、Ⅲ、Ⅳ、Ⅴ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有三个营养级
C.Ⅴ种群同化的能量与Ⅳ种群同化能量的比值为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Ⅰ、Ⅱ、Ⅲ、Ⅳ、Ⅴ5个种群同化量的和
18、下图是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的形式存在
B.⑤过程加剧了温室效应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的特点
D.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B.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C.生态系统信息通过食物链(网)传递,具有单向循环的特点
D.信息传递可以维持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
20、下列关于人体对流感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经流感病毒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C.该病毒第二次侵入人体后,机体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并裂解靶细胞
2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适应就是指生物适合于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D.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2、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后(如图1),可适当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科学家研发了治疗癌症的新药物PD-1抗体(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D-L1蛋白和新药物PD-1抗体属于两种蛋白质
B.在制备新药物PD-1抗体的过程中,PD-1蛋白属于抗原
C.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失活,则可能会患自身免疫病
D.新药物PD-1抗体可破坏T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降低T细胞的功能
23、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的珙桐是中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活化石”植物。为保护该植物,科研人员在植物园中进行大面积带状种植,随后逐年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为同一种群
B.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
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D.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24、免疫调节是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方式,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胸腺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骨髓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
B.T细胞、浆细胞都能够吞噬、处理抗原并分泌相应抗体
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神经递质、激素可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代谢来影响免疫功能
25、木质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是自然界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有机化合物。利用微生物降解木质素对于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生产乙醇燃料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从秸秆堆积处地表下筛选出高效分解木质素微生物,初筛培养基成分见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成分 | 木质素 | 硝酸铵 | 硫酸镁 | 磷酸二氢钾 | 磷酸氢二钠 | 琼脂 | 蒸馏水 |
含量 | 2.0g | 1.33g | 0.5g | 1.0g | 0.2g | 20g | 1000ml |
(1)该培养基从功能上来看属于______培养基,其依据是______。
(2)该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______。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在含有愈创木酚的鉴别培养基上进行接种的方法是______。
(3)该类微生物会产生分解木质素的漆酶,利用凝胶色谱法可以提纯该酶,其原理是______。
(4)研究发现CU2+对漆酶活性有影响,其结果见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6、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确定了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下图是科学家破译第一个遗传密码时所做的相关实验,图中的RNA多聚尿嘧啶核苷酸的碱基序列是由许多个尿嘧啶组成的(UUUUU……)。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细胞内,遗传密码位于______分子上,以3个碱基为一组。
(2)本实验是以______为模板合成的多肽。为了保证外源物质作为模板合成肽链,实验中进行的相应操作是______。
(3)实验最终说明与______对应的密码子应该是UUU。
27、下面图甲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图甲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甲可看出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____酶,B是____________酶。
(3)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7是_________________。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________原则。
(5)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3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
(6)在豌豆的叶肉细胞中,由A、C、T、U 4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__________种。
28、科学家对鼠源杂交瘤抗体进行改造,生产出效果更好的鼠—人嵌合抗体,用于癌症治疗。下图表示形成鼠—人嵌合抗体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鼠源杂交瘤抗体就是从免疫的小鼠脾脏细胞中获取B淋巴细胞,在诱导剂的作用下与__________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并通过体内培养或体外培养生产的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较,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生产单克隆抗体一般不直接培养浆细胞,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改造鼠源杂交瘤抗体,生产鼠—人嵌合抗体,属于___________(生物工程)的范畴。图示该过程中,根据预期的__________,设计_________,最终必须对__________进行操作。
(4)经过改造的鼠—人嵌合抗体,与鼠源杂交瘤抗体相比较,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
29、G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含GDNF基因的表达载体(如图1所示),并导入到大鼠神经干细胞中,用于干细胞基因治疗的研究。请回答:
(1)在分离和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的过程中,使用胰蛋白酶的目的是_________。
(2)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载体是___________。构建含GDNF基因的表达载体时,需选择图1中的____限制酶进行酶切。基因表达载体中必须有启动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部分。
(3)经酶切后的载体和GDNF基因进行连接,连接产物经筛选得到的载体主要有三种:单个载体自连、GDNF基因与载体正向连接、GDNF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如图1所示)。为鉴定这3种连接方式,选择HpaI酶和BamHI酶对筛选的载体进行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DNA片段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第____泳道显示所鉴定的载体是正向连接的。
(4)将正向连接的表达载体导入神经干细胞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当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达到一定的密度时,需进行_______________培养以得到更多数量的细胞。
(5)科学家使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时通常将药用蛋白基因与_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使转基因动物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药物,此转基因动物被称作____________。
30、下列图甲、乙、丙分别是一些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④细胞处于______期,图④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______对。
(2)图甲的①~⑥中,细胞结构显著不同于其他细胞的是______;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是______;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______;⑤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
(3)若图丙中①~②完成了图乙中AB段的变化,则图丙a、b、c中表示DNA的是______,图甲中3所处的细胞内,a、b、c的数量分别为______。
(4)图甲⑤中存在的等位基因是______,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图甲⑥代表的个体中最多(不考虑互换)能产生______种染色体组合不同的配子。
31、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为了研究植物体的向光性,设计实验如下图所示。A琼脂块上放有胚芽鞘尖端,B琼脂块上没有胚芽鞘尖端。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温特之前,科学家研究初步认为,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_________________部位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后引起的,温特推想这种物质也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
(2)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②的现象说明A琼脂块中确含有某种化学物质,且这种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和④的现象均表明,胚芽鞘能够向该物质分布______(多、少)的一侧弯曲生长;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____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4)自然界中,植物体在单侧光照的条件下,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该化学物质在背光侧分布较_______________。后研究发现,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根据其作用取名为生长素。
32、农业上常用的育种方法如下:
a.甲品种 × 乙品种→F1→F1自交→F2人工选择→自交→F3→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新品种
b.甲品种 × 乙品种→Fl→F1花粉离体培养得到许多小苗→秋水仙素处理→若干植株→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c.正常幼苗→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d.种子搭载人造卫星到太空→返回地面种植→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e.获取甲种生物的某基因→通过某种载体将该基因带入乙种生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1)a方法属于常规育种,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选中的个体还需要经过若干代的自交、鉴别,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这是因为新品种必定是________。
(2)b方法与第(1)种方法相比,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F1有n对杂合的基因(分别位于n对染色体上),则利用其花粉离体培养育成的小苗理论上应有_______种类型。
(3)通过c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应属于_________体,它们往往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d方法中搭载的种子应当是__________ (干燥的、萌发的、休眠的);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其变异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是对人类有益的、不全是对人类有益的、全是对人类有害的),所以要对其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
(5)e方法培育出的新类型生物可以表达出甲种生物的某基因的遗传信息,该表达过程应包括遗传信息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