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与人体内蛋白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能在人体细胞内合成
B.氨基酸仅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就可以形成蛋白质
C.人体内,只有细胞中才有蛋白质的分布
D.有的蛋白质能够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2、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 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和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发生相应的作用。据此分析,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甲膜,使BC释放的谷氨酸增多
B.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丙膜,进而使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导致Ca2+通道活性上升
C.细胞AC与细胞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甲膜
D.正常情况下,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不会成为内环境的成分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自然现象中,表述错误的是( )
A.一些鸟类在求偶时,通常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就是行为信息
B.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缩短光照时间,可提高鸡的产蛋率,是对物理信息的应用
C.鼠类闻到黄鼬排出的“臭气”会选择逃离,空气可以作为传播“臭气”的介质——信道
D.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 12 小时才能开花,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
4、下列关于生物实验及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温特实验中空白琼脂块组是为了排除琼脂本身特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应设置保留尖端和去除尖端的两组实验
5、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中,④是传入神经,⑤是传出神经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抑制相应神经元兴奋,使⑥舒张
C.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存在于同一组织中,两者同步兴奋
D.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
6、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白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
B.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一般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借助生物之间的捕食过程相伴进行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
7、秸秆的纤维素经酶水解后可作为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纤维素水解液(含5%葡萄糖)培养酵母菌并探究其细胞呼吸(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向甲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的生成
B.乙瓶的溶液由黄色变成蓝色,表明酵母菌已产生了CO2
C.仅根据该实验结果不能完全确定酵母细胞呼吸的方式
D.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可以提高乙醇最大产量
8、图甲、图乙是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B.同样的玉米产量,图甲的营养结构能养活更多人口
C.研究能量金字塔能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若土壤中的污染物难以降解,则进入图乙中人体的污染物更多
9、从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且设计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随后多位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尔文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B.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通过胚芽鞘在黑暗中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
D.温特对比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命名为生长素,并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
10、在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室内各放置一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幼苗,在充足的水分、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室内的CO2含量,结果如表(假设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记录时间(min)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甲种植物(mg/L) | 150 | 113 | 83 | 58 | 50 | 48 | 48 | 48 | 48 | 48 |
乙种植物(mg/L) | 150 | 110 | 75 | 50 | 30 | 18 | 8 | 8 | 8 | 8 |
A.在0~25 min期间,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B.上表数据说明,甲植物比乙植物固定CO2的能力强
C.在0~25 min期间,甲和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都逐渐增大
D.在30~45 min期间,甲、乙两种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11、秋冬季节,某同学穿短袖去跑操,出门顿感寒风凛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打了个寒颤。跑操结束后,他大汗淋漓、口干舌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顿感寒风凛冽是寒风刺激大脑的冷觉中枢所致
B.寒风中,他身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
C.打寒颤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作用的结果
D.跑操结束后,他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2、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错误的叙述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蚜虫和鱼类的种群密度
C.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种群密度
D.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可对保护区内的东北豹进行逐个计数
13、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杨酸刚进入体内时,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可参与血浆pH的调节
B.水杨酸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
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
D.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14、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 )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
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D.人类红绿色盲的研究
15、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1与2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易位
D.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且含有4个染色体组
16、如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的产生、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
B.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将影响①②的分泌量
C.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上都有③的受体
D.切除垂体,则①②③的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
17、下列关于草原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小于热带雨林
B.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C.草原群落的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18、在实验室进行“酵母菌的纯培养”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最常用的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
B.倒平板时,拔出锥形瓶棉塞后,应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C.倒平板时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以防杂菌污染
D.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后应趁热快速蘸取菌液
19、牧场某区域因受到雷击引发火灾焚烧殆尽。为恢复该地的群落结构,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试验。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第一年初人工播种多种草本植物种子)。调查试验期间这两种样地草本植物的物种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样地类型 | 初始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第四年 |
自然恢复样地 | 0 | 10 | 15 | 18 | 24 |
人工干预样地 | 0 | 31 | 27 | 24 | 24 |
A.自然恢复样地发生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人工干预加快了牧草地的群落结构恢复速度
C.第四年两类样地的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相同
D.自然恢复样地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逐年下降
20、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作用于肌肉细胞引起收缩,之后被乙酰胆碱酯酶降解。α-银环蛇毒素竞争性结合Ach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h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B.Ach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引起肌肉持续收缩
D.被银环蛇咬伤腿部后会造成腿部肌肉麻痹
21、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空调房待的时间太长,容易使人头晕目眩、关节酸痛等,俗称空调病,下列关于空调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大
B.室内几乎与外界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病菌含量会快速升高
C.空调房内,使人不能正常排汗,可能破环内环境稳态
D.经常处在空调房内,稳态可能失衡,人对空气中的病菌、过敏原等的抵抗力加强
22、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调研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共有26种红树植物,其中金牛岛就拥有10种,是该市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
B.金牛岛分布的10种红树植物组成了一个群落
C.红树林面积缩小不会影响其栖息的水鸟丰富度
D.红树林的固碳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23、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B.T1→T₂段酵母菌种内竞争加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2→T3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
D.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用5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平均数除以计数室的体积就可以得到酵母菌的种群密度
24、科尔沁沙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当地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大量破坏,荒漠化严重。我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B.“绿进沙退”提高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属于初生演替
D.沙漠治理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同时使其垂直结构复杂化
25、如图表示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传递过程,①~④为分子。据图回答:
(1)在细胞核内,由分子①形成分子②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___,催化该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 。(填“RNA聚合酶”或“DNA聚合酶”),②表示的分子是___________ 。它的一段碱基序列为—AUGGCU—,则其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_______________ 。
(2)在核糖体上由分子②形成分子④的过程叫作______,在此过程中需要③_________。(填“tRNA”或“mRNA”)的参与。图中亮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 。
(3)由图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基因控制 _______________ 合成来实现的。
26、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过程中,递质的释放就是神经冲动。(____)
27、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 A组 | B组 | C组 | D组 |
初次注射抗原 | 抗原甲 | 抗原乙 | ||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 ||||
再次注射抗原 | 抗原甲 | 抗原乙 | 抗原甲 | 抗原乙 |
回答下列问题。
(1)初次注射抗原后,动物体内的T细胞可产生___________,在该物质的参与下,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____细胞会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该细胞产生的抗体通过__________方式被运输到细胞外。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__组。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 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8、下图是两种草履虫在实验室培养时的竞争实验(定时供给细菌)中有关的种群动态。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I.大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生长
II.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生长
III.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生长
IV.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生长
(1)从曲线Ⅲ可知,a、b、c、d四个时期中, 处于指数增长期。说明该环境所能容纳的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为 。
(2)从曲线Ⅰ可知,该环境所能容纳的大草履虫的K值为 。该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时,种群密度为 。
(3)从曲线I、II、III、IV可知,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发生了竞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 等生态因素引起的。
29、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过程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选填“A”“C”或“E”)。
(2)图中的突触小泡起源于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图中能为突触小泡的移动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细胞会表现为持续性________________(选填“兴奋”或“抑制”)。
(4)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___的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与其上的_____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30、根据下面光合作用图解,请回答:
(1)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③ _; ④ 。
(2)碳反应中需要光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和 。
(3)图中5是 阶段,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 ,
图中6是_ _阶段,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 。
(4)晴朗的白天植物细胞内正在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突然乌云密布请问短时间内植物细胞内三碳酸的含量 (上升或下降)。
31、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有关种群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实验组 | A | B | C | D |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 4.0 | 4.0 | 0.8 | 0.8 |
培养液体积/mL | 200 | 800 | 200 | 800 |
(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表甲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4组实验,用lOOO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甲.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甲中_______组的结果.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故供氧较少.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5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乙,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_______个/mL.
(2)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是103kJ/(m2•y).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A代表生理过程是_______;
②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
③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
④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103kJ/(m2•y).
32、甲、乙两图是红枫叶肉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是图__________;若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中,则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是图__________,图中结构[ ]__________起重要作用。([ ]中填标号)。
(2)甲中标号6所示结构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3)甲、乙两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标号4和标号5所示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理活动中都产生水
B.前者有片层结构,后者有嵴
C.黑暗条件下,生理活动中都消耗O2
D.前者不产生ATP,后者产生ATP
(5)细胞进行下列各种生命活动,正常情况下图甲细胞__________,图乙细胞_________。(填入编号)
①不增殖 ②能继续增殖 ③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
④出现染色体结构 ⑤有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