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原体肺炎,又称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易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发生,可以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肺炎支原体患者起病缓慢,通常在感染1-3 周开始出现症状,症状轻时可表现为疲乏无力,周身酸痛,重时有发热,持续干咳嗽,胸痛。少数病例会伴发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下列关于肺炎支原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肺炎支原体侵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
B.肺炎支原体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C.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肺炎支原体,主要体现了其监控和清除功能
D.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是因为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
2、下列有关动物激素作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经体液定向运输至靶细胞
B.激素可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受体,故能精准调节靶细胞的生命活动
C.激素进入靶细胞,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细胞代谢水平显著提高
D.激素含量虽然很低,但结合受体后会持久发挥作用,因而具有高效性
3、某地爆发山松甲虫灾害,导致数百万棵树死亡。为了解灾情爆发后该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汇(从大气中吸收的CO2等温室气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碳源(向大气释放CO2的过程),生态学家估算了灾情爆发前后绿色植物的NPP以及异养生物的Rh,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NPP[g/(m2·yr)] | Rh[g/(m2·yr)] |
爆发前 | 440 | 408 |
爆发后 | 400 | 424 |
注:NPP: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减去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Rh:异养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A.灾情爆发前后,该生态系统由碳汇变为碳源
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
C.该森林生物呼吸释放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D.防治山松甲虫可利用化学防治技术,如使用昆虫信息素、农药等
4、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所表示的分裂伴随人的一生,时刻在体内进行
B.①—⑥细胞的基因型都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C.由①→⑤、⑥,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全能性降低
D.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大,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5、下列对激素间相互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二者为协同关系
B.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
C.甲状腺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二者为协同关系
D.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促进动物生长,二者为协同关系
6、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都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至38.5℃以上,这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受影响有关。下图表示机体在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体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调
B.在体温上升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物质d是神经递质,它可能会改变甲细胞的膜电位
D.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调节
7、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B.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8、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区域内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在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大而降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9、如图是利用野生西瓜种子(aa,2n=22)为材料培育无子西瓜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AAaa产生的配子中AA占1/4
C.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物种
D.③和⑥可以用相同的技术处理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下列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减少病虫害
B.稻虾共生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C.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秸秆入沼池、沼渣肥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1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的V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语言、情绪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
1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这种调节方式叫负反馈调节。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血液中的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13、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物种资源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保护湿地,某研究团队对沿黄河下游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进行野外样地调查,发现青龙湖从湖心到岸边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为:沉水植物菹草群落→纯水烛群落→水烛群落→水烛+扁秆藨草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含水量是湖泊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B.与水烛群落相比,水烛+扁秆藨草群落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C.群落依次演替的过程中,每二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都在不断增加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1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会出现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及建群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较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多,时间短、演替速度快
B.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C.演替过程中,上一阶段的优势种都会在下一演替阶段消失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1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种群数量最多时约为( )
A.5年
B.10年
C.20年
D.20年以后
16、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接收光信号的蛋白质)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的突变体、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突变体是指相关基因不能正常表达的个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幼苗地上部分高度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敏色素是一种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B.光敏色素B传递的光信号异常时,减弱了PAC对水稻地上部分的抑制效果
C.浓度为和
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
D.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
17、某研究团队以四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 | 观察数量/只 | 觅食生境出现率/% | ||
生境1 | 生境2 | 生境3 | ||
绿翅鸭 | 2120 | 67 | 0 | 33 |
绿头鸭 | 1513 | 98 | 1 | 1 |
鹤鹬 | 1678 | 64 | 0 | 36 |
青脚鹬 | 1517 | 29 | 28 | 43 |
A.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有出现,说明其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B.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其取食种类也一定相同
C.四种水鸟占据不同的觅食生境,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D.研究四种水鸟的生态位,还需研究其食性、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8、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到试管中保存
B.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
C.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用取样器取样法
D.该实验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
19、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中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
C.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D.图甲模型属于物理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20、下表为细胞分裂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真核细胞分裂方式 | 部分特点 |
甲 | 无纺锤丝或星射线出现 |
乙 | 具有周期性 |
丙 | 产生生殖细胞 |
A.甲不发生DNA复制,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染色体的变化
B.哺乳动物的某些细胞可通过乙或丙的方式进行分裂
C.动物细胞通过乙方式进行分裂时,一对中心粒在前期倍增为两组
D.蛙的红细胞能通过甲方式增殖,人的成熟红细胞能通过乙方式增殖
21、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利用胚胎工程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代表体外受精,与体内受精不同的是体外受精前精子需要获能
B.②代表胚胎的体外培养,可移植的胚胎应发育到原肠胚或囊胚阶段
C.③代表胚胎分割,需均等分割桑葚胚的内细胞团,以免影响胚胎发育
D.⑤代表胚胎移植,此时要使供体和受体的生理状况保持一致
22、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B.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植物获得的光照强度越大
C.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D.防治害虫最好的时期是在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23、下图为多种生物(或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衣藻是有叶绿体的原核生物
B.蓝细菌、乳酸菌、醋酸菌、大肠杆菌和肺炎支原体都属于原核生物
C.图示所有细胞或结构都含有DNA和RNA,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和蓝细菌细胞一样,都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所以都是原核细胞
24、下列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
A.火灾过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
B.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的演替
C.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
D.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5、果蝇的灰体和黄体是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同学用一只灰体雌果蝇和一只灰体雄果蝇杂交,子代表现为灰体雌果蝇:灰体雄果蝇:黄体雄果蝇=2:1:1.回答下列问题:
(1)由子代表现型可知,_____为显性性状。
(2)该同学认为,等位基因A、a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如果是前者,上述子代中灰体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如果是后者,上述子代中黄体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
(3)现有纯合的灰体雌雄果蝇和黄体雌雄果蝇,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A、a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
26、正常细胞中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含有信号序列,没有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不含信号序列。科研小组除去内质网蛋白的信号序列后,将信号序列和细胞质基质蛋白重组,重组前和重组后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分布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结果可知,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能否进入内质网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信号序列对所引导的蛋白质________(填“有”或“没有”)特异性。
(2)研究发现,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有信号序列,而从内质网输出的蛋白质不含信号序列,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葡萄糖激酶在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则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葡萄糖激酶______(填“有”或“没有”)信号序列。在细胞中,葡萄糖激酶分布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7、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在该生态系统中,鼠主要在地表和地下活动,松鼠主要在树冠层活动,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看,绿色植物属于______。
(3)在该食物网中,狼处于第______营养级,狼与山猫的关系是______,
(4)如果啄木鸟增加100克体重,最多消耗绿色植物______克。
28、已知决定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小翅和残翅3种类型,由A与a、H与h两对基因共同决定,基因A和H同时存在时个体表现为长翅,基因A不存在时个体表现为残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取翅型纯合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
杂交组合 | 亲本 | F1 | F1雌雄之间杂交得到的F2 |
正交 | 残翅♀×小翅♂ | 长翅♀ 长翅♂ | 长翅:小翅:残翅=9:3:4 |
反交 | 小翅♀×残翅♂ | 长翅♀ 小翅♂ | ? |
(1)据表分析可推出H、h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该果蝇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X染色体。
(2)正交实验中,F2中小翅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反交实验中,F2的长翅:小翅:残翅=____。
(3)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长翅雌果蝇与一只纯合的残翅雄果蝇杂交,所得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雌雄比例为3:5,无小翅出现。T、t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F2中残翅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29、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来制作果醋、果酒、腐乳和酸奶等食品的技术,一般称作传统发酵技术。请根据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果醋和果酒的制作:
①果醋发酵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
②果酒发酵装置内要留1/3空间,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
(2)腐乳的制作:制作腐乳主要是利用毛霉等微生物发酵产生的____________等,使豆腐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增多,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3)酸奶的制作: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制成酸奶,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
30、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人感染后有很高的死亡率。
(1)埃博拉病毒需用活细胞培养,原因是埃博拉病毒营________生活。
(2)当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中时,____________细胞产生的_________与之结合会抑制该病毒在人体中的繁殖。当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_________细胞与该细胞密切接触最终使该细胞裂解。
(3)患者痊愈后不易再次感染该病毒,主要原因是体内存在_____________细胞。
31、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野生型菌株(his+)可在基本培养基(含微量组氨酸)上生长形成菌落,而突变型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his-)不能合成组氨酸,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利用his菌株可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诱发his-菌株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基本培养基的成分主要包括_____。制备基本固体培养基的操作: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倒平板时应注意:_____。
(2)检测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时,用_____法将his-菌株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上,使其密集均匀分布在平板上,将浸泡过待测化合物的滤纸片贴于平板中央。若培养基灭菌合格,则可能影响该检测结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是_____。若图A为对照组,B为实验组,则A组滤纸片的处理方法是_____。经正确检验后,结果如B所示,则实验结果和结论为_____。
(3)使用过的培养基在丢弃之前应做的处理及目的是_____。
32、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1)若将子一代(Ⅰ)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到细菌的DNA用同样方法分离,请参照甲图,将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的位置在乙图中标出。
(2)若将15N-DNA(亲代)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上连续复制3次,则所产生的子代DNA中含14N与只含15N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某卵原细胞(2N=4)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仅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被15N标记,该卵原细胞14N的环境中进行减数分裂,那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15N标记的染色单体有__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15N标记的染色体有____________条。其产生含有15N标记的卵细胞的概率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