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① 不同年代的纵向交接, ② 同一时代的横向传播, ③ 内容上取其精华和表达形式上推陈出新都很重要。形式守旧,就会产生渠道中断、市场失灵, ④ 使内容失去吸引力。 ⑤ 创新难点就是如何解决这些失灵,如何解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内容和技术的对接、高雅与通俗的平衡。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A | 不仅 | 而且 | 所以 | 因此 | 所以 |
B | 除了 | 还有 | 在 | 如果 | 那么 |
C | 除了 | 还有 | 所以 | 进而 | 所以 |
D | 不仅 | 而 | 在 | 因此 | 那么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吁吁(xū) 嗟叹(jiē)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yǔn) 黄鹤(hè)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栈桥(zhà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秦塞(sài) 扪参(mén) 趑趄(zījū)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始:当初,原来
B.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C.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密:结实
D.勖尔植,督尔获 勖:督促
4、孟浩然《临洞庭》诗中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请问诗中的“太清”指什么?( )
A.太上老君
B.清澈无瑕
C.天空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 ① 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 ② 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③ 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④ 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 ⑤ 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 ⑥ 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并且 | 更 | 尽管 | 也 | / | 就 |
B | 而且 | 也 | 但是 | 也 | / | 则 |
C | / | 因此 | 但是 | 又 | 假如 | 则 |
D | 尽管 | 也 | 因为 | 又 | 虽然 | / |
A.A
B.B
C.C
D.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冼星海: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武茂昌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一个渔民家庭里。1928年,他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1929年,冼星海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最终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35年夏,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启程回国。消息传到上海,有的报刊发表文章,称他是“一位从艰难困苦里斗争出来的作曲家”,是最有希望的“东方青年作曲家”。
冼星海回到上海后,结识了田汉、贺绿汀等进步音乐家,他拒绝了国民党宣传部的高薪聘请,决心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献身,冼星海开始为进步电影谱曲。他与田汉合作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创作了主题歌,这首歌立刻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很快流传开来。此外,他还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等谱写音乐。
全国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有一次,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双方对峙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1937年8月,冼星海随救亡演剧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演出。他一边创作,一边组织演出。这时候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在华北后方逐渐展开。全国民众深受鼓舞。冼星海马上创作了《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歌颂游击战。流传最广的要数《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激昂雄壮,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军民,许多男女青年听到这去歌曲,成群结队向敌后方奔来,太行山已经不只是个地理名词,而且是个光明的象征。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除了下面表现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歌曲外,还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以及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
冼星海在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说:“我要到延安去,那里才是抗日的中心呀。”
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经他谱曲,诗人光未然伤亡的《黄河大合唱》。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在听他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时,产生共鸣,很快冼星海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1周年晚会上,冼星海40多位热血青年演奏了《黄河大合唱》,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炼油桶支撑,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出来的效果,但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这些热血青年放声高歌。在场的毛泽东听后连声叫“好,好,好”。周恩来说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黄河大合唱》的雄壮音乐,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怒吼,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体现。这一组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把全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最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那就是:抗日,中国要崛起!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1929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只身到法国留学,他凭着对人生理想的热烈追求,克服了物质上的极度贫困,坚持完成学业。
B.冼星海一生都在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而努力奋斗,早期为进步电影谱写的许多乐曲都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并很快流传开来。
C.冼星海只用5分钟的时间就写出了《救国军歌》的乐曲,并让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甚至连阻止他们的士兵也跟着唱起来。
D.在延安时期是冼星海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花洒大合唱》更是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E.冼星海的创作始终和时代、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他既谱写了激昂雄壮的抗日歌曲,也谱写了一些特定音调和节奏的作品。
(2)在到延安之前,冼星海从事了哪些音乐活动?这些活动对其创作《黄河大合唱》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4)结合全文内容,试探析冼星海获得成功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代表党中央表达了对百姓的关怀,而中国古代的文人也经常在诗文中表现爱民恤民的情怀。《离骚》中, 屈原用“______”一句感叹老百姓的生活多么艰难;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两句,假设六国统治者如果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抵抗强秦了;
(3)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不堪重赋的麦农把收成全部上交后,只能在麦田里拾取麦穗充饥的情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认为人的认识是受制于认识角度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表达这种豁达思想,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很短暂,人活在世界上就像一种仅能存活一天的生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9、客至
(1)《客至》一诗中从户外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客至》一诗中写因为家贫,没有山珍海味和美酒招待客人,只有简单的菜和薄酒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3)《客至》一诗中流露出诗人质朴恬淡、热情好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取“醉翁”之号。
(3) 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典故来表现诗人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之中。
1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借用来说明为人应清廉不贪,再微小的东西也不能私取。
(2)黄河壶口瀑布飞流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气势雄伟。《蜀道难》中与之情景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孔宪蓬莱阁注
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赵抃(1008-1084年),北宋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熙宁四年(1071),赵抃由越州改知杭州,遗缺由孔延之继任,因而有此赠答。和诗所押之韵与原诗全同,叫做次韵;宪:指越州知州孔延之,宪是官场中对上级或同级的尊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半部分描写在蓬莱阁所见之景,景中含情,为抒写感受做铺垫。
B.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照应前文中的“山巅危构”。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盼望再次登高望远,扩展心胸。
D.相似景色唤醒诗人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又衬托出当下愉悦的心情。
【2】简要概括蓬莱阁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3】有人说本诗颔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风格接近,请加以比较。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兰溪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宠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医。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再无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下
C.因往相田得疾 因:于是,就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皆一时异人也
D.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B.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C.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D.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4】下列对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照应文章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B.《游兰溪》前面叙事,简洁风趣;之后写景,暮雨中杜鹃哀啼,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末句“剧饮而归”,以酒浇愁。
C.《赤登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抒情言志,情、景、理水乳交雕。《游兰溪》写人状景抒情,情、理、文兼胜,相得益彰。
D.“谁道人生再无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仍能豁达自处的坦荡情怀。
【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又有“孔融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