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宣城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姜夔是宋代著名词人,其号为(  

    A.白石道人

    B.青莲居士

    C.易安居士

    D.淮海居士

  • 2、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使使以大王

    B. 秦以利晋

    C. 常以身蔽沛公

    D. 既东

  •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点 书生义气  挥诉方遒  风华正茂

    B.苍茫 鱼翔浅底  浪遏飞洲  峥嵘岁月

    C.霜天 百舸争流  独立寒秋  激扬文字

    D.廖廓 橘子州头  漫江碧透  层林尽染

  •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熟(xián   转(zhǎn   qiān   信手来(niān

    B.意(qiè   dàng   广陌(   精竭虑(dān

    C.   踽踽独行(   矢志不   不无益(

    D.本(   别(jiàn   咄咄逼人(duó   并行不bèi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括(náng   颂(chēng   惜(wǎn   动不安(zào

    B.量(fèn   zhàn     之年(

    C.石(wán   弱(cuì     无与比(lún

    D.mǐn   yǎn     一起(ái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晚清有一位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20世纪初诸位大师,如蔡元培、严复、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鲁迅、胡适、黄遵宪诸位先生,以及后来的毛泽东主席都对“红学”有所涉及或者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红学”的发展。这现象本身说明了什么?应该悟知:这就是因为曹雪芹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因为名字为“化”,故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

    《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言之魅力!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才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曹子(即雪芹)的“情”与孔孟所讲的“情”都有“爱人”的本质,但却做了不同的阐释,别有一番滋味。“青”是个好字,其左边加“日”、“目”、“氵”、“米”、“忄”这五个偏旁,就成为“晴”、“睛”、“清”、“精”、“情”——都是万事万物中最美妙的部分。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孔子与曹子的分别只不过是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而曹子却将“情”诗化、艺术化罢了。通晓了这一关键点,就一切贯通了。

    《红楼梦》重“才”。比如元春升为贵妃,是谓“才选凤藻宫”;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元春省亲不重于游乐,而命姊妹们和宝玉作诗,题咏诸处轩馆景色,这已十分晓然。至于书中所有女儿,都有一个“才”字在内,只是表现不同罢了。而中华文化,天、地、人谓之“三才”。

    曹子过人的本领还有一点:就是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汉字、汉文化的美。若用一个字评《红楼梦》,即“灵”。曹子重视灵气,认为它高于智慧,譬如,“那块顽石经过女娲炼制之后,灵性已通”。曹子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创造性提出人性“正邪两赋”说。传统观念认为圣人、贤者禀正气,淫邪之徒禀邪气,而曹子借雨村之口提出:禀赋了这种“两赋”之气的人,其灵气在万万人之上,乖戾邪僻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下。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骇世之言。

    研究“红学”,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此名何义?这就应该温习王实甫大师在《西厢记》里给崔莺莺安排的第一处曲子《赏花时》,她唱道是:“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红楼梦》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绕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第一处景致:一派好水,一桥一亭翼然水上。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有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一位学者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皆可用一个字来评:《三国演义》——“忠”;《水浒》——“义”;《西游记》——“诚”;《红楼梦》——“情”。我觉得这四部书讲的都是一个主题,即人才问题。《三国》讲的是帝王将相类的文武人才:《水浒》讲的是强盗人才、绿林好汉、草莽英雄;而《红楼》正是为一批受压抑、歪曲、奴役而又才气横溢的女儿鸣不平。正如曹子借秦可卿托梦给凤姐道:“婶子,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以前只有红粉佳人,且是衬托绿林好汉,而曹子前无古人地创造了“脂粉英雄”一语。

    施公(即施耐庵)对曹子的影响极大,曹子甚佩其敢写世人之不敢写,亦欲发前人之所未发,为闺阁掬一捧辛酸泪。《水浒》好汉一百零八位,《红楼梦》出场女子共一百零八人,显见施公对曹子的影响。“一百零八”是“十二”与“九”的乘积。十二乃阴数之最大,九则乃阳数之最大。一百零八表示无穷无尽,多而又多,群体庞然。《红楼梦》首回一僧一道“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脂砚斋批曰:“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这一把眼泪洒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遭逢此极,况天下之男子乎?”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太深切了,这部伟大的“子部”既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那它就应该走向世界。《红楼梦》的走向世界,就存在一个英文翻译的问题。但译《红楼》是太困难了——这又从另一角度表明了中华文化的极大特点特色。仅《红楼梦》这一题目的译文,比如,“红楼”一词乃唐诗人用的美好语义,专指富家妇女的金闺绣户,而西方无此文化对应,译出后只能成为“红颜色的多层建筑”!汉语的“红楼”极有内涵。韦庄诗云“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给人以无限遐想。但是英语却把“红楼”译为“两层的红色小楼”,将“红楼梦”译为“ADreamofRedChamber”,美感顿失,意境皆无。同理,“沁芳”那么优美高雅又暗寓沉痛的文采,译出后只成了“被水浸泡的花瓣”!这样,一切意义、趣味、境界,全部消失——却只剩下一个滑稽感的(外国人莫名其妙的)怪话!

    近年,“红楼”又译成“RedMansions”,变成“朱邸”,这与《红楼梦》主题是女儿之核心眼目全无交涉了(朱邸即豪门,男人掌权的世界)。事情之难,由此可见。依此类推,世界读者要真正理解、领会“《红楼》文化(即中华文化)”,是困难太大了!一部《红楼》有上千上万的这种“文化难题”(人名、地名、物名、诗词、酒令、谜语、双关、歇后、笑话、戏谑……)都没办法“译”!

    在这儿,把中华文化的亟待大力弘扬也显示得更加清楚。如何解决这样的文化传播交流、弘扬宣传?看来还待中西双方努力,而非口号空谈所能济事。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晚清学者陈蜕庵所说的“子部”,是指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中的“子”类,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诸子百家”等大思想家的论说。

    B. 《红楼梦》表达的“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特征的两大条主脉。

    C. “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虽然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曹子将“情”诗化、艺术化,但他们所讲之“情”的本质都是“爱人”。

    D. 因大观园中所有轩馆景色均沿着沁芳溪的曲折而布置和命名,所以“沁芳溪”成为大观园中的一条命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由于曹雪芹所写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所以20世纪初诸位国学大师,甚至包括毛泽东主席都对“红学”有所研究或者做出了贡献,从而推动了“红学”的发展。

    B. 在雪芹时代,十二乃阴数之最大,九乃阳数之最大。“一百零八”是“十二”与“九”的乘积。所以一百零八表示无穷无尽,多而又多,群体庞然。

    C. 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汉语言水平都很高,尤其是大家都能通过咬文嚼字的的方式来领略其中既有义理又有趣味的谐音双关妙语,所以他们都能看得懂《红楼梦》。

    D. 曹雪芹非常佩服施耐庵“敢写世人之不敢写”的品质,在其影响下,不仅发前人之所未发,为闺阁掬一捧辛酸泪;更是连出场女子共一百零八人都是效法《水浒》好汉一百零八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化中,天、地、人谓之“三才”,中华文化特征的一大主脉即为才情灵秀之气,《红楼梦》乃才气智慧凝结而成,可以说其为中华文化重才的典范之作。

    B. 《红楼梦》中有上千上万的“文化难题”(人名、地名、物名、诗词、酒令、谜语、双关、歇后、笑话、戏谑……)都没办法“译”,所以其没有办法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C. 用英文翻译《红楼梦》太过困难,所以世界读者要真正理解、领会“《红楼》文化”,还需中西双方的共同交流与努力。

    D. 作者认为古代四大名著所讲的都是关于人才的主题,《红楼梦》也正是曹子为一批才气横溢而又命运悲惨的女儿鸣不平之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其他

    (1)_________________,共君一醉一陶然。

    (2)晚来天欲雪,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风雪夜归人。

    (4)前村深雪里,__________________

  • 8、 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木兰诗》中以互文的手法,概述战斗激烈悲壮、战争旷日持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面的空缺处。

    (1)________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2)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论语>七则》)

    (6)何方可化身千亿?__________。(陆游《梅花绝句》)

    (7)今夕为何夕,___________。(袁凯《客中除夕》)

    (8)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早在南宋,词人刘克庄就在《贺新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2)晋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为历代文人传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化用这个典故,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他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

    (3)古人常用“江树”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唐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自我反省能力是君子必备的品格,正如《劝学》中提到的“____________”,说明君子正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让自己明智而行为没有过错。

    (3)“浊酒”这一诗词意象常常具有沧桑的意味,并能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思,如杜甫的“______”和范仲淹的“______”,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两句直写别离,“恨”字点明本词的主题。“回头”写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态,又以重重烟柳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B.四、五两句描绘的是行人眼中的惨淡画面,移情于景,写出了浪迹飘零之苦。

    C.该词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上阕实写,下阕虚写,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D.词的下阕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将情与景融于一体,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2这首词的下阕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烧凤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史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練,穷方绝城,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阔,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问,有人持徐照《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帐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面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草。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处患困穷,而志不屈

    (选自《古代散文选注》)

    (简注)

    《金石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这本巨著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生的心血,著录了他们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片二千种,为目录10卷、辩证20卷、跋102篇,因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列于书首,李清照又作了这篇,附于书后,故称后序。当时夫亡已六载,李清照个人生活又几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建中辛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归:嫁给。先君:死去的父亲,指李格非。丞相: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传说葛天氏时代人们性情纯朴,生活悠闲。徐熙:南唐著名画家,善画花鸟草虫。仰取俯拾:仰头取,低头给。指各项收人。以事铅椠(qiàn):用在校勘书籍上。铅,指铅粉笔,用以改字。椠,书写用的木板。

    (阅读指要)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介绍了他们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这是一篇风格清新、词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点主要在一个“真”字,李清照把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中,娓娓动人地叙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衷曲,使读者随着她的欢欣而欢欣,随着她的悲切而悲切,心驰神往,掩卷凄然。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穷方绝域____________

    (2)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___________

    (3)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___________

    (4)字画完整,诸收书家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已”与“不能自已”句中“已”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 B.存者且愉生,死者长

    C.可以大风、挛腕、瘘病 D.君子日:学不可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谓葛天氏民也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①后见古今名人书面   ②亲旧在馆阁

    C.①无所出还之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D.①竭其俸入事铅椠   ②前辟四窗,垣堵周庭,当南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描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过程其中有苦,亦有乐。

    B.李清照的父亲当年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两人婚后过得很节俭。

    C.有人拿来南唐徐熙的《牡丹图》,李清照夫妇把它留了两夜,终冈筹不到二十万钱,又还给了他,夫妇俩为此相对着惋惜惆怅了好几天。

    D.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优患困穷,而志不屈。

    6结合文章内容,从选材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七年级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他在课外喜爱学习编程。他在周记里说:“编程给我‘补’了不少东西,且不说什么逻辑思维、理解能力了,具体到每个知识点就有很多。比如有一次,数学考试中出了一种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题型——程序运算,很多同学都弄不懂它的流程图,殊不知那可是编程中三大逻辑结构中if分支结构的流程图。我轻松提笔,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结果这道题我自然是满分。”

    不过,他长辈亲属中一位老师说,初中还是把精力集中到中考学科为好。在年级名列前茅不等于在全市名列前茅,总分高不等于各科都好,七年级成绩好未必在中考就好。在中学学编程、搞课外兴趣会影响时间分配,不划算。

    听了这位老师的指点,这位同学感到纠结。如果这位同学向你征求意见,你会怎么说呢?请你以“一位高三同学”的名义,给这位同学(设定称呼为“小陈”)写一封信,陈述你的意见建议。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