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池州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次,有人曾向希尔伯特请教:明天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这位20世纪科学工作者界的领袖幽默地说:“到月球上去抓苍蝇。”________。希尔伯特在回答为什么时说:“因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许多连带性的技术难题,而这意味着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几乎一切的物质困难。”今天,人类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去月球发电、种庄稼,已经像“抓苍蝇”一样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面前。

    A. 这有点儿像天方夜谭。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

    B. 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

    C. 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要做到这样一件小事,将要碰到一连串的难题

    D. 因为要做到这样一件小事,将要碰到一连串的难题。这是无法想象的

  • 2、下面语段中标号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某卫视中秋晚会“2022中秋奇妙游”是从《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展开的。②主创团队转换视角——并非人们遥望月宫,而是从月宫俯瞰人间,开启一场想象力丰富的浪漫奇妙游。③歌曲《烟火人间》把中国曲艺元素融进歌曲里;《好久没见》复原了一场穿越古今的中秋夜宴,舞蹈《子曰》让古代文学与现代科技产生奇妙的碰撞……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该晚会古今交融、虚实相生,在东方审美风格的基础上,创意地融入当下流行元素,给观众献上一场科技国潮盛宴。

    A.①

    B.②

    C.③

    D.④

  • 3、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A.明日老朽定让令郎略备薄酒,在府上恭候您的光临。

    B.承赐贺函,捧读之余,不胜欣幸,承蒙抬爱,深表谢意。

    C.惠赠拙作一本,敬请雅正,恭请惠存!更待不吝赐教。

    D.区区小事,不足挂齿;倘仍需帮助,定将鼎力相助。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文学创作之外,[甲]沈从文先生为数甚多的随笔、检讨、书信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精神空间,从中浮现出个真实可亲的作者面相,对渴望了解大师人生及创作的人而言,无异于一把金钥匙。[乙]《大小生活都在念中》(写于1966~1976)是先生在动荡岁月里写的家书,这些保存下来的文字,因传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与思想而弥足珍贵,既是了解作家情感与思想的上佳读物,也是了解那个苦难时代的可靠读物,[丙]有忧患深沉的家园情怀;有真挚细腻的儿女情长;有徘徊在歧路的迷茫与惆怅。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 5、把下列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

    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

    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

    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

    A. ②⑤③④①   B. ③④②⑤①

    C. ④③⑤②①   D. ②⑤④③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曹植《辩道论》有云“温颜以诱之,美辞以导之”,这里的“美辞”是美丽辞藻之意。而“美辞”这个词一直很少使用,甚至广收古汉语词汇的《辞源》也未收录。但是“美辞”在日语中却并不是生僻词,它指的是有审美修饰作用的辞藻,而且在日本还有一种学问叫作“美辞学”。日语中狭义的“美辞学”与汉语中的“修辞学”意义相近,但是“美辞学”的重点在“美”而不是“修”(修饰)。实际上,“美辞学”往往会超出语言修辞的层面,而提升为审美词语的研究,亦即成为专门研究审美词语的美学一个分支。

    长期以来,类似的研究,在美学界只以“审美范畴”或“美学概念”称之。其实,从“美辞”到“审美范畴”或“美学观念”,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从词义的宽窄来看,“美辞”要比“概念”和“范畴”都宽泛一些。“概念”指的是理论文本中所使用的概括性词语,是具有一般性、抽象性、总括性的词,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特殊词语而成为一般词语的;“范畴”则是进入学科中的概念,而“学科”必定是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美辞”与美学上的“概念”“范畴”,即便是同一个字词,因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都有一个从“美辞”到概念、再到范畴的发展演变过程。究其实质,“美辞”就是对美的事物加以描述与评价的审美性质的宾词。有一些“美辞”具有审美判断的功能,并经长期反复使用,可能会成为人们所公知、所公认的概念,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概念”。

    除了一些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如中国哲学中的“道”“气”“仁”“诚”“理”“性”“体用”、文论中的“赋比兴”“言意”“文质”“意象”“形神”等之外,大多数我们现在所公认的审美范畴或美学观念,最初其实只是属于“美辞”。“美辞”主要是诗文作品乃至小说中使用的作为审美评价的词,主要是形容词,也有一些名词。例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就是这样的词,也只有到了王国维那里才最终加以研究论证,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论概念、审美范畴。而在此之前,它主要是作为一个审美评价的“美辞”而存在的。实际上,“风骨”“气韵”“格调”“神韵”“清淡”等词,最初也只是审美评价用词,亦即“美辞”,经历代文论家加以理论阐释后才成为概念,待文论研究学科化之后,这些概念才成为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范畴。而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哀”“物哀”,最初在《源氏物语》等平安王朝贵族文学中仅仅是表示审美感叹的词,直到18世纪,学者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等著作中加以阐释,人们才把它看成日本文论与美学的重要概念。

    “美辞”,亦即判断一段文字、一段描写、一个形象、一部作品,是不是美的、又美在何处的判断词。可见,“美辞”包含“文论范畴”,但范围又大于“文论范畴”,比起“文论概念”或“文论范畴”这样的术语来,更具有包容性和柔软性。鉴于传统东方文论与美学中,“美辞”极为丰富而又复杂,它们“隐藏”于、散见于各种文艺作品与理论文本中,需要不断加以发现、提炼、整理与研究,需要打破既有的“概念”“范畴”的束缚,把“美辞”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生长点或一个新的分支,去发现更多、更丰富、更复杂的审美学词语和美学现象。

    (摘编自王向远《“美辞”与美辞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辞在古汉语中早已有之,但后世不再使用这个词,而它在日语中却并不鲜见。

    B.“美辞学”在日本是一门专门研究审美的学问,它超越了汉语对语言修辞的研究。

    C.能够成为美学概念的“美辞”,既要具备审美判断的功能,又要经过长期反复使用。

    D.“意象"是中国原创的美学概念和范畴,“意境”则是经过研究论证发展而来的审美评价用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比论证中日“美辞”的发展状况,明确了“美辞学”的研究方向。

    B.文章深入论述“概念”和“范畴”的意义,意在指出“美辞”的历史发展规律。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强调中日文论普遍与“美辞”的演化过程有关。

    D.文章通过对“美辞”的论述,充分论证了“美辞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审美词汇,经过时间验证和不断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会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B.“美辞”与文论概念、文论范畴相互关联,但它具有更加宽广的美学视野,将取代美学领域的其他研究。

    C.在传统东方文论和美学中,“美辞”“隐藏”、散见于作品和文本中,给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带来重大挑战。

    D.对“美辞”的研究,可以成为突破现有美学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以不断丰富美学的深层次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现自己高瞻远瞩、不畏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生命和大义之间,要毅然做出“_______________”的选择,如果迷失本心,人则容易犯下“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

    2)《琵琶行》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在琵琶女刚与诗人相见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她的矜持,而在她弹奏之后向诗人叙说身世之前,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她的端庄。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了宋荣子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苏轼《赤璧赋》结尾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主客在游赏之乐后的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心境。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生动描绘出茅草飞往树梢、沉落池塘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翻酒临江,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3)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5)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居易《琵琶行》)

    (6)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7)子曰:“君子病无能焉,________________。   (《论语》)

    (8)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 11、默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8)长江后浪推前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斧《青琐高议》)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冬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注)①五马:汉代太守乘坐五匹马的车架,因此用“五马”借指太守的车架,也用来借指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已经是冬天,但毕竟是早冬,天气和自然景物,给人春天般的感觉。

    B.诗人用“嫩树”“狂花”描写早冬的柘树、寒樱,表现出树叶和花显现出的勃勃生机。

    C.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闲散生活的态度,不知不觉自己也走入酒家喝酒,轻松闲逸。

    D.这首诗写早冬景物及生活,平易通俗,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通俗中见巧妙。

    2诗中的“萋萋”“漠漠”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

    【宋】欧阳修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①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②贼:指窥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 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

    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 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 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 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历经了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吸引外资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第二个浪潮出现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从让世界接纳到离不开中国,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第三次浪潮从2013年开始……中国再出发,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积极与世界各国一道,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和发展,推动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

    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浪潮都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跑出好成绩。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当代青年,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