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词内容、对应作者或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的要素有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舞台说明不是戏剧的要素之一。
B.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C.戏剧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强调戏剧冲突,因此会淡化人物在戏剧中的个性表现力。
D.戏剧的语言就是指戏剧演员的台词。
3、民生富裕一向被视为立国的基础。下列文句,不蕴含“藏富于民”思想的一项是( )
A.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B.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C.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②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B.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D.①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予以康熙三年登泰山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愿陛下矜愍愚诚 犹蒙矜育
B.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神护者
C.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 学
韩少功
马桥人在岭上打柴,担回来摊在地坪里晒干了再烧。湿柴很重,担在肩上十分咬肩。我们知青①后来想出一个主意,砍了柴以后就摊在岭上晒,晒干了,下次砍柴时再来担。每次都是摆上一次砍的柴,也就是干柴,担子就轻一些。罗伯听说这个办法好,换了我的担子试一试,眼睛瞪大,说确实轻好多么。
我说这是因为一大半的水分都蒸发了。
他放了我的担子,还是担着他刚砍下的湿柴往岭下走。我有些奇怪,追上去问他,为何不试试我们的办法?
“柴都不想担了,这人横看直看都没有什么活头了。”
“不是不担,是要担得科学一点。”
“什么科学?还不就是学懒?你看你们城里的汽车、火车、飞机,哪一样不是懒人想出来的?不是图懒,如何会想出那样鬼名堂?”
一句话把我堵得好一阵没吐过气来。
他又说:“科学来科学去,看吧,大家都要变马鸣。”
他是指住在山洞“神仙府”里的主人。马鸣住在那里从来没有出过工,自己的事情都不想做,有时候找回来一点瓜菜,懒得烧火,就生着吃。这样生吃惯了,以后找回来的米,也嘎哧嘎哧放在嘴里嚼,嚼得嘴角上全是粉渣。人家笑他,他还有一套一套的讲究,说煮熟了的东西不营养,山上的老虫豹子从来都是生吃,劲比人大,病比人少,有什么不好?他认为这样吃比较科学。
他一到冬天就不洗脸。脸上结成壳了,就用手干搓一把,或者掰几下,刮几下,就掉下一块一块的壳皮。他不说自己怕冷水,反而说人洗多了脸不科学,把一点好油气都洗光了,伤皮。更可笑的是,他从溪里挑一担水回家要半个时辰,尤其是上坡的时候,走着“之”字路,扭过来拐过去好半天还在半途中。站在坡上的闲人奇怪,说你放了一担水再唱戏不好么?马鸣说:“你们晓得什么?这样走才省力。詹天佑当年在八达岭修铁路,就是修的‘之’字路。”
旁人不懂詹天佑何许人也。
“你们如何会晓得!”他一脸清高和傲慢,不屑与众人白费口舌的样子,担着他那两桶水,依旧扭过来拐过去,把宝贵的气力省到神仙府去了。
这以后,人们说神仙府简直要成为科学院了。可以想象,当马桥人从马鸣身上体会“科学”一词的含义时,不会对这个词有太多的好感。我怀疑,他们后来对上面发来的一些科学种田小册子看也不看,撕成纸片卷烟丝;他们对上面一遍一遍关于科学喂猪的广播无动于衷,甚至割了广播线当铁丝,用来箍尿桶,都是出于一种心理惯性。
也就是说,他们对马鸣的嘲笑“连坐”了科学。有一次,马桥的一伙汉子去长乐街挑石灰,在公路上遇到一辆正在停车修理的大客车,觉得十分新奇。他们围上去,情不自禁地用手中扁担把客车壳子敲得咚咚咚震响,眼看着把好端端的车壳捶瘪了两块,躺在车底下修车的司机气得钻出来大骂,操着扳手要打人,才把马桥人轰开。但马桥汉子们抑制不住一种莫名的冲动,逃远了,还回头大喊大叫,捡起石块朝大客车使劲扔过去。
他们与司机无冤无仇。他们也从无破坏的恶习,比方走过任何一户人家时决不会把扁担往墙上或门上敲打。他们为什么一到汽车面前就忍不住要动手呢?我只能怀疑,他们嘻嘻笑笑的下面,隐藏着一种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嫌恶——嫌恶一切新玩意,一切科学的成果,一切来自现代都市的机械怪兽。在他们看来,所谓现代都市不是别的什么,不过是罗伯说的那一大群科学人,亦即懒惰的人。
把这场挑衅汽车的事件归罪于马鸣,当然有些牵强,也不大公正。但一个词的理解过程不光是理智过程,也是一个感觉过程,离不开这个词在使用环境里与之相关联的具体形象、具体氛围、具体事实。这些东西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方向。对词语实际理解的定型,可能长远影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今后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选择,却不是这些词的字面意思所能负责的。
那么,“科学”这个词,既不能对罗伯等人猖狂抵毁科学的言论负责,也不能对马桥汉子们在公路上抄起扁担对科学成果群起而攻的偶发事件负责。
谁来负责呢?是谁使“科学”成为了马桥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邪恶?
我只能说,应该负责的,可能不仅仅是马鸣。
(选自小说《马桥词典》,有删改)
(注)①知青,全称“知识青年”,这里特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愿从城市到农村或边疆去参加劳动建设的年轻人,他们多数是初中或高中学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科学”为题,目的并不是要介绍科学知识或叙写科学家故事,而是要借马桥人对“科学”一词的理解过程,说明一些深刻的哲理。
B. “科学来科学去,看吧,大家都要变马鸣”这一句承上启下,既形象地总结罗伯对“科学”一词的态度,又为下文写马鸣作了很好的过渡。
C. 小说写马鸣生吃瓜菜,认为“煮熟的东西不营养”“洗多了脸不科学”,又知道詹天佑修“之”字铁路,说明马鸣是一个讲科学且博学之人。
D. 作者避开了传统小说纯叙事的笔法,巧妙糅合叙事与议论,叙事丰富有趣,议论严肃深刻,使形象与哲理一起呈现,读来令人掩卷深思。
【2】马鸣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并分析。
【3】结尾说“应该负责的,可能不仅仅是马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自身之苦和国恨之悲,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2)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认识受到了魏晋六朝门阀制度观念的影响。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以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甪虚实结合手法,表达了词人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
(2)杜牧《阿房言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写出阿房宫建筑群的走向,一方面突出其规模的宏大无比。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阿房宫赋》中描写宫中走廊萦绕曲折,屋檐突起犹如牙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⑵《氓》叙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游山西村》中描写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反映村中民风淳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中,李白施展想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蜀道飞泻的急流和汹涌的瀑布,水石相激争相轰鸣的奇险壮丽景观。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博学之,_______,慎思之,_________,笃行之。(《中庸》节选)
(2)物格而后知至,_______,意诚而后心正,_________,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节选)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__________,________。”有我之境也。
(4)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国维《人间词话》)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3)《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中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
B.“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用笔巧妙。
C.下片“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承接上片的妃子专宠,引出下文杨贵妃的凄凉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
D.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就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不远千里驰驿进献一事抒发感慨,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
【2】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等。时代变迁,有人说,当今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题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规范书写,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