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改变
B. 称俗而行也 称:称赞
C. 至杀不辜人也 辜:罪
D. 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中,古郡名,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有时泛指边关。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一句中,“云中”指的是云中郡。
B.舍,舍本义是简易的居所,给人临时歇息所用。古代行军一宿或六十里为一舍。也可用作谦辞。
C.晡,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总结出十二时辰计时法,“晡”对应的是十五时至十七时。
D.配飨,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在皇帝的批准下,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B.有三秋桂子 三秋:三年
C.杜郞俊赏 俊赏:快意游赏
D.清角吹寒 吹寒:在寒风中吹响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如“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中的“丝”是弦类乐器,“竹”是管类乐器。
C.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田园诗人,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D.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5、填入下边横线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从慈善家手里得到一点儿好处, 不要你破费, 要你承担精神上的屈辱…… , 做做法律的客人来的痛快,法律虽然铁面无私,照章办事,究竟不去过分干涉一位大爷的私事。
A.固然 却 因此 还是 B.因此 固然 却 还是
C.固然 却 还是 因此 D.因此 却 固然 还是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1)回家啰!
(2)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3)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4)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5)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6)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7)“碗!”
(8)“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9)“那饭碗,越窑盌。”
(10)“你放在哪里?”
(11)“枕头边!”
(12)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13)“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4)“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5)“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6)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7)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8)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9)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20)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21)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22)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3)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4)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5)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6)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7)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8)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29)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30)我告诉了她。
(31)“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32)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33)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4)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注】①盌,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文中两次写到“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2】下面对“我”的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童年的“我”对僵化的学习内容、形式的强烈厌倦之情,以及对冲破“束缚”的向往。
B.“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我”对这个青蓝得十分可爱的名窑小盂特别珍爱的情感,以及害怕明早出发落掉的担心。
C.“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童年的“我”想要取回那个“盌”的执拗,以及“我”忘记带它回家的懊恼。
D.“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通过神态描写,表现童年的“我”望着顺水而渐行渐远的“盌”,进入无尽遐想的情境中。
【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第(23)段划线句加以赏析。
【4】纵观全文,为什么说“我”的“童年随之而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村妇孩童送饭的场景侧面表现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
(2)《师说》中点明老师的职责或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有的品格是“富贵不能淫,_________, ______ ”。
(3)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是孔子宣扬的一个主要观念。《论语》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希望广大民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梦想。
(2)《氓》中女子向男子解释婚事推迟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天真。
(3)《赤壁赋》中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同作者“_______,_______”,照应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_________。(《琵琶行(并序)》)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为政以德》)
(5)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高山仰止》)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了两个比喻从正面论证坚持而不放弃的重要性,除“驽马”一喻外,另一比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即使是黄鹤和猿猱也难于通过蜀道的原因。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通过描写潭中小鱼的游动,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澄澈透明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即便是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以此体现其“不忘初心”的决心。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出师表》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作为布衣在乱世中的心志。
13、对上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A.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其中“云外惊飞”写大雁为躲避射击不得不极力高飞,而一“哀”字则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B. 颔联想象早雁南飞途中情形。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耸立,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景象凄凉,令人心碎。
C. 颈联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到南方后,即使是春天了也不要忙于回去。
D. 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边地人民形象,诗中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南逃的难民,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难民的深切的同情。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 假:利用
C.锲而不舍 锲: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作家应邀到一所中学演讲,演讲之后让学生写纸条提问题。一张纸条上写着: 我很生气,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比如,我的爸爸为什么是一个农民?为什么我上学要走那么远的路,我的同桌却坐着小汽车?为什么我只有一支笔,他却有那么大的一个铅笔盒?
这位作家看到这个纸条,马上想到了小说《简爱》中简爱的一句话:“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假如你是这位作家,你将如何同答那位同学的问题呢?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