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②以乱易整 易:代替
B.①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②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情谊深厚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他表面上很清高,似乎不与权贵往来,其实却与他们暗送秋波,有着秘密的联系。
B. 经过老师的开导,存在他心里的疑虑终于涣然冰释。
C. 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很有耐心,无论我们问他什么问题,他都会不胜其烦地给我们讲解。
D.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一些小小的失误所迷惑,而全盘否定我们的成就。
3、下列各句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音律,分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变徵声调有悲壮苍凉的韵味。
B. 我国传统文化中,朝见时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所以廉颇不满意。古代车制以左为上,空 着左边位置表示尊敬,因此称“虚左”。
C.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 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 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 氏,贱者有名无氏。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成以其小,劣之 以金笼进上
B.昂其直,居为奇货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儿涕而去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成述其异,宰不信 无出其右者
5、对下面这一情节,以下选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A.林黛玉认为紫鹃多此一举。
B.林黛玉感激紫鹃费心想到。
C.林黛玉害怕被薛姨妈误解。
D.林黛玉借此奚落宝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天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普遍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犁田的机器的轰鸣声、锄地的人声、高处的广播声,已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又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的防寒措施。如能将这些环节真正把握好,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一年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惊蛰时节,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去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9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动作,为展示万物复苏的景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B.作者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期望。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而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2】文章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说明“小年”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處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鸟和鱼的状态的描绘,写出了洞庭湖春天的景色之美。
(3)《石头城》中以“明月”为意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之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宇宙永恒人生短促,人的个体生命卑微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离骚》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把心中重重悲情和眼前秋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3)间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舸舰迷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卫风·氓》)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6)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7)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美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盘曲而难以为器的树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以“我”为抒情主体来表达作者心志,充分体现了“自咏”这一诗题的特点。
B. 首联的“聊”和“亦”两字暗示了作者此时处境艰难,但是他毫不介意,淡然以对。
C. 颈联用“老龟”“蟠木”自喻,运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D. 本诗作者是一个生活随意、性格随和而内心坚定的人,这从尾联就可以看出。
【2】有人说这是一首养生诗歌,请分析作者的“养生之道”。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复往拜焉。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及还武林,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翁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罗遇翁亦甚欢,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数年之间,声闻顿著。翁不自满足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因作《相火》及《阳有馀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于是,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辏于道,翁咸往赴之。
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夕忽昏仆。翁诊之,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即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天台周进士病恶寒,虽暑亦必以棉蒙其首。翁诊之,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棉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愈。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即自具药疗之,病愈。后复投四物汤数百,遂不发动。翁之为医,皆此类也。
翁简悫贞良,刚严介特。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翁之卓卓如是,则医特一事而已。
(选自戴良《九灵山房集》,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翁不自满足/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
B.翁不自满足/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
C.翁不自满足/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
D.翁不自满足/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名”与“字”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正式行礼时,尊者面向北,卑者面向南。
C.《易》,即《周易》,儒家经典之一,和《诗》《书》《礼》《春秋》合称“五经”。
D.公卿,即“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泛指高官,有时也指丈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溪翁弃举从医,调整人生目标。他先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准备应试,在师从许文懿公时,因为母亲生病,他转而专心学医。
B.丹溪翁博采众长,在传承中发展。他不自我满足,在借鉴多家前人所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古代典籍,撰写出新的医学著作。
C.丹溪翁因病施治,医技医德双馨。他的医术远近闻名,针对不同的病情灵活治疗。同情身患癞疮的贫穷寡妇,自备药物治愈了她。
D.丹溪翁清高不俗,具有家国情怀。他谈论古今得失,常表现出以天下之忧而为忧的气概。与达官贵人交往毫无顾忌,却不涉及个人荣华名利。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戴良《九灵山房集》)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4月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一封署名为“济南市的一位小学生”,写给“消防员叔叔”的信件。在信中,小学生说,看了凉山山火的消息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他将消防员们称为“勇往无前的超人”、“最可爱的人”,但他又说,“今天我想对你们说:‘我们不要英雄,不要超人,我们只要你们每次出警都平安归来,一个都不能少’。”
孩子的话温暖了消防员的心,也引发我们思考: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英雄,又该如何对待英雄?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