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反而求之 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④⑤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林黛玉告诉贾母,她刚读了《四书》,这《四书》指的是《诗经》、《论语》、《孟子》、《中庸》,后来见了宝玉却改口说自己只些许认识几个字。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是其代表作,现存32篇。
B.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
C.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 在“谨庠序之教”中“庠序”指的是学校教育。
D.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而倔起阡陌之中”的“阡陌”指“田野”。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B.九宾,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廷。”
C.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礼记》四部作品。
E.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再拜献大王足下。”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坐其次(按次序)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东方既白(已经) 终期于尽(时期)
B. 对酒当歌(应当) 下江陵(攻占)
其至又加少矣(增添) 莫知我哀(没有人)
C. 渐车帷裳(渐渐) 火尚足以明(明亮)
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其黄而陨(落)
D. 少长咸集(都) 偭规矩而改错(违背)
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正襟危坐(端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的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奋、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在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难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哈佛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射线方法测定出了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被沿用了十多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到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里,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了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1925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他的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叶企孙之邀,住北园7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5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7号饭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1929年 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华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唯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相关链接)
①统计显示,从1929年到1938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69人,研究生1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6人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摘自中国改革网)
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3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摘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订“清华科学会章程”,其中提到的研究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等。
B.在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和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C.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2】叶企孙能创造“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有人说,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这是个遗憾;也有人说,叶企孙成为著名教育家,这是他的幸运。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______,________”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死水
闻一多[注]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6年4月
[注]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歧视,写过多首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
【1】对《死水》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新格律诗”,这首诗便是其主张的典型代表,音节响亮,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节奏优美。
B.作者努力追求诗歌的绘画美,即使很丑的死水,也要用“翡翠”、“罗绮”等词,这和他的主张违背。
C.作者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前两者可以在诗中找到,而后一种却在诗中找不到。
D.把丑的东西美化,是这篇诗歌一大特色,这也正是闻一多面对现实无可奈何时违心的写法。
【2】“死水”有什么象征意义?闻一多在《死水》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延默庵诊之( ) 苟不得其情( ) 亟命别迁一室( )
【2】“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4】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____,然后观察_______,最后发现得病的真正原因是______
10、方孝孺在《指喻》中说“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段 250 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举出事例,使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不得抄袭、翻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