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安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 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罟不入洿池 ②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①非我也,也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乃出

    C.①谷不可食也 ②日出江花红

    D.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余船次俱进

  • 3、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故益圣,益愚  ②庠序之教  ③之以桑  ④卷天下,举宇内  ⑤天下集响应  ⑥填然之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⑧学而遗  ⑨五十者可以帛矣

    A.①⑦/②⑧/③⑥⑨/④⑤ B.①⑧/②⑦/③④⑤/⑥⑨

    C.①⑧/②⑦/③⑥⑨/④⑤ D.①⑦/②⑧/③④⑤/⑥⑨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 B.斯亦伐根求木茂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来之

  • 5、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借助,利用)舟楫者 不(借助)思索

    B. 冰,水(做,凝成)之 (为了)之奈何

    C. 非利足也,而(达到)千里 专心(尽,极)志

    D. (劝勉,鼓励)学 (用道理打动人)导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图”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为了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的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编造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获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并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加大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可以鼓励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平台、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形成裂变式传播。

    B.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谋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群众因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C.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熟人”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名句名篇默写

    (1)《登高》中写用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用人纳谏”的策略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

    凤归云

    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①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抒情深挚哀沉。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万福传(节选)

    万福,魏州元城人也。自曾祖至父皆明经,官止县令州佐。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不喜书,学骑射。年十七八,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迁至寿州刺史。州送租赋诣京师,至颍川界,为盗所夺,万福使轻兵驰入颍川界讨之。贼不意万福至,忙迫不得战,万福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物,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还其家。

    为淮南节度崔圆所忌,失刺史,改鸿胪卿,以节度副使将兵千人镇寿州。万福不以为恨。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驻濠州不去,有窥淮南意。圆令万福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止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大历三年,召赴京师。代宗谓:“闻卿名,久欲一识卿,且将累卿以许杲。”万福拜谢,因前曰:“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贼诸将叛,以属何人?”代宗笑曰:“且欲议许杲事,方当大用卿。”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杲至楚州大掠,节度使韦元甫命万福讨之。未至淮阴,杲为其将康自勤所逐。自勤拥兵继掠,循淮而东。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皆护致其家。代宗诏以本州兵千五百人防秋京西,遂带和州刺史镇咸阳。

    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德宗以万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诸道继进。改泗州刺史。为杜亚所忌,征拜左金吾卫将军。召见,德宗惊曰:“杜亚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图形凌烟阁,数赐酒馔衣服,并敕度支籍口畜,给其费。至贺,阳城等于延英门外,天下益重其名。二十一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

    (选自韩愈《韩昌黎文集》,有删改)

     

    (注)①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②阳城:与张万福同时的大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得其所物   亡:逃跑

    B.圆令万福濠州刺史   摄:代理

    C.迁至寿州刺史   累:多次,屡次

    D.还其家   悉:尽,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

    B.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

    C.李正已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

    D.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

    3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万福的曾祖父和父亲虽然都是明经出身,但是仕途都不显达,所以他不喜欢读书,喜欢习武,这也使他年轻时就立下了战功担任将领归来。

    B.张万福被淮南节度使崔圆嫉妒,失去了刺史的职位,他虽然对崔圆怀恨在心,但还是听从了崔圆的任命连续击败了叛贼。

    C.许杲非常忌惮张万福的威名,不论是在濠州还是和州,听说张万福担任刺史他就率兵离开或转移。

    D.文章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表现了张万福勇敢善战,忠于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2)万福拜谢,因前曰:“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贼诸将叛,以属何人?”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了,这就沧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藴含的恳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