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穷则反本(贫困)
B. 臣具以表闻(被……知道)
C. 一日,大母过余曰(探访)
D. 冀幸君之一悟(一次)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子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 ④③②①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①⑤②③
3、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语素解释有误的是
A. 将信将疑(且,又) 振臂一呼(挥动)
B. 洞幽烛微(深而黑暗) 一丝不苟(认真)
C. 盛情难却(推辞) 化险为夷(平,平安)
D. 如释重负(放下) 不名一钱(占有)
4、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拒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送给项王。
B.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困窘饥饿,没事情做,悬赏捉拿又很紧急。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
D.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再看看五个人的死,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伦理学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现代伦理学则开始比较系统地反省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伦理学应该还需要将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纳入考虑范围。
工业文明早期,机器还是人类制造并完全可控的产品,并不存在伦理问题,直到出现智能机器人,它们开始拥有了人的一部分理性,而未来它们还可能发展到拥有自我意识。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与它们的伦理关系。对这种伦理关系,人们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它们会不会在智能方面超越人乃至替代人。为此,目前对人机关系的伦理调节大概有三个方向:一是规则设定;二是价值引导;三是能力限制。
规则设定是指规范、限制机器人的行为和手段。在这方面,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最早提出给机器人设定三个伦理规则:(一)不得伤害人和见人受到伤害不作为;(二)服从人的指令;(三)自我保存。不过,实行这些规则会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这“人”是指发明制造它的人还是使用它的人,是指人类个体还是整体,还有判断哪些情况会伤害人,以及在无法避免伤害人的情况下选择伤害哪个或哪些人,等等。后来人们对这三条规则有不少补充,但这将继续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还可能因此打开误判或假托“人类利益”的缺口。电影《我,机器人》中,新版机器人就觉得自己能够比人类自身更好地判断人类的利益,于是杀死旧版机器人,并将人类禁锢起来。
价值引导是指设置机器人的动机和价值观。一些学者认为可以给机器人预先设置“对人类友好”的价值观,但这样做就必须让它们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否则它们还是会存在判断的重负。比如怎样才是对人类友好,什么是人类的最大利益或整体利益……这些判断不仅要考虑人的物质利益,也要考虑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但它们既没有生物的肉体感受性,也没有领悟精神文化的能力——仅靠输入和记住人类的全部文献是不够的,那还需要历史的、无数活生生的富有情感和灵感的个人体验的积淀。而且,如果它们真的发展起一种自我意识,那也一定不是建立在肉体感受性基础上的人的自我意识,我们与它们无法像人与人之间那样建立“感同身受”的关系。
因此,人所能做的甚至只能做的可能就是限制它们的能力,从而保持人类对机器人的独立性乃至支配性。我们不能什么都依赖智能机器,我们最好让它们始终保持“物”的基本属性,而不是给它们建立一套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它们如果真的掌握了价值判断和建构的能力,恐怕很快就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那是人类不易知晓其内容的“价值体系”——就像现在,对战胜棋类大师的机器人的具体计算过程,即使是专家们也不太知晓,其间还是有不少“黑箱操作”。而如果机器人有了“心灵”,那将是整体的“黑箱”。
总而言之,规则设定虽不可少,但必须简单明确,以减少甚至免除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这也是限制它们的能力。而价值引导则不必要,也不太可能,甚至后面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在能够给智能机器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价值体系之前,我们还是要将智能机器的能力限制在单纯的算法和工具的领域。
(摘编自何怀宏《人物、人际与人机关系——从伦理角度看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器人的出现给伦理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人机关系开始被纳入伦理关系的范围。
B.智能机器人在根据预设规则做岀判断上有困难,规则越多它们判断时负担越重。
C.为智能机器人设置价值观,就是要让它们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减轻判断的重负。
D.对于智能机器人,我们只需限制它们的能力,而不必去为其设定规则和价值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岀有必要从伦理角度审视人机关系,接着阐述了伦理调节的三个方向。
B.文章例举《我,机器人》中的相关情节,以论证人类可能被机器人奴役的观点。
C.文章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比较分析了人机关系伦理调节具体措施的可行性。
D.文章反对机器人价值引导,其担忧是机器人一旦形成自我意识或许就不可控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伦理角度看待人工智能,有助于应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将推动伦理学发展。
B.对机器人的规则设定最早由科幻作家提岀,表明科学幻想对社会发展有前瞻性。
C.若要使智能机器的价值体系安全可靠,便应确保此体系与人类价值体系相接近。
D.即使人工智能能考虑人的精神需求,人对能否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仍缺乏信心。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客人希望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其一) (其四)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一)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层层深人,反复渲染,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
B. (其一)中,成守边关的战士黄昏时分独上高楼,传来了阵阵鸣呜咽咽的“羌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叹息。
C. (其四)前两句,选取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意象,在悲壮开阔的景色里渗透了戍边生活的孤寂、担负任务的自豪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 ((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展现。
【2】(其一)中的“无那金闺万里愁”与(其四)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诗,分别运用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查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鸣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
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D.“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
B.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课内语段翻译)
【5】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一“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
南仁东的故事给了你哪些触动和思考?结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