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段语序排列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②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③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④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⑤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⑥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A. ②①⑤⑥④③
B. ②①④⑤⑥③
C. ⑤②①⑥④③
D. ⑤①②④⑥③
2、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相同的一项是( )
A. 生乎吾前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何陋之有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项伯许诺
C.行李之往来 D.约为婚姻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剧一般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演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B.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与《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 《汉书》 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撰写,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不同,《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 《张衡传》“通五经,贯六艺”里的“六艺”指的是“《诗》 《书》《礼》《易》《乐》《春秋》”,韩愈《师说》里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里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外,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1】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D.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B.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一个文学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影响着他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圆,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崇,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 颔联中,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
C. 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 尾联中,“前溪舞”一典的运用,拓出了一番新境;“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2】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弃甲曳兵而走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 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海子
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莫言
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但不同的人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
——周国平
你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