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利兵而谁何 B.不拘于时
C.无以至千里 D.而耻学于师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 《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D.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窦娥最后的抗议,对这个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最想做顺民以求得生存下去的顺民都被逼无奈,对这个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种抗议是非常深刻有力的。
①在一系列悲惨遭遇发生在她身上后
②但她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被扼杀了
③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这样的妇女
④她还是想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生存下去
⑤却没有给她们生存之地
⑥窦娥温顺善良
A.④③①⑤⑥②
B.④⑤⑥②③①
C.⑥①④②③⑤
D.⑥⑤①④③②
4、下列各项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敛赀财以送行
B. 无能为也已 臣死有余僇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距关,毋内诸侯
D.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
B.阡陌:是指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
C.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代指入京应试的举人,如“公车上书”。
D.建康:辛弃疾著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建康”指今河南开封,又称汴京、汴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苦梅
马卫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个男人呢?
男人很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说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己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他。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的转,给人介绍商品特别热心,还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数倍,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个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苦梅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捉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在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个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苦梅半天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说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原了。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需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账。
乡下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下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他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酒的男人们,他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长得帅,能吃么?”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B. 男人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他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C. 巧芋不守本分,在城里经常和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她在超市偷吃话梅被苦梅提醒后,指使人去殴打苦梅,警告苦梅少管闲事。
D. 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人!”这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苦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2】小说中写“她家没有种其他树,只种苦梅”。她家只种苦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
7、(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国君应当给妻子儿女做好榜样,推及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重视学校教育,强调尊重师长的道理,认为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便能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皇的奢靡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连一丝一毫都要掠夺殆尽,却从来不加珍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非天下也”。又如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在文章开头就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二者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1】对本诗围绕“大雨”描写的景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夏天雷雨前后自然景象的不同。
B.全诗质朴平淡地描写了春天一场急雨所带来的自然景象。
C.前两句描述大雨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
D.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草色更青,池塘涨水,蛙声一片。
【2】阅读本诗,对可能产生的启示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风雨和打击虽然猛烈,但维持时间绝不会长。
B.自然界和人生风雨随时可能发生,让人无处逃避。
C.人生也有风雨挫折,应勇敢面对,难关终将过去。
D.面对自然和人生的挫折,只有等待,不用作为。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兮以来 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冬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乏皮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玉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率,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甲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冬,公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 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节选自《苏武传》)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甲考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节选自《张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克制(自身欲望)
B. 臣诚恐而负赵 见欺:被欺骗
C.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D. 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身:谋划自身安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虞常果引张胜
B. 毕礼而归之/衡乃诡对而出
C.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D. 其一人夜亡,告之/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译文:我知道犯了欺骗大王罪过的人都被判处了死刑,我请求受汤镬之刑。
B.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译文: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战死了,只有虞常活了下来。
C.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译文:假使谋害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都让他们投降。
D.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10、请以“风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