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庠序之教是指伦理道德教育。庠序,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泛指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2、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林黛玉贾惜春妙玉巧姐 B.王熙凤妙玉贾惜春史湘云
C.秦可卿妙玉贾迎春李纨 D.薛宝钗贾迎春妙玉史湘云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
C.《史记》是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余字。
D.《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谛(dì)听 处(chù)境 皈(guī)依 投奔(bèn)
B.供(gòng)职 攻讦(jié) 镌(juàn)刻 滇(diān)池
C.粘(zhān)连 应(yīng)届 熨(yùn)帖 瓜蔓(wàn)
D.狭隘(ài) 帛(bó)书 匹(pǐ)配 拘泥(n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 王 阿 米
王小忠
最后一战,马家军①被打得一败涂地。胡子率领百余残部,盘踞马牙雪山附近,白天蛰伏,晚上以小规模的分队形式打家劫舍。
“赶快跑呀,又来了。”一时间村子里变得空空荡荡,胡子部下在村里乐呵呵地进进出出。
“这样何时熬到尽头呀!”“阿米枪法好,可只有一杆枪。”全村人逃在大洼沟,围坐在一起,个个带着一副愁相。
阳光白花花地照在山梁上,山梁上一草一木清晰可见。
“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大洼沟瞬间变得一片死寂。
阳光慢慢挪动着步子,山梁上的人影子闪了下就不见了。大洼沟里避难的人群紧缩在一起,都不敢说话。
月亮很白,树影婆娑,村子静悄悄的。
大伙儿小心地朝村子靠近。一步,两步,直到看见村口一个威武的大汉。那大汉手抱一杆双管猎枪,在月光下像个铁铸的山神。
“是阿米?”“胆子够大!”“他手里有枪。”“一杆猎枪顶个屁。”有人在窃窃私语。
“喂,都赶紧回家吧。”那人扬起手臂朝大伙儿喊。
“真是阿米。”“真是阿米哎!”“我给你们站哨,保证狼群不敢进村。”那人又扬了扬手中的猎枪。这人果真是阿米。阿米是村子里唯一有枪且会使枪的人,百发百中。
“砰砰~~”天刚亮开,村子上空就划过子弹的声音。全村人立刻奔到村头,紧紧围在一起。
村子前面的老杨树下是一排站立整齐的胡子的队伍。
阳光出来了,红红的,白白的,一直到大地冒出热气。杨树下胡子的队伍开始解散,他们围坐在一起,接着,表袅炊烟就升到空中,水壶里水的响动声隐约可闻,嘻嘻哈哈的呼叫此起彼伏。
阿米一直坐在大伙儿的前面,这时候他站起了身,走到大伙儿跟前,说:“狼们开始烧水喝茶了,我们往前走十几步。”大伙儿看着阿米阴沉的脸,都不说话,也不敢挪动步子。
阿米又说:“看看,都是熊包。他们还能连骨头给吃了?走!”阿米大踏步向前走,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极不情愿地向前挪了挪。
阿米在距离大杨树不到五十多米的土堆前坐了下来。他从衣兜里取出几个小布袋,然后慢慢地把装在布袋里的火药和钢弹灌进枪管。
正午的阳光毒劲十足,土堆附近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含羞似的都不愿抬起头。
胡子的队伍依旧在嬉笑着,围坐着。
阿米站起身,又往前走了十几步。
“喂——对面的狼们,水开了记得揭揭茶壶盖。”砰的一声,吊在烈火上的茶壶盖被打飞了。
“唏!”大伙儿倒吸了一口凉气。
胡子队伍齐刷刷站了起来,为首的一个砰地朝天放了一枪。没等他开口,阿米又大声说:“大风来了,戴紧帽子。”又听见砰的一声,那人的帽子就飞到树杈上了。
大伙儿都憋住了气,静静望着胡子的队伍。
胡子队伍里那个为首者慢慢放下枪,从地上捡起茶壶盖,认真端详了下被打飞了的茶壶盖上的黑塑料蛋蛋,然后挥了下手,说:“撤!"一袋烟工夫,杨树下变得空空荡荡。
阿米长长舒了一口气,转身坐在大伙儿对面,取出烟袋,美美抽了一口。“狗日的还会来,你们都回家。”
两三天过后,胡子的队伍没有来村里打劫。四五天过后,胡子的队伍依然没有出现在村子周围。于是大伙儿便把藏在野山里的粮食偷偷搬回了家。
“胡子队伍又来了?”“胡子队伍又来了!”“胡子队伍拿钱换粮……”
清早,大伙儿又集聚在村口。阿米满脸阴沉。
太阳出来了,大伙儿还站在村口。
阿米一手抱着枪,另一只手里捏着两块银元,坐在大伙儿前面,一言不发。“怎么会呢?向来是直接抢的,这次怎么就留了银元?”阿米想着,但他的眼睛却一动不动盯着不远处的老杨树。
“西路军?这是啥军?”阿米在烈日下对自己嗫嚅。
“胡子队伍又来了!”
阿米绷紧脸,领着大伙儿来到村口。大杨树下一夜之间驻满了队伍。
阿米坐在土堆前观察了好多天,那些队伍不动声色,既不进村抢劫,也不到处转悠。他们一住就住到秋天到来。
这天早晨,大伙儿都惊奇地奔到村口议论着。
“这支队伍真奇怪,放下银元,不拿粮食就偷偷走了。”
阿米走到大杨树下,望着空空荡荡的四周,长长叹了一口气。
那年秋天,兰州解放了。
有天,村里来了许多队伍,他们拉来许多粮食,挨家挨户分给大伙儿,分完后就走了。
阿米坐在土堆前,慢吞吞地取出烟袋,装了一锅烟,美美抽了几口。
(节选自《黄河文学》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注)①马家军,民国时西北地方军阀的部队。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阿米在月光之下,手抱猎枪、岿然就立于村口,加之“铁铸的山神“这一比喻,作者让主人公一出场就呈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B. 小说中两次描写阿米抽烟的动作细节,第一次能反应出阿米紧张情绪的缓解,第二次则表现出阿米彻底的放松,还带有深深的满足感。
C. 由于当时是战争年代,阿来和村民们经常遭受反动军队的袭扰,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环境闭塞,见识不多,这才导致误会的发生。
D. 这篇小说从侧面展现出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大西北的壮举。
【2】小说中的阿米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交待了这支队伍并非残匪,而是在西北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其实作者在前文中多处埋下了伏笔,请找出几处并加以解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他先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成效,又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心浮气躁的缘故。
(3)李白《蜀道难》中描写瀑布飞泻,水石相击、声响巨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①
辛弃疾
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盲②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③,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④,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注]①写于词人谪居上饶之时。②泉石膏盲,比喻爱山水泉石成癖,如病入膏盲,不可救药。③山简,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襄、交、广四州诸军事,镇襄阳。时天下分崩,无用武之地,故尝醉酒。④汗漫:漫无边际,此处作可有可无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荀仲擅长医术,词人用中药名邀请好友婺源马荀仲来一起游览雨岩。
B.词人多病且病入膏盲,提醒自己游历雨岩时要时刻提防风月凉意袭身。
C.“木香”“防风”“知子”(栀子)等均为药名,嵌入词中而不露痕迹。
D.下阕用典,先用“草玄”典故把马医生比作扬雄,后以“山简”自称。
【2】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翼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史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有刪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B. 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C. 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D. 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管治安和管理民事。刘邦就曾为泗水亭长。
B. 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数,即月俸一百二十斛,因此“二千石”也成为郡守的代称。
C. 墨绶是结在印纽上的黑色丝带,后世把它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D. 《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作者是西汉时的班固,续书为其妹班昭、妹夫马续所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 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然后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 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 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2)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89年,陈建平成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形成了课前对学生鞠躬行上课礼的习惯,并将其视为一种规范,坚守了整整三十年,从未间断。被老师深深感动的学生们,也会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三十年一晃而过,对于陈建平老师和他的学生来说,简单的鞠躬行礼并非止步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