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避猛虎 B.卷天下

    C.诸侯恐惧,会而谋弱秦 D.闻舟中弹琵琶者

  • 2、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孟子善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不见舆薪,挟泰山超北海,缘木求鱼等,均是事例论证。

    D.孟子在文中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 (jī) 云蒸霞(wèi)

    B.(sù) (yī) 断壁残(yuán)

    C.(zhǒng)  (yān)  (huàn)然冰释

    D.(lí) (yì) 甘之如(yí)

  • 4、下列文言句子的省略成分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军霸上

    B.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 相如闻,不肯与会

    D.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之类欲君者(憎恨) 我虽不,请尝试之(敏捷)

    B.百姓皆以王为也(爱护) 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怜悯)

    C.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成)

    D.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谈论) 民而王(安定、安抚)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 “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 “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 “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 “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 “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 “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 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 “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 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名句默写。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

    (4)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

    (6)徒设在昔心,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9)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前溪》是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舞曲。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遣词用事的才华在本诗中尽显,诗歌颔联选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使用移情法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赏花人的感情。

    B. 颈联写生长牡丹的园圃万里阴云密布、哀红满地,已非当年的旧圃,一年的蓬勃生机已付流尘。

    C. 《前溪》一句,诗人用了比拟的手法表现前溪蜿蜒回环,像婀娜舞者看着牡丹的残花,表现出惜花之情。

    D. 这是一首咏牡丹的诗,描写了被风雨摧残的牡丹 花,表达了自己未施才能即遭打击的苦闷。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B. 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得脱矣 幸:侥幸。

    D. 王必无人,臣愿璧往使 奉:奉命。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B. ①若亡郑而有益君   ②赵尝五战

    C. ①今君亡赵走燕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 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 蚓无爪牙之利 B. 而君幸于赵王

    C. 君何以知燕王 D.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通过烛之武的语言,既表现了他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特点,又说明他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从他的话语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

    D. “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俗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得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臃肿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材料中的观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