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胡杨河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李先生,令爱这次获儿童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B.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了你帮忙。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C.在接到母校百年校庆的邀请后,大家相约一起莅临母校参加庆典活动。

    D.王磊发短信约见老同学:“胖子,别来无恙吧!我们很想你,周末可否一聚?”

  •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不忘却纪念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缅怀过去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③⑤①②⑥④ B.③⑤②①④⑥ C.②④⑥③①⑤ D.①④⑥③⑤②

  •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①从径道,归璧于赵 ②秦无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坐促弦弦转急 ②相如因持璧

    D.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约不偿城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编伍: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此处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论语》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

    九庙:古代皇帝立九庙祭祀先帝,指国家社稷。

  • 5、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 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你想干什么?”——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 “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 “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一个古人的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思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备,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不是单纯的描写雨中景物,而是写动物、植物以及诗人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雨的喜爱。

    B.本诗首联即点出“雨”,说十日潇潇之雨,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潇潇”,小雨貌:“稳”,稳当,稳步。

    C.颔联不写雨,写秋天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了,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D.颈联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觉。“一凉”“恩到骨”,写出了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带给诗人的冰凉透骨。

    2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数奇,屡试辄 :倒下,在此引申为“失败”

    B. 文长作表   :劝

    C. 穷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   有司:各主管部门

    D. 杀其继室,下狱死   :判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有国土目   况草野无闻者欤

    B. 而文长部下一诸生傲之   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C. 文长皆叱奴之   则噪相逐

    D. 张太史元汴力解,得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文长在山阴县声名狼藉,但被师惠、胡宗先等官员所赏识,参与军中机密。

    B. 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C. 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曾经拿斧头敲击自己的头颅,用锥子刺入自己的耳朵,最终心怀怒愤而死。

    D. 他晚年的诗文更为奇特,但没有刻本,只是收集好藏在家里。我所看到的,只是《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4给下列句子断句。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捷】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上面的文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联想和启发?请依据以上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