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昆明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下列对“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 2、下列诗句描绘的景象与农历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②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③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枯蝉傍在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④繁华萧然落尽,秋水深处泊舟。江山一派岑寂,岁月几度闲愁。

    A. ①春分   ②立夏   ③白露 ④立冬

    B. ①春分   ②立夏   ③立冬 ④白露

    C. ①立夏   ②春分   ③立冬 ④白露

    D. ①立夏   ②春分   ③白露 ④立冬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能在史上留名的诗人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     

    A. 辛弃疾是集宋词艺术之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B. 辛弃疾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C. 集北宋南宋词成就之大成,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D. 积北宋南宋300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踱步(duó)   覃菌(xùn) 枷锁 砥砺   坚韧不拔

    B. 敛椐() 桂棹(zhào)   訾詈 诬蔑   责无旁贷

    C. 慰藉() 瞥见(piē) 肄业 切磋   背道而驰

    D. 房檩(1ìng) 啮噬(shì) 勖勉 贻误   闲情逸志

  • 5、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用亡郑以陪邻 B.不阙秦,将取之

    C.不入虎穴,得虎子 D.朝济而夕设版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身处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读《罪与罚》,可以跟随底层人物体味人格的矛盾与复杂。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有人推理出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读的最高境界,正是练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富裕贫穷、位高位低、得意失意,只要一阅读,就必定能摆脱世俗、凝望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B.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通过阅读,书籍对气质的塑造就会很快显露出来。

    C.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

    D.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通过自我完善,实现精神的富足。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电影台词引入,肯定见世面的重要,然后笔锋一转,转到关于读书的主题上。

    B.作者在论证中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趣闻轶事,使文章深刻而不乏情趣。

    C.文章在论述读书可以遇见自己、认识世界时,列举古今中外的名著为例证,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借助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的说法,论证了读书对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意义重大,可以改变一个人,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B.人们说,开卷有益,这是就鼓励读书而言的。实际读书时还需要有所判别,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C.从在校学生开始多读书、读好书,再推广到全社会,学习型社会就有希望建成。

    D.一个人通过大量阅读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状态,因此读书对提升人生境界意义不大。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穷饿无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号呼靡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等不肖,请辞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____,激昂大义,__________,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醉落魄

    王千秋

    惊鸥扑蔌。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余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

    (注)①烂斑:即斑斓。②玉:喻月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从听觉落笔。冬日的清晨,词人听外边传来鸥鸟阵阵扑翅之声,寒风蓦地吹过,幽屋中顿时回荡着萧萧的余响。

    B.“怪得”有埋怨意,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埋怨雄鸡啼得太早,导致天过早地亮了,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

    C.歌楼中通宵达旦的宴乐,那些唇红肤白,吐气若兰的歌女们翻唱着新曲,她们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可见宴会的豪奢。

    D.宴罢归去的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皎洁的月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斑”“松绿”恰成照应,有静有动,色彩有淡有浓,各有情趣。

    2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酔死无所知,因破取。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或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佗曰/等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B.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C.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昧/

    D.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学,指离家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可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B.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汉代推举孝悌、清廉之士的察举制与征辟相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

    C.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 作为理想。

    D.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

    B.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给病症相同的兒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釆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C.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患者。

    D.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级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2)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苦读经典,最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谓苦尽甘来。苦与乐既是相对的,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请以“谈苦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