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鹭》——白鹭在田间钓鱼、独立枝头和黄昏低飞的美——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B.《猎人海力布》——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民间故事。
C.《父爱之舟》——“我”与父亲逛庙会的情景采用了场景描写的方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温情。
D.《四季之美》——黎明、夜晚和黄昏之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数落 数说 数不胜数 数一数二
B.鸡冠 冠军 冠冕堂皇 张冠李戴
C.奔走 投奔 东奔西走 疲于奔波
3、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俯冲 寇军 平衡 承喏
B.抵罪 机智 讯期 横量
C.挽回 拒绝 协调 商议
D.点型 喷发 放置 允诺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道风景美在:①搭石的样子美。石头___________,间隔_______________,在小溪里____________________;②摆搭石的人心灵美。秋凉以后,人们_____________将搭石摆放好。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无论怎样______________,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找来_____________的石头打上,再在上边踏上_______________,直到_____________才肯离去;③走搭石的形象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上那么______________!前面的________________,后面的_______________。嗒嗒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清波漾漾,人影绰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走搭石的人心灵美。如果有两个人____________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招手示意,__________________;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____________,才___________。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2.“一排排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联结着_______________,也联结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总结了全文,表达了对搭石和乡亲们美好情感的赞美。
5、根据积累填空。
1.自然之趣:
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枫桥夜泊》)
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夜深千帐灯。(《长相思》)
春天最美是___________。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_____________,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四季之美》)
2.读书明智:
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__。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_。
心既到矣,_______________?(《古人谈读书》)
________________,蒙冲巨舰一毛轻。(《观书有感<其二>》)
3.勤俭节约:
________________,戒奢以俭。
一粥一饭,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_______,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___________,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__________”中的“它”是郭沫若笔下的__________。
(2)有人到你的家乡走搭石,你会告诉他走法:_____________(填一俗语);有人浪费时间,你可劝勉他:_______________(填一名言)。
7、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完整。
(1)(_______)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_______)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2)他(_______)热情地为同学们服务,(_______)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3)小时候,我(_______)对什么花,(_______)不懂得欣赏。
8、古诗文积累。
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
①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________)
③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记取岁月珠
至今我还记得,那天父母把我和妹妹叫到身边,郑重地说:“爸妈跟你们商量件事。”我听了不由得感到紧张,不知是什么事。
原来妈妈打算到爸爸的厂里上班——爸爸是化工厂的司炉工,妈妈之前在家做点裁缝,顺便料理家里。现在我们姐妹俩都上了学,妈妈有空闲时间了,就想入厂做活,这样可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宽裕点。妈妈要跟我们商量的是:化工厂的流水包装工分为日班和夜班。妈妈要是选日班,晚上就可以和爸爸一起回家,但我们中午吃饭就只有我和妹妹两个人;要是选夜班,妈妈白天可以在家照顾我们,但是夜班下班通常是十点多,妈妈到时得一个人回来。工厂离家挺远的,对于独自夜行,妈妈有些顾虑——那会儿还没有路灯,到了晩上就黑黢(qū)黢的,有一段路有几棵高大的槐树,槐树投下的阴影如一潭深水……
我和妹妹最终选择让妈妈上日班。那时我才上小学三年级,妹妹更小,刚上一年级。
此后每天中午,我和妹妹就约好一起回家。饭菜是妈妈在锅里留好了的。后来我年级读得高些,妈妈教会了我做咸菜年糕汤。咸菜年糕汤做法简单,把年糕切片,放些咸菜,加水,煮熟就可以吃了。那时也许是年纪小,厨艺不佳,连咸菜切起来都是筋脉相连的,味道自然更不好。长大后,妹妹回忆此事,曾对我说:“我卬象中最难吃的东西就是你做的年糕汤。”我听了心里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触。当然这是后话了。
小学的时候放学也早,三点多的时候就到家了。别的同龄人在外面玩得疯。我和妹妹回了家,早早地关紧了门,又早早地上了楼——妈妈到底也是不放心,反复叮嘱我们不要乱跑,门要关牢。我们乖乖记着妈妈的话。
楼上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有时候我们看看窗外的风景,不过看来看去也就是瓦楞屋顶、远处的田野和更远处的青山;有时候我们就只是躺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有一天我们不知从哪里得来一个垂露状的玻璃坠子,意外发现透过玻璃坠子看外面,坠子边缘的切面会反射出虹霓一样美丽的折光。我和妹妹轮流着看,看天,看山,看夕阳,一看就可以看半个小时。
那时候,人家的屋顶已经炊烟摇曳,自家却还是冷冷清清的。我们的内心多么希望,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能够快点回家,家里有爸爸爽朗的说笑声,有妈妈忙碌的身影。
好几次,我和妹妹等着等着,便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寂寥、最凄清、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后悔过。
是的,能换回妈妈安安心心地回家,还有什么比这更值的?
更何况,那一段时光青灰的底色里,也还有一丝温柔的暖色:比如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有几回把我惊醒了,我就会看到门缝底下漏进一线光亮,我的心瞬间充满了欣喜。有时我睡得沉,等妈妈上来把我叫醒,我才知道他们回来了。像变魔法一样的,眼前还有香喷喷的饭菜。妈妈或许也不忍叫起我们下楼,铺了报纸,“纵容”我们在床上吃。
成长的路上,所有的欢笑和泪水都值得被深深地铭记啊,它们会变成一颗颗珍珠,在你的年华里闪闪发光。
【1】文中讲爸妈要跟“我们”“商量件事”,“这件事”指的是( )
A.妈妈要去化工厂上班
B.妈妈去上日班还是夜班
C.妈妈怕上夜班,犹豫不决
D.妈妈不能在家里照顾“我”和妹妹
【2】妈妈去化工厂上班后,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
A.中午只有姐妹两个人在家吃饭
B.姐妹下午放学后父母没空去接
C.姐妹俩的中午吃饭和安全问题
D.两个孩子独自在家会觉得冷清
【3】作者为什么在文中提到“垂露状的玻璃坠子”?( )
A.强调透过玻璃坠子看到的风景非常迷人。
B.突出在成长的路上自己收获了许多乐趣
C.表现“我”和妹妹观察细致的良好习惯。
D.反映了那一段童年时光非常无聊与无趣。
【4】“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寂寥、最凄清、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后悔过。”为什么“我从未后悔过”?( )
A.那时候年纪小,感受不到寂寥与凄清。
B.让妈妈安心回家,日子怎样过都值得。
C.无趣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经历。
D.父母常常给“我们”带来瞬间的惊喜。
【5】去化工厂上班后,妈妈是怎样照料“我”和妹妹的?请根据文中的描述简要说明。(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想象一下,父母亲和“我们”商量时,小作者“我”会怎样说?请你结合文本写一写。注意尊重别人的观点,表达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太阳( )离我们这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 )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柴火,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就是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是不能产生的。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关联词。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能发光,会发热的大火球就是太阳。(________)
②太阳能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________)
③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_______)
11、课外类文阅读。
纸上谈兵的赵括(节选)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候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
赵王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吧。”
【1】请用“______”画出全文的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
【2】从赵括对赵王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的人。
【3】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劝说赵王不要拜赵括为将,赵王却听不进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赵王是个( )的人。
A.刚愎自用
B.有主见
C.善于用人
D.有大局意识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烟民
材料一:
中国烟民已超过3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1/3,二手烟民更高达7.4亿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资料
材料二:
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CCTV新闻
材料三:
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警示语
【1】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烟盒上的警示语是对的。
B.二手烟对人的身体危害也极大。
C.吸烟者死亡都得早。
D.吸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从材料一、二的数据中,你读出了这些信息?填一填。
每年约有______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全球大约每______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这两个数据让我读出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材料三的警示语缺乏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句中“诞生”能换成“出生”吗?为什么?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分餐,健康饮食的呼唤
材料一:刻不容缓的警醒
早在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就提出了餐饮业分餐制经管服务规范。2016 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饮食新风尚——不浪费和分餐制。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公筷和分餐又一次被强调。“民以食为天,更以健康为先“成为社会各界的其识。
材料二:什么是分餐
自古代以来,饮食与生存同步,饮食文化是多少年来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运用,是关于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人文艺术的综合体。
共食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几份菜肴,如同我们每家每户现在的用餐方式。在食物短缺、物质贫瘠的年代共食有着诸多好处。
分餐和共食是相对的。分餐是指由家人、厨师或服务人员,按照定量或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盘或碗中,给每一个就餐者独自享用。
分餐制更注重个人自负其责、把握分量、吃光所给。分餐让身体和心理空间都是安静自由的,当然也是卫生、互不侵染的,对养成定量搭配、卫生习惯和不浪费等优点有明显优势。
材料三:分餐的好处
①培养卫生文明好习惯,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②塑造日常生活的规范,有利于每个人树立良好健康生活行为价值观。合理膳食、规律有恒,对有效预防和延缓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影响深远。
③约束大吃大喝、减少铺张浪费,分餐有助于简餐。促进良好社会风气,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④促进新时代饮食技术变革,对烹饪方式、量化、器皿、减少盐糖使用等提出新要求,促进中华饮食现代化,更有利于国际化交往和适应社会发展。
⑤传递优良饮食文化,为健康中国行动加油!
【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分餐”是指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2019年我国提出了“分餐”的要求,却没被社会各界重视。
B.分餐对有效预防和延缓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影响深远。
C.分餐可以约束大吃大喝、减少铺张浪费,分管有助于简餐。
D.分餐制的特点是注重个人自负其责、把握分量、吃光所给。
【3】下列关于“分餐的好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有利于培养卫生文明好习惯。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B.促进中华饮食现代化,更有利于国际化交往和适应社会发展。
C.塑造日常生活的规范,有利于每个人树立良好健康生活行为价值观。
D.分餐让身体和心理空间都是安静、自由的,当然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4】实施“分餐”过程中,常常会被一些人拒绝,如果你的家里还没有实行分餐制,你打算怎么说服你的家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甲】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乙】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甲】段是对榕树的___________(填“静态”或“动态”)描写。
【2】“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主要体现在:一是______;二是画横线的句子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草船借箭》节选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奖赏( ) 接受( )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周瑜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
(2)“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这句话可以看出周瑜并不想为难诸葛亮。( )
【4】填空。
(1)周瑜很高兴,他高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从“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以看出诸葛亮___________。
17、综合实践。
材料一: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CCTV新闻
材料二: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警示语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材料二的警示语缺乏警示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的烟瘾很大,你会怎样劝他戒烟?
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鸵鸟
①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
②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是a________在它们跑得疲倦时,________能胜过一匹快马。
③过去人们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b________来不及逃跑,________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认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经过研究人员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小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鸵鸟的头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
【1】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无论……都…… 即使……也…… 只有……才…… 如果……就……
①但是a________在它们跑得疲倦时,________能胜过一匹快马。
②过去人们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b________来不及逃跑,________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认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
【2】文章介绍了鸵鸟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中“主要”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本文中的句子说明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描写鸵鸟善于奔跑。
①说明方法_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
②说明方法_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
19、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1】这句话围绕“ ”这个词来写松鼠。
【2】用“只要……就……”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用词特别精妙,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三个动词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表现出它们警觉性很高的特点。
20、句型转换。
在那黑暗的社会里,穷孩子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太阳,怎么能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缩写句子。
(1)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舒舒服服地坐在松软的沙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那本我读过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道边高声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丰子恺先生在《手指》一文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描写,刻画出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如,写出了最肯吃苦,讨巧的事却轮不上的大拇指;“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中指。
模仿写中指的语言特点写人的眉毛:再用1—2句话描写生活中类似大拇指性格的人。
写眉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大拇指性格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假如你有同学家里贫困,你会怎样对待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