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宜春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圈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1.高不可盘   骨峰突起   盛气陵人   兴国安邦

    2.高不可攀   孤峰突起   盛气陵人   兴国安帮

    3.高不可攀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兴国安邦

    4.高不可盼   骨峰突起   盛气凌人   兴国安帮

     

     

  • 2、选择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临:

    临门(       )                  临摹字帖(       )

    居高临下(       )            临死之前(       )

    A.靠近;对着

    B.来到;到达

    C.将要;快要

    D.照着字画模仿

  • 3、“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句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把词语补充完整。

    1.枝(   )叶(   )

    2.(   )(   )易举

    3.(   )(   )凛凛  

    4.处之(   )(   )

    5.习(   )为(   )  

    6.气宇(   )(   )

     

  • 5、诗句积累。

    (1)关于惜时,岳飞发出这样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读书,曾国藩告诫我们:“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是“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黛____________。”

    (3)少年智则国智,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独立则国独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4)在古诗的海洋中,我们常被诗 “情”所打动,从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陆游在临终前仍牵挂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感受到纳兰性德翻越万水千山的艰辛和远离家乡“身心分离”的痛苦之情。

  • 6、理解下列带点字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 )

    (2)万马齐究可哀       喑:( )

    (3)王北定中原日       师:( )

    (4)枫桥夜       泊:( )

  • 7、根据原文填空。

    牛郎在______的帮助下,娶了织女为妻,从此过着___________的生活。不料,却遭到了___________的恶意干涉,狠心地将他们夫妻两撤散,只能在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相会一次。

  • 8、字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少年王冕让我们感动的是他的___________:他不以放牛为苦,还能抽空读书,很让母亲___________;他每天放牛早出晚归,不让母亲___________;在学画小有成就后,他更________地侍奉母亲,让母亲___________不已。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内阅读。

    将相和(节选)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根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蔺相如听说了,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康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剂弱赵国的カ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给选段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廉顺?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是怎么做的?这反映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廉和蔺相如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精彩赏析阁。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中的“声音”指的是:_____ ___   _____________

    2. 读上文,说说“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这句话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 11、阅读。

    送狐狸皮的孩子

    在格格村南的山洞里,住着一群成了精的狐狸。但是( )它们发现有人光着身子躺在地上,( )会脱下身上的皮披在人的身上。这种狐狸皮是宝物,能抵御寒冷,抵挡酷暑,还能刀枪不入。不过这些狐狸腊月三十才会有一只出洞。

    每一个得到狐狸皮的人都搬走了。整个村子只剩下小瓦一家。小瓦的爸爸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中了,一直不醒。小瓦和妈妈别无选择,他只好去狐狸洞。

    就在小瓦快要被冻僵时,一只小狐狸出现在洞口,它的皮是火红火红的,四只小爪子黑黑的,像穿着黑色的小皮靴。小狐狸迅速地把皮披在小瓦身上,自己光着身子逃进了洞里。

    小瓦按捺不住好奇心,走进了洞里。洞里很亮,四周摆满了石台子,每个台子上都有一只没有皮的冰冻狐狸,像冰雕一样。突然,小瓦发现一只小狐狸,它的眼睛睁得圆圆的,眼角的泪水冻成了冰碴儿。看到那黑色的小爪子,小瓦认出那正是把皮脱给自己的小狐狸。它的身体已经冻得冰凉,小瓦把狐狸皮穿到了小狐狸的身上,小狐狸醒了过来。

    “谢谢你把皮送回来。我们曾做错了一件事,爷爷被罚在腊月三十那天献出皮。要想救活爷爷,每年的腊月三十都要有一只狐狸献出身上的皮。直到有人愿意把皮送回来。( )你把我的皮也拿走了,我们( )再也不会醒来了。”

    小瓦离开了狐狸洞。突然,他看见爸爸正朝自己走来。“爸爸,你醒了?“好像有谁喊了我一声,我就醒了!”小瓦开心地扑到爸爸的怀里。

    【1】在短文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短文按照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依次记叙了小瓦的爸爸受伤不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醒来的事情。

    【3】短文第三段写小狐狸的外形特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小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几句话夸夸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着以小狐狸的口吻,讲一讲自己出洞献狐狸皮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又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丰富的诗歌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参与其中,可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

    材料三:

    材料四:

    报名参加比赛的选手要求:(1)具备扎实的中国古典诗词(唐诗宋词)功底;

    (2)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技巧;(3)有关于自己与唐诗宋词之见的感人故事或学习经历;(4)年龄在7-60岁,职业、学历、国籍不限。

    【1】《中国诗词大会》属于(          )类益智竞赛节目。

    A.娱乐

    B.文化

    C.新闻

    D.生活

    【2】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入选《中国诗词大会》的诗词涵盖豪放、婉约、_________、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华优秀_________文化主题。

    【3】报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在(          )方面有限制。

    A.国籍

    B.年龄

    C.职业

    D.学历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①你会不会报名参赛《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理由。(请参考材料四回答)

    ②请写出一首边塞诗和一首咏物诗的题目及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

    母亲的纯净水

    每逢体育课,就有很多同学带着纯净水,以便激烈的运动之后,畅饮一番。

    跟大家一样,李兰也会带上一瓶。每到周二和周五中午,母亲就把一瓶纯净水拿出来,递给李兰。接过这瓶水,看着母亲慈爱的面容,李兰心里总会莫名地难过起来。她知道一个她不能揭开的秘密!还好,她总能很快回过神来,坚定、信任又略带感激地对母亲说:“谢谢妈妈!我走了。”

    一次体育课,同桌没带纯净水,李兰犹豫了一下,把自己的水递了过去。“咦?你这水不像是纯净水呀!”同学喝了一口,疑惑地说。“怎么会?”她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是我妈今天刚买的。”几个同学围拢过来:“不会是假冒的吧?“这瓶盖怎么没拧断就能打开呀?”“颜色也有一点儿别扭。”“像是凉白开!”一个同学尝了一口说。大家静了一下,都笑了。

    同学们都走开了,李兰自个儿愣了一会儿,突然把那瓶水扔得远远的。“是的,是凉白开!”她在心里叫道。她快哭出来了。同学们说的她自己早就发现了。那是母亲的秘密,也是自己的秘密,一直压在她心头。现在她实在受不住了,她要一下子把这委屈抛得远远的。

    “我带的水,是不是凉白开?”一进门,她就气鼓鼓地问母亲。“是。”母亲平静地说,“你现在才知道吗?”“你为什么不跟我说明白?”李兰反问道。“我是怕你爱面子,瞧,你这不是受不了了吗?”李兰哑口无言。“唉,家里不宽裕,妈妈是想省点儿钱。”母亲给她打圆场。她知道,母亲说得对。父亲的厂子不景气,工资不高;母亲几年前下岗了,在街头卖零布贴补家用。自己是应该为家里节省一些。

    “我们是穷,但是穷也不是错呀。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母亲接着说:“不管是穷还是富,攀比、死要面子都不对,都得实实在在地生活。要不,富的也会变穷,穷的还会更穷。”

    后来,她去上体育课,依然拿着母亲给她灌的凉白开。对她来说,凉白开才是最值得回味的。她慢慢明白了: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物质生活状态。总会有人富裕一些,有人清贫一些。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养成一个宽广的心灵;不限于眼前,更在于未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纯净水”使李兰产生了这些心理变化:

    (难过和感激)——( )——( )

    【3】“同学们都走开了,李兰自个儿愣了……扔得远远的。”

    从“_____”和“_____”两个字中,可以猜到李兰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以“母亲的纯净水”为题,含义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秦兵马俑议

    ①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②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就拿一号坑来说吧,它在三个俑坑中是最大的,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

    ③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④将军偏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⑤武士俑平均身高约1.8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⑥骑兵偏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⑦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⑧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⑨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1】③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引起下文 B承接上文 C.承上启下

    【2】结合短文,梳理文章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

    【3】下面哪种说明方法没有出现在②自然段中。(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作比较

    【4】“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走近兵马俑,就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

    B.表现了兵马俑神态各异,极为精美。

    C.让作者很惊讶,感觉听到了兵马俑的呼吸声。

    D.兵马俑雕刻的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样,让作者惊叹。

    【5】资料袋:

     

    发掘时间

    形状、大小

    历史文物

    兵马俑一号坑

    1974年3月

    东西长方形,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地表深4.5~6.5米,面积约14260平方米。

    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多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

    兵马俑二号坑

    1976年4月

    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

    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兵马俑三号坑

    1976年5月

    规模较小,平面呈“凹”字形,东边有斜坡门道,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面积520平方米。

    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有学者认为,它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阅读资料袋,在图上标出三个俑坑的位置。

    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面示意图

    【6】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秦兵马俑已发掘的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三号坑最小。______

    (2)一号坑里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______

    (3)二号坑是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______

  • 15、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庄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zhēnɡ zhènɡ)工分,生活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学校说要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chònɡ chōnɡ)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馒头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汤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馒头哇……

    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头连馒头屑也没一点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女儿啊,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5个白中带黄的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夹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用“____”画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第1自然段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贫困——   

    披星戴月——

    3第4自然段“故伎重演”具体是指(  )。

    A. 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B. 看着手中的馒头,没有了口水,肚皮不再发出咕咕的叫声。

    4用曲线画出第4自然段中的两处心理活动描写。

    5娘似乎预料到“我”会把馒头吃掉,所以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外阅读。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太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不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作文本中的一本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却了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待人接物,还是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1巴尔扎克为什么会问老太太是孩子的母亲、奶奶还是亲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老太太的话,巴尔扎克会怎么说、怎么做?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写一写。

    3你喜欢巴尔扎克的老师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  画出刘备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中蕴含的一个成语是(  )

    A.齐心协力 B.如鱼得水 C.渔翁得利 D.自由自在

    2读画  的句子,想一想:从刘备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顾茅庐写的是____聘请____出山协助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短文写的是第___次去聘请时的故事。

    4读第3自然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非常隐蔽,说明了他只寄心思于山林,无意出山。

    B.诸葛亮选择的隐居地山势起伏,想给自己增加几分神秘感。

    C.那里的山冈像一条卧龙,暗含着诸葛亮有着过人的才识。

  • 18、材料一:选自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15:00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新中国成立大典开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队随即奏响了庄严激越的国歌,随着响彻云霄的国歌,礼炮轰鸣,毛主席庄严地按下升旗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

    材料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都北京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包括庆祝大会、阅兵和群众游行。充分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1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圆明园在1860年毁灭于英法联军之手。(A B)

    (2)“材料三”中的70年来的光辉历程指的是1949年到2019年这70年中国的发展。(A B)

    2阅读以上三段材料,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

    快手刘(节选)

    冯骥才

    ①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很(复杂  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②有一次,我亲见他手指敏捷灵活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他老底,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眼睛朝我惊奇地-闪,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谁知快手刘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有呢?快手刘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面。怪,怪,怪!团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怎么样?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棒糖,站在围了几图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那时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我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他令人痴想不已的表演中慢慢消磨掉的。

    ③高二暑假回家,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竟然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葫芦和变戏法,但那只木箱,已经破损不堪,再也看不出先前那悦目的绿色。再看他,饱满的曲线没了,尖尖的骨形突露,眸子没了光彩。这双手尤其使我吃惊,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围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住两只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口,(笨拙地 灵活地)翻来翻去,四个小球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

    ④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球在哪儿了,无怪乎周围的看客只是寥寥无几的孩子。

    ⑤“在他手心里!绝对没错!"孩子们吵着闹着叫他张开手,他却攥得紧紧的,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什么也没有……”可这些稚气的小孩儿偏偏不依不饶。非叫他张开不可!他哪能张开?一张开,就会漏洞百出。我真不愿意看见他这幅窘相,走到孩子们中间,用手指那木箱说:“球在这箱子上呢!”

    ⑥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用种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在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⑦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只剩下我和快手刘呆立在那儿,他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解困。

    【1】在文中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打“√”。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破损不堪:___________________

    不依不饶: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原文,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句填入下表。(填写序号)

    A.缓慢迟钝    B.寥寥无几    C.帮他解困  D.神奇无比

    A.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C.语言描写

    D.外貌描写

    【5】“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对“挤”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写出了观众之多。

    B.侧面烘托了快手刘的表演精彩。

    C.我胆小怕事,不敢上前凑热闹。

    【6】文章题目为“快手刘”,却用大量笔墨写他表演“不灵”,这样写有什么目的?(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缩写句子

    (1)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________

    (2)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________

    (3)警卫员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礼。

    ________

     

  • 21、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_____________

    (2)松鼠有一条美丽的尾巴。

    ________________

    (3)太阳像一个火球。

    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的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

    (5)乡亲们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值得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仿写一个连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任意选一题完成习作。

    ()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提示与要求:

    1.五年小学生活中,我们独立攻克过难题,搞过特色活动,如音乐、体育、美术、手工、语文实践活动……每逢我们成功的时候,心中总有无尽的喜悦,请把你做某件事或参加某项活动的经过及成功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

    2.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字数不少于400字。

    ()根据下面所给的词语,编个故事。

    考场   小白兔   山坡   指南针   狐狸

    习作要求:

    1.必须用上上面的5个词语。

    2.故事情节完整,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语句通顺,字数不少于400字。

     

     

     

     

     

     

     

     

     

     

     

     

     

     

     

     

     

     

     

     

     

     

     

     

     

     

     

     

     

     

     

     

     

     

     

     

     

     

     

     

     

     

     

     

     

     

     

     

     

     

     

     

     

     

     

     

     

     

     

     

     

     

     

     

     

     

     

     

     

     

     

     

     

     

     

     

     

     

     

     

     

     

     

     

     

     

     

     

     

     

     

     

     

     

     

     

     

     

     

     

     

     

     

     

    100

     

     

     

     

     

     

     

     

     

     

     

     

     

     

     

     

     

     

     

     

     

     

     

     

     

     

     

     

     

     

     

     

     

     

     

     

     

     

     

     

     

     

     

     

     

     

     

     

     

     

     

     

     

     

     

     

     

     

     

     

     

     

     

     

     

     

     

     

     

     

     

     

     

     

     

     

     

     

     

     

     

     

     

     

     

     

     

     

     

     

     

     

     

     

     

     

     

     

     

     

     

     

     

     

      200

     

     

     

     

     

     

     

     

     

     

     

     

     

     

     

     

     

     

     

     

     

     

     

     

     

     

     

     

     

     

     

     

     

     

     

     

     

     

     

     

     

     

     

     

     

     

     

     

     

     

     

     

     

     

     

     

     

     

     

     

     

     

     

     

     

     

     

     

     

     

     

     

     

     

     

     

     

     

     

     

     

     

     

     

     

     

     

     

     

     

     

     

     

     

     

     

     

     

     

     

     

     

     

     

    300

     

     

     

     

     

     

     

     

     

     

     

     

     

     

     

     

     

     

     

     

     

     

     

     

     

     

     

     

     

     

     

     

     

     

     

     

     

     

     

     

     

     

     

     

     

     

     

     

     

     

     

     

     

     

     

     

     

     

     

     

     

     

     

     

     

     

     

     

     

     

     

     

     

     

     

     

     

     

     

     

     

     

     

     

     

     

     

     

     

     

     

     

     

     

     

     

     

     

     

     

     

     

     

     

     

    400

     

     

     

     

     

     

     

     

     

     

     

     

     

     

     

     

     

     

     

     

     

     

     

     

     

     

     

     

     

     

     

     

     

     

     

     

     

     

     

     

     

     

     

     

     

     

     

     

     

     

     

     

     

     

     

     

     

     

     

     

     

     

     

     

     

     

     

     

     

     

     

     

     

     

     

     

     

     

     

     

     

     

     

      500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