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下联:____。你认为最适合作为下联的是( )
A.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B.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C.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D.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就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B.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C.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
D.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chóu)躇 血泊(pō) 徘徊(huí) 崭(zhǎn)新
B.威吓(xià) 哗(huá)笑 爱憎(zēng) 燕山(yān)
C.胚(pēi)胎 牛犊(dú) 踉跄(qiàng) 难堪(kān)
D.困窘(jiǒng)发怔(zhèng)桅(wěi)杆 牲畜(chù)
4、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1)夜晚,一轮明月悄悄爬上shù shāo _______,清新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让人xīn kuàng shén yí _________。一群自由飞舞的yíng huǒ chóng ________犹如小精灵,给这夜色增添了不少情趣。美丽的夜景,让人不由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2)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jǔ shì wén míng 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游客们可以前往故宫博物院欣赏qí zhēn yì bǎo _________,也可以攀爬古代劳动人民tóng xīn xié lì _________修筑的万里长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不由感叹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5、补充词语,完成练习。
美中(______)(______) 国泰(______)(______) 负荆(______)(______)
呕心(______)(______) 震耳(______)(______) 应接(______)(______)
1.形容声音非常大的词语是_______,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
2.由词语“国泰(______)(______)”我想到了一些描写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词语,如_______、______;我还想到了描写战争年代国家和人们生存状况的词语,如______、______。
3.“呕心(____)(____)”是一个褒义词,和它意思相近的贬义词是_______。
4.“负荆(______)(______)”出自课文《______》,文中的其他两个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5.选一个词语,把它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括号里。
惊心动( ) 力( )狂澜 ( )不犹豫
再接再( ) 夜以( )日 不容争( )
句子:经过他( )地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希望他能( )。
7、把下面名句、古诗、对子补充完整。
1.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马秋风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8、补充成语,并根据语境选择成语填空。
不可( )数 ( )然大悟 ( )乡( )井
颇负( )名 美( )绝( ) 乐( )不( )
小时候,在故乡干过的趣事( ),尤其在月光下的芦苇丛里摸鸭蛋让我们更(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过上了( )的生活。虽然我也见过许多他乡的良辰美景,但没有哪一处能比得上那月光下( )的故乡。
9、课内阅读。
猎人海力布( 节选 )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
【1】照样子,写词语。
倾盆大雨(含有夸张):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狂风怒号(形容天气):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对海力布的什么描写?从中你看出来海力布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为什么要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①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
②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他就非常伤心:“啊,我真命苦。我的妈妈竟来不及给我一件礼物!”
③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独自在街头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
④老人并不生气,却关心地问:“孩子,你哭什么?”
⑤孩子向老人倾吐了自己的哀伤。
⑥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
⑦“那……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诧异地问。
⑧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⑨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
⑩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 )的眼睛,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 )的耳朵,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 )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⑪孩子听着,陷入了沉思。
⑫老人又说:“孩子,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
【1】请给文章取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根据下列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言辞诚恳,情意深长。______
(2)完全说出(心里的话)。______
(3)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______
【3】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改造 灵敏 观察 明亮 倾听 走遍
【4】结合语境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哀伤——______ 诧异——______
【5】为什么老人说这礼物是最珍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的妈妈给过你哪些礼物?妈妈给你这样的礼物有什么用意呢?请仿照第⑩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段话。(至少写两种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松鼠(节选)
①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的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经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是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盖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关溜溜,干干净净的。
【1】《松鼠》是一篇_________文,作者是18世纪_________ 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_________,他用是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_______》。
【2】选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是: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请你任选一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段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方面介绍松鼠窝的精巧和松鼠的智慧。划线句子中的动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容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生动地表现了松鼠________的特点。
【4】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写做某事或某种手工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理解与感悟。
读书之美
鸟儿在天空飞翔,那是它们轻盈的身体在舞动。打开书,我们飞翔的是沉重的思想。书本教会我们各种美丽的飞翔姿势,带着我们飞翔到所有产生文字的地方。
文字的神秘,在于它背后所蕴藏的广阔天地。思想在句子中穿行,如一只捕食的野兽潜行在草丛里。如果没有文字,我的思想将无处藏身。赤裸而荒芜的原野是可怕的。文字在纸页上生存,就像一群羊关在圈里。打开栅栏把它们放牧在我的视野里,这是我作为一个牧民的职责。
有的书很厚,但内容很薄;有的书很薄,但内容很厚。读书的美丽,不在于我们读了多少页,而在于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营养。
一杯水倒了,我们无法收回;一本书掉到地上,我们随手拾起而不会遗失一个文字。那杯中的水,是我们一去不复返的生命;那手中的书,是我们人类思想生生不息的家园。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并写在括号里。
荒凉——( ) 吸收——( ) 丢失——( ) 责任——( )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思想”比喻成_______________,把“句子”比喻成 。这样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文字的魅力,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书很厚,但内容很薄;有的书很薄,但内容很厚。”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再结合你的实际情况,你觉得“读书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读书之美,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之美,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啄木鸟
①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呼吸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当它停落在树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位置,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尽管害虫隐藏在树干深处,可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②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懒惰,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千米;当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可想而知,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③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做了解剖。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构造与众不同,是一种天然防震器。它的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震动波,也会得到减弱。此外,啄木鸟的头部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吸震和消震的作用。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做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
【1】读上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______
(2)啄木鸟是利用坚硬的嘴壳将虫子从树洞里啄出来吃掉的。______
(3)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下米。______
(4)啄木鸟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比时速56千米的汽车撞在砖墙上的力量小。______
【2】为什么啄木鸟啄树时头部受到的冲击力很大,它却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懒情,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吃荤的植物
①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动物以植物为食,人们已司空见惯,不觉为奇;而植物以捕食动物为生,有人恐怕还是第一次听说。
②这些吃荤的植物大都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沼泽地带,因为这种地方往往土质贫瘠,所以不得不捕捉昆虫以获取氮气。它们布设“陷阱”的方法很巧妙。有三种基本式样:一种用捕捉器般的夹子,器官的两半能迅速闭合,把牺牲品夹在当中;另一种像粘绳纸,用分泌的黏液把猎物粘住;第三种是生有瓶状叶,引诱昆虫陷进瓶中。就拿其中的茅膏草来说,它的叶子像小小的月牙,平时叶子张开,露出鲜艳的肉色饵细胞,看上去十分美味多汁。昆虫一旦碰到它叶子上的腺毛,叶子就会像夹子一样由两边向中间合拢,将昆虫困在其中,并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大约十天后,叶子重新开启,静静恭候下一个猎物。有趣的是,如果它包住石子等不能“吃”的东西,不超过24小时,叶子便会重新开启,将其吐弃。
③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对食虫植物进行过多次观察和试验,曾感叹地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智慧!”
【1】上文的说明对象是( )
A.捕食动物为生
B.捕食植物为生
C.以捕食动物为生的植物
D.以捕食植物为生的动物
【2】短文第①自然段有两个加点的“食”字,意思分别是( )
A.吃 食物
B.食物 吃
C.吃 吃
D.食物 食物
【3】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
【4】短文结尾处画线的句子的含义,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
A.表明植物吃动物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
B.赞叹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所采取的令人想象不到的办法。
C.赞叹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有着令人想象不到的办法。
15、阅读。
母爱,踩着云朵而来
丁立梅
①父亲对我说:“你妈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
②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夜里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硬是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地踏上了相反的方向,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同村人,把她送回家。
③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不像从前那般利索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个奇迹。
④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孤寂。母亲目不识丁,让父亲念给她听,听完,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来学校看我。
⑤母亲从未出过远门,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出发前,她还特意穿了做客的衣服——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给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
⑥左挎右掮(qián)的,母亲上路了。那时从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
⑦然而我不识字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了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个黄昏,风起校园,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菊花在秋风里,燃尽了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zhě)。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方格子三角巾。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晖为母亲镀上了一层橘粉色,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
⑧那日,宿舍里像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她们吃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只是局促地坐着,慈祥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
⑨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偌(ruò)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找到我的,都成了谜。
⑩我问过母亲,但她始终笑而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
(选自《读者》2021年第14期,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百感交集:_______
局促:_____
【2】短文的第②自然段写道:“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个奇迹。”结合短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场景描写蕴含慈母深情。第⑤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分别描写了____和__的场景,体现了母亲对“我”浓浓的爱。
②细节描摹彰显人物形象。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描写和__描写,塑造了一位 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③字里行间传递真情实感。第⑦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摸”能否换成“找”?具体说说你的理由。______
【4】下列对于短文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母亲听完“我”的家书后,竟一刻也坐不住了,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急性子。
B.第⑦自然段中写秋风中菊花的灿烂,是为了烘托母女相逢的激动和喜悦。
C.“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作者把母亲比作“庄稼”,是觉得拘谨的母亲在同学面前显得很土气。
【5】关于“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B.因为母爱是神圣的,具有超乎想象的神奇力量,所以不识字的母亲能不远百里找到“我”。
C.那天风很大,吹起了母亲的三角巾,黄昏的余晖落在母亲身上,再加上校园里金黄的梧桐叶,她看上去像是从云朵中来。
16、阅读。
荷兰风车
①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而谈起荷兰,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
②荷兰的西部都在海平面以下,“荷兰”就是“低地”的意思。几百年来,荷兰人就用筑坝、排水、填海等措施来和大海抗衡,把海湾变成肥沃的土地。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③风车最大的用处是排水。( )是阳光灿烂的白天,( )黑暗笼罩的夜晚,风车从不偷懒,总是不停地把低地的积水抽到运河或人工湖里去。大大小小的风车一起工作,一起努力。它们从来不会夸耀谁的功劳大,也不会计较谁出的力气多。因此,虽然荷兰世世代代都受到大海的威胁,但是有了风车,仍然能够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达国家。
④风车( )关心国家大事,( )它对家庭琐事也很感兴趣,乐意帮忙。风车帮人锯木,帮人磨麦,又是小孩子玩耍的好伙伴。要传达信息吗?那风车就派上大用场了。荷兰人发明了一套风车语言:把不同的东西挂在风车上,或者把车叶摆成不同的形状,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从这一方面来说,风车可以说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
⑤荷兰本来有近万座风车,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部分都“退休”了。虽然风车的实际用途已经减少,但是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并没有减退,经常在民歌和文学作品中歌颂风车。他们总是把风车装饰得漂漂亮亮的:车叶上刻上精致的花纹,木板上涂上鲜艳的颜色,风车的台阶砖石刷得雪白。每逢盛大的节日,人们更会在风车上挂上国旗,套上花环。看来荷兰人把风车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自豪(______) 夸耀(______) 举世闻名(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下面两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A.表示引用 B.表示着重指出 C.表示特殊含义
(1)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荷兰创造了陆地。”(______)
(2)荷兰本来有近万座风车,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部分都“退休”了。(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风车在荷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它是最大的功臣,是因为___________;说它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是因为___________。
【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第⑤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
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①清展,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执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音些什么。
②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体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大约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着北方人的轮鄘,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③其实我很想告诉他,在隔壁的政法大学,有一块大水塘,那里已经是解蚪成群了。上周我就带着孩子去过,孩子第一回见到那么多黑溜溜的蝌蚪,欢喜得不得了。但由于天生不善与陌生人搭讪,我并没说
④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解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撞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的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于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⑤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⑥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内,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要到很晚,干脆留宿。至半夜甜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海黑的蚊怅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⑦从此,我知道了,革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1】用简短的话概括两位父亲柔软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__句,它在文中起__________作用。
【3】选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4】仿写句子。(
父爱如山,造就我坚韧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选文将拳师父亲“满脸横肉,彪悍异常”的形象和他为孩子们捉萤火虫的慈爱浪漫之心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父亲的”柔软”。 (_______)
②“一只手一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一—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都是解释说明的作用。(_______)
③文段中“这人大约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着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_______)
【6】父母的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她的照耀和温暖,面对父母之爱,我们该如何回报呢?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回报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又是荠(jì)菜花开时
①我的童年是在江南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的,那里是我的活动室。这个活动室是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所无法想象的。那可真是个激动人心的世界,蕴藏(cáng zàng)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那里都有许多东西令我兴奋激动,其中就有荠菜。
②兴奋激动的理由,主要不在她的美味,而在于寻找她的过程。荠菜善变,不仅颜色变,形状也会变。长在没有太多杂草的地方,她是匍(pú)匐(fú)在地上的,叶子呈锯齿状,有时候那锯齿还很大,整片叶子看上去像从叶子中间的茎上又生出许多瘦长的叶子来,而且颜色很深,灰紫色,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如果长在菠菜地里,她就往上长,叶子几乎没有齿,而且颜色碧绿,和菠菜的模(mó mú)样十分相似。如果周围有些浅浅的、灰绿色的草,她既不匍匐着,也不高高站着,颜色也就变成灰绿,叶子有浅齿,和周围的草一样,叶表一层细细的茸毛,这就又和杂草打成一片了。所以,每找到一棵,都是一次胜利。有时候,第一遍没有发现,但有些疑惑,一回头,突然发现一个肥大的家伙正趴在那里呢。这时候,会感觉胸腔里那颗心正激动得怦怦直跳。这不像是在干活,而像捉迷藏,甚至比捉迷藏还好玩,谁不愿意呢?五六岁的时候,如果让我看守晒在场上的稻谷,驱赶麻雀和鸡,我是不愿意的,太乏味了。如果母亲说:“海度啊,去挑点荠菜来,晚上包团子吃。”我就兴高采烈,拿了篮子雀跃而去。
③又是烟花三月、荠菜开花的时候了,不知道江南的孩子还能否认识荠菜,也不知道被春雨浇醒的田野里是否还有挑荠菜的妇女、孩子。
【1】请给文中第①②自然段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乏味:________
兴高采烈:________
【3】请把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这不像是在干活,而像捉迷藏,甚至比捉迷藏还好玩,谁不愿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文中第②自然段,回答问题。
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短文内容,想想短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针对班级开展“我爱读书”兴趣小组的活动,老师要求班里每位同学制订一份读书活动计划表。这是马晓设计的活动计划表。
A.每次活动要有30分钟背诵古诗文。
B.不论阅读哪一类书籍,都是采用先自由阅读,然后集中欣赏的方式。
C.活动时间是每周一至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
D.活动计划用举办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展示读书成果。
20、桂花纷纷落下。(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句子,想成语。(6分)
(1)漫步秋天的校园:
(2)你在报纸上看到“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消息:
(3)我终于了万里长城,想到了成语:
(4)中秋节到了,我想到了成语:
(5)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我想到的成语有:
(6)看到母亲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的白发,我想到的成语有:
22、句子训练营。
(1)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这句话中的“垂头丧气”是指: ____________ _。
造句:
(3)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
改成肯定句:
23、习作。请你任选一个题目作文,不少于350字。如果文中出现人名、地名、校名,可用A、B、C代替。
(1)题目 ,我想对您说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语句要通顺,连贯。
(2)题目:我的最爱
提示:写一件心爱之物,写写它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得到它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