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①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②首先设法安慰
自己,树立信心,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顾虑。③这时候,你再设想,别人也觉得难,何必畏惧呢?
A.①之前
B.①和②之间
C.②和③之间
D.③之后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这句话的意思是赞美像少年一般的中国,和天一样不老;赞叹像中国一般的少年,与国长存!
B.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少年般的中国有着青春活力,像天地一样不会老去。年轻的中国少年有着雄心壮志,像国土一样没有疆界。
C.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当时在世界上是一个很美丽的国家,少年也很健壮。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负荆请罪( )
A.担任 B.享有 C.背 D.背弃
【2】相依为命( )
A.靠,仗赖 B.按照 C.顺从,答应
【3】无穷无尽( )
A.缺乏财物 B.尽,完 C.达到极点
4、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其运用的描写方法。
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________
2.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_______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________
4.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________
5、外貌、动作、语言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根据下面几句话,再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一说课文中的这几位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
(1)他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人物:____ 描写方法:____。
性格品质:____
(2)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人物:____ 描写方法:____。
性格品质:____
6、为下面的同音字组词。
暇( ) 幕( ) 鞋( )
狭( ) 慕( ) 协( )
7、比一比,再组词。
杆_____ 桨_____ 拨_____
竿_____ 浆_____ 拔_____
8、课文中的田老师是一位________的老师,通过朗读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对田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他把一首小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成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人听了身临其境,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画中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学了这篇课文我想用这两句诗来赞美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本文选自___写的《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和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处是____________。
【3】选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_____”,体现了园子里事物的共同特征:____________。
【4】作者写园子里的花朵、鸟儿、昆虫等事物,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5】读选文,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想象“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活动,仿照文中句子写完整。
我愿意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就__________,若我愿意__________,也没有人管。
10、我不能忘记祖国
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她是一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学习非常勤奋。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认真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班长微笑着对宋庆龄说:“宋庆龄同学,请你讲讲吧!”热闹的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宋庆龄虽然有些激动,但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
“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
哗——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有道理!”
“这些有力的句子,漂亮极了……”
一次,有一位同学问她:
“亲爱的宋庆龄,我们女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你为什么总是想着祖国啊、大众啊?你不觉得这是自寻烦恼吗?”
宋庆龄听了,眨了眨那宝石般明亮的大眼睛,抿着嘴笑了笑,说:“我自己觉得非常愉快。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1】看拼音,写汉字。
tǎo(____)论 历shǐ(____) yì(____)万 yōu(____)久
gū(____)计 zhèn(____)兴 rén(____)人zhì(____)士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不以为(___) 艰苦卓(___) 文明古(___)
交口称(___) 无忧无(___) 自寻烦(___)
【3】为什么说“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4】当时人们为什么把中国比做东方睡狮?
【5】找出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11、阅读
负荆请罪——顾全大局
【1】“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
A.廉颇是武将,蔺相如害怕廉颇。
B.如果蔺相如和廉颇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赵国。
C.蔺相如害怕和廉颇发生正面冲突,因为他打不过廉颇。
D.蔺相如临时有事需要回去处理。
【2】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文段中画“____”的句子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廉颇心理活动的句子。
【3】你认为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
A.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B.蔺相如是一个只顾个人利益的人。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C.蔺相如是一个有智谋、重私利的人。廉颇是一个只顾个人利益的人。
D.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廉颇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12、阅读。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味,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所以,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 从短文中画出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
◆ “我”认为“煮书” , 爷爷说的“煮书”是指 ,“煮书”的好处是 。
◆ 你是怎样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
13、阅读短文。
无意井
很久以前,在石门山东山脚下住着一个靠采药为生的老汉,叫周声。几十年中他识得上千种药。他采的药送给镇上的药铺,一年中只要够吃饱肚子就满足,余下的钱全替贫苦的人垫付药钱。
这天,周声在山涧采药,发现一条满身红黑斑有酒杯那么粗的毒蛇和一只碗口大小浑身青白相间的青蛙对峙。青蛙的一条前腿已被咬伤,裂开的伤口露出粉嫩的肌肉。毒蛇不断地吐出黑色的信子,准备发起猛攻。青蛙吸足了气,把身体鼓得像只球,来显示自己的体壮,可毒蛇不买青蛙的账,眼看青蛙就要成为毒蛇的美食,周声挥起手中药铲,三两下将毒蛇打死,掏出随身带小刀将毒蛇开膛破肚,取出蛇胆装入小罐中。正准备走,一看青蛙还爬在石头上,抬头看着他。他弯腰捧起青蛙,用针把青蛙裂开的皮小心缝合起来,然后从药篓中找出草药,用嘴嚼成糊状,敷在青蛙的伤口处,又从衣角撕下一条布将伤口轻轻包上,这才把青蛙放下。
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皮发焦,周声又到山上采药。他带的水早就喝完,正准备回家,突然发现山坡上躺着个人,跑过去一看,是个过路的讨饭老汉。必须先弄点水使老汉苏醒过来。可这山坡上哪有水呢?只有到山下去找了。他把老汉抱到一片平地上,刚一转身,发现身旁不远处有一口水井,周声赶忙过去,取下随身带的葫芦头装满了水,他喝了一口,清凉甘甜,十分解渴。便一口一口地喂老汉喝。不一会老汉醒了过来,他又掏出一块吃剩下的玉米饼子递给老汉,老汉三口两口吃完,又喝了几口水,慢慢坐了起来,对救命恩人千谢万谢。周声接过水葫芦,回身准备再灌一葫芦,可那口井不见了。周声觉得很是奇怪。
从那以后,周声上山挖药,只要觉得口渴身边就会出现一口水井。村里打柴的和放牛的也常常无意中遇到此井。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称它为“无意井”。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周声成了周老汉。一天又遇到此井,他灌了一葫芦水,坐在那里两眼直盯着那口井,想看这井究竟是怎么回事。瞬间那口井变成了一只大青蛙,冲周老汉亲切地叫了两声后跳走了。周老汉终于明白了,那口无意井原来就是他救过的那只大青蛙,它是在报答周老汉和那些打柴、放牛的穷人。
【1】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对峙:_____________
不买账:____________
【2】“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皮发焦”是个 _______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二自然段,用“ ”画出写周声给青蛙包扎伤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4】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一口一口”、“三口两口”这两个词有何区别,作者这样准确地选用词语,在表达上能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主题阅读拓展。
好读书
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他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
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 )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要看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并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 )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书给( )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乐此不疲: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移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与“囫囵吞枣”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__,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_。
【4】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读书好”指_________,“好读书”指________,“读好书”指__________。
【5】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训练。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既聪明又机智。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 )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 )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举着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个关联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
【3】伯父想了两个什么难题考徐文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文长是怎样解决伯父的两个难题呢?请用“____”画下来。
【5】你觉得徐文长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每天平晨和傍晚,王母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
【1】给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注音。
彩锦________ 梭子________
【2】在人物刻画上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仙境,往往是人们向往之所,可织女常常想离开,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谈一谈织女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渡河少年
①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泊在岸边的渡船。
②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只见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
③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站在岸上。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④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上漫过,想喊,没喊出声。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
踩着水
一摇一摆地向河当中游去
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⑤孩子好像没听见。船撑到孩子跟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⑥“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⑦孩子还是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衫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⑧终于到了对岸,他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⑨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
⑩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
【1】请在第④自然段的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①—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表达最确切的是( )
A.老汉让少年坐船过河,少年不愿意。
B.少年没钱坐船,遭到老汉的拒绝,脱衣向河对岸游去,后来,老汉免费让他坐船,他倔强地游到了对岸。
C.老汉让少年坐船过河,少年就坐船过了河。
【4】“好一朵开在浪花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插在短文第( )自然段的前面最合适。
A.⑥
B.⑧
C.⑨
【5】这个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有力气,就能解决问题。
B.人生的启蒙教练很重要。
C.面对困难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道路。
【6】短文中的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这个场景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我和爸爸
也不知从何时起,爸爸每天早上总会给我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虽然不大记得第一次吃面的感觉,也渐渐习惯了用父爱做调料煮出的面的滋味,但我深深知道里面所蕴含的关爱、呵护和希望。
爸爸虽然才38岁,但他继承了爷爷早起的习惯,每天起床洗漱完毕,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做一碗面。面做好以后,爸爸静静地等我醒来,那样子就像爱花的人欣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慢慢开放,然后再耐心地看着他心爱的女儿狼吞虎咽地吃完最后一口。
爸爸为了工作、为了家庭忙碌。当我看到日历上的“父亲节”,我想,我什么时候也给爸爸端上一碗做的面?和爸爸端给我的一样。
机会终于来了。爸爸出差那天恰好是一个星期天,我暗下决定,星期六晚上早早睡下,第二天一定给爸爸来个惊喜。在睡梦里,爸爸慢慢品尝着我给他做的面,嘴里不停地称赞:“女儿的面好香!真愿每天都吃女儿做的面!”我清晰地看到爸爸翘起的眼角的皱纹,更添了他的几分稳重、成熟和英俊!就像爸爸每天送我一样,我把爸爸送出了家门,我高兴而自豪地笑出声来。猛然睁开眼,天已大亮。一骨碌翻身下床,爸爸已经走了。我气得拍手、跺脚,大骂自己太不争气。餐桌上的一张纸跃入眼帘:
锅里有面,好好照顾自己,我下午回来!(爸爸)
唉!爸爸的那一碗面在眼前,而我的那一碗面却在梦里……
(选自《小学生获奖新作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边读边想象,短文中哪些场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至少写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结合划线句子猜想一下“我”星期天准备给爸爸来个惊喜的具体做法,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清晰地看到爸爸翘起的眼角的皱纹,更添了他的几分稳重、成熟和英俊!”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和文中各部分的联系”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来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赵州桥的传说(节选)
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莱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便邀了柴王爷一块儿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辆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
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带着它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瞟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
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呀!”
据说,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爷推车轧的一道沟,桥下面还留有鲁班托桥的一只大手印。
【1】鲁班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呀!”中“不简单”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故事是按照( )的顺序展开的。
A.地点变化 B.事情发展 C.空间方位 D.时间
【3】画线句子中“瞟”写得非常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据说”能去掉吗?为什么? ( )
A.不能,有了“据说”这个词语,会更加通顺,让上下文有机地衔接起来。
B.不能,因为这个传说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这样表达会更加准确。
C.能,去掉“据说”这个词后,上下文衔接会更连贯,而且显得简洁明快。
D.能,去掉“据说”这个词后,文章更有说服力。
【5】你还知道鲁班的哪个故事呢?请简要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因智慧而美丽。
(1)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改为“被”字句)
(2)我永远感激我的启蒙老师(改为反问句)
21、按要求变换句式。
(1) 一个年过50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缩写:。
(2) 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反问句:。
(3) 已经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双重否定:。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实践园。
把右边一幅图想像成某种外形与它相似的事物(可以在上面添加笔画),然后自拟题目,围绕该事物
写一件事。要求:内容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