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面这句名言理解不正确的是( )。
只有按照正当的法则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
A.动物不会按照人类的法则来生存。
B.人类的生存法则只是针对人,按照正当的法则生活的人有别于动物。
C.不受道德法则约束的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2、通过阅读课文,我知道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是( )
A.梅花有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
B.梅花香气浓重,能在寒冬腊月开放。
3、下列各句中顿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看上去大概十六、七岁。
B.三年级四、五班的学生在本次诵读比赛中表现最为突出。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我在朦胧的月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边,默默地倾吐着心声。
4、用成语描绘不同情境。
战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平: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补全词语,并根据每组词语的特点补写一个这样的词。
(1)美中不( ) 应接不( ) ( )( )不( )
(2)不( )其数 不( )估量 不( )( )( )
6、请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________:勤劳而踏实。
__________: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__________:形容叙述时清楚有序而无遗漏。
__________: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
__________:形容舍不得离开。
7、积累与运用。
1.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 ;好像 ;好像 ,正准备 。这句话采用 的结构,主要写了
2.是刀在 ?是火在 ?是 ?是 ?苏格拉底看到这 的一幕,心中不由的跟着 起来。这一段文字运用 的修辞手法,一连用了四个问句,表现了 。
3.李白是一个具有非凡抱负的人,然而他在现实中却屡遭挫折,他在《行路难》中发出“ , , , ?”的慨叹。但他仍在现实与理想中苦苦追寻,乐观洒脱的他始终坚信 , 。
4.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的《长征》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 的 和 精神。
8、给加点的字注音
勉强(____) 调式(____) 弹片(____) 强嘴(____) 强调(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拱桥
老臣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已经很老。那时,他在村庄东边的一座老石屋里,已经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说是校长,其实是抬举他,因为他只管一个老师,那老师也就是他自己。
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都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丈宽的沟,雨天浊流滚滚。水( )仅齐校长的膝盖,( )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没有木桥、石桥、铁桥,只有校长这座肉做的桥。一次,洪水把我们隔在这边,校长便从对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最后,八个同学都被背到了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躲。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孩子。”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liè qiè,身体歪斜,脚步不稳)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tān tā,倒塌)的拱桥。
喘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 )走的,( )爬的。”“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候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
【2】“我”不好意思让校长背的原因是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3】对“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表现了校长的劳累,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B.校长全身被气势汹汹的洪水打湿了,他感冒了。
C.他已经背了八个学生,此时他已很劳累,喘着气,并且喘气的声音是低沉的。
【4】“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从句中的“扳”字你体会到( )
A.校长担心自己摔倒,所以紧紧扳着“我”。
B.校长对“我”的爱护以及害怕“我”受到伤害的紧张。
C.“我”太重了,校长差点儿背不动“我”,所以要用手扳着。
【5】读完文章,我认识了一位_______、________(填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的校长。他这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拱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实验小学五年级同学将搜集到的数据制成了统计表。
2013年、2014年中国国民人均阅读量对比:
阅读内容及阅读量 | 2013年 | 2014年 |
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 4.77 | 4.56 |
报纸阅读量(期) | 70.85 | 65.03 |
期刊阅读量(期) | 5.51 | 6.07 |
电子书阅读量(本) | 2.48 | 3.22 |
(1)2013年、2014年的期刊阅读量分别是(_____)(_____)。
(2)对照两年的数据仔细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qiào qiāo)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卖。父亲从家里带来粽子,找个偏僻(pì bì )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nǎo lǎo ),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各种手艺活,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dì dí)者吧!
【1】这段片段节选自 _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_ 。
【2】我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启迪__________________。
恍恍惚惚 __________________。
【3】片段中的省略号和破折号的作用。
省略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5】仿写词语。
各式各样 _________ ________
密密层层 _________ ________
【6】我和父亲找个偏僻的地方吃粽子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
【7】片段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写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12、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懵懂:_________________ 无暇:_____________
【2】“棉花龄期开出的花朵很美,但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顾。”联系短文内容想一想,这与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仔细品读这句景物描写,这处描写衬托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题。
白洋淀里荷花香
我的家乡——白洋淀,是个风景秀美的好地方。那一望无际的湖水,浩瀚无垠、碧波粼粼。
七月间,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满淀的荷叶挨挨挤挤,宛如一块拼成的巨大的碧玉,与天相接。你看那荷花秆多像青竹,笔直细长,上面长满了小
刺儿,从茂密的荷叶中钻出来。那含苞欲放的荷花,形同大青桃。一枝枝,一排排,数也数不清,仿佛她们要“饱蘸(zhàn)白洋万顷水,写满蓝天十里云”。
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那娇艳无比的野荷花。人工培育的荷花,花瓣多是白色,而野荷花却是五颜六色,白如玉,红如火,粉如霞,黄如金。有的野荷花把她们那娇美的脸盘紧贴着水面,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荷叶间捉迷藏,随着荷叶摇曳,时隐时现。仔细一看,她们那金黄色的花蕊上还有蜜蜂在飞舞,花瓣上有粒粒水珠滚来滚去,在阳光下就像颗颗珍珠在闪耀。有的野荷花,高高地伸出水面,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身穿粉红色的纱裙在翩翩起舞。
微风吹来,满淀的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我爱风景如画的白洋淀,它是冀中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照样子,写词语。
亭亭玉立(AABC式)(______) (_____)
【2】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用“____”画出来。在这句话中,作者把______比作_______。
14、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给加点字注音。
削弱_______ 乘机______ 战袍______ 荆条______
【2】“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句话运用_______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蔺相如的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表现了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世界屋脊”多宝藏
①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②西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西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
③西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西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我国紧缺的矿种——铬铁矿,在西藏的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
④西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西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西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大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⑤“世界屋脊”——西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1】文章从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西藏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采用了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第三自然段中划曲线的句子,则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第二自然段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迎客松________,枝干遒劲,虽然________,却仍然郁郁苍苍,________。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把片段补充完整。
【2】与“如同”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等。
【3】选文第三句写的是迎客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黄山的迎客松成为黄山的代表,乃至黄山的象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美文欣赏,相信读过下面文章之后,它一定会带给你深深的思考。
童年的馒头
那时侯,妈妈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妈妈起早摸黑地耕地,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妈妈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妈妈一个,妹妹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妈妈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有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没有品出味来,馒头已不见。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怎么办?干脆,把妈妈的那个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①妈妈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粥吗?她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等我回到家,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有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妈妈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妈妈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妈妈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妈妈把馒头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②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有时候,对我们不太熟悉的事物可以凭自己的感觉去猜一猜。
“平娃”——
空笼花——
羹羹——
(2)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我”家当时的生活很清贫?在下面标上“ ”。
(3)对故事中的下面这些细节你是怎么理解的?
从①句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娘” ,也可以看出“我”
在②句这里,童年的“结束”不是指 ,而是指 。(4)有人对“娘”的做法不认同,觉得她是在撒谎,而且会给孩子们造成不好的影响。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1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的直裂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来。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了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到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②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的叫。他两眼直冒金星,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1】可用段意归并法将选文内容概括为:敌人________,雨来________。
【2】请用“﹏﹏”画出选文第①段中的比喻句。把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充分说明了敌人________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是反衬________。
【3】我从选文第③段中“雨来还是咬着牙”看出来雨来是个________的孩子。
【4】我想用一句俗语赞美雨来,下面选项中不恰当的是( )
A.自古英雄出少年
B.有志不在年高
C.英雄莫问出处
19、阅读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 )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 ),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 )、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按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入词语。
【2】选文分别是从(____)和(____)来介绍圆明园的。
【3】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写句子。
(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仿照说说“快”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择以下一个情景写一写)
游子回到家乡 暴雨突然降临 歌声在空中回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金明家。
改成反问句:
(2)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怒号,桑娜感到心惊肉跳。
改成反问句:
(3)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己照顾自己了。"
改为陈述句:
22、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书面表达
回忆一下,你的爸爸妈妈为你做过的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把这件事写下来,写出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