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
1.想象画面,是理解古诗词意思的好方法。读到苏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山雨欲来和骤雨倾盆而下的画面;读到杜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对子女心怀柔情,正如他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先生启发人们勇于实践探索,开辟希望之路,开创美好未来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是描写月夜的景色,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愁绪万千地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却满怀欣喜地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含有“月”字的诗句)
2、插上我你想像的翅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一字词。
像( )一样白,像( )一样硬,像( )一样深。像( )一样黑,像( )一样红,像( )一样嫩。
3、根据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填空。
1.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
3.有“两袖清风”美誉的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中借石灰来表现不怕牺牲精神和赞颂高洁品质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_______),白色的花(_______),紫红色的花(_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
5.西汉文学家、史学家____所写的《将相如》一文写了____、____、___三个故事。
4、我会说。
( )的山峦 ( )的树林
( )的雪花 ( )地飘落下来
5、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跌跌___ 不___思索 指___画___
自___自___ 势不可___ 忐忑____
(1)听到河里有人在呼救,救生员____就跳下去救人。
(2)每当老师在上课期间提问时,我都感到____。
(3)对别人____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两句诗中“磅礴”的意思是( )
A.(气势)充满
B.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2】这两句诗是一组对偶句,与“腾细浪”相对应的是( )
A.乌蒙磅礴
B.走泥丸
【3】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山势险峻,这是_________(实际 红军眼里)的山;“_________”“泥丸”形容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实际 红军眼里)的山。
7、阅读《七律长征》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万水千山只等闲”,其中五岭山脉和_________山是“千山”的代表,_________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
【2】读“大渡桥横铁索寒”时语气要_________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3】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_________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这从诗中的“_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B.颔联和颈联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逶迤”“细浪”“磅礴”“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字包含了越过岷山就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云崖”,原来是“悬崖”,后来才改成“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先补充诗句,再用“/”画出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
【3】“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用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__。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
【5】你还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哪些故事?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中的故事。
意外事件
21日 星期五
这个学年一开始发生了意外事件。今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我正和父亲谈着昨天老师对我们说的那番话,忽然看见街上许多人都向学校大门跑去。
父亲说:“好像发生什么事情了。学年刚开始就出事了,真不好!”我们好不容易进了校门,大厅里挤满了同学和他们的家长。他们都朝校长室里面张望,
只听见有人说:“可怜的孩子!可怜的洛贝谛!”在人群中,我看见警察的帽子和校长光秃秃的头在晃动,一个戴着高高礼帽的绅士进来了,大家忙让路说:“医生来了。”父亲向一位老师打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回答说:“脚被车子轧伤了!”另一个老师说:“脚骨碎了。”原来是一个叫洛贝谛的二年级同学,上学路上,看见一个从妈妈身边跑开的一年级小同学跌倒在马路当中。这时,一辆马车正飞驰过来,洛贝谛勇敢地跑过去把他拖开,而自己的脚却来不及闪开而被车轮轧伤了。洛贝谛是个炮兵上尉的儿子。
人们正在讨论的时候,突然一个妇人疯了似的挤了进来,一边叫着:“啊!我的孩子!”这就是洛贝谛的母亲。同时,另一个妇人也跑了进来,抱着洛贝谛母亲的肩膀哭了起来,她就是被救孩子的母亲。很快,一辆马车驶到校门前。校长抱着洛贝谛出来,只见他闭着眼睛伏在校长肩上,脸色苍白。只听见洛贝谛的母亲在哭。
老师们、家长们和同学们都说:“真勇敢,洛贝谛!真勇敢,可怜的孩子!”突然,洛贝谛睁开眼睛问:“我的书包呢?”那个被救孩子的母亲立刻把书包举在手上给他看,噙着眼泪说:“让我替你拿着吧!好孩子,我替你拿着!”大家扶起洛贝谛的母亲,小心地护送洛贝谛上了马车。马车走了,我们默默地走向各自的教室,不少人脸上还闪着泪花。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这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是“意外事件”,文中有哪些情节令人意外?你如何评价作者给日记这样拟题目?如果是你写这件事,你还可能会怎样拟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于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支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温暖而舒适。“温暖”“舒适”表现在:_____________
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是个______________的人。
【2】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描写海浪和风暴?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
A.桑娜害怕丈夫打不到鱼,孩子们会挨饿。
B.桑娜为出海打鱼的丈夫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提心吊胆。
C.海上起了风暴,桑娜为天气的变化而感到害怕。
【4】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桑娜和渔夫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送一轮明月给他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不能送明月给那个小偷,使他感到遗憾,因为在黑暗的山林,明月是照亮世界最美丽的东西。在禅师的眼中,小偷是被欲望蒙蔽的人,就如同被乌云遮住的明月,一个人不能自见光明是多么遗憾的事。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惊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禅师所说的一轮明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禅师“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小偷,禅师却感谢他的探望,并且把外衣送给他。你觉得禅师这样做好吗?说说你的理由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伞 的 故 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问:“要有把伞就好了。娘,咱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 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的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很久-( )困难-( )落后-( )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这篇短文主要讲 。
【4】“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原因是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 这句话标明“我” 。
【6】用横线划出写我迫切需要伞和得到伞后激动心情的句子
13、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记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 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他还拿着瓶口给我抓着。
我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 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 惊异 惊奇 )。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 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 检查 视察 )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 生怕 恐怕 )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结合文章,谈谈万年青有怎样的个性特点。
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 句子的含义。
①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
【5】文题是“鲁迅先生记”,却以大量笔墨从侧面去写“万年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14、丁香结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③自然段写到“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 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这样写丁香花:“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这样写的好处是( )。
A.从局部写到整体,条理分明,文字富有节奏感。
B.真实的写出了丁香花的两种颜色,白色和紫色。
C.先写出了丁香花的形状,然后再写丁香的颜色。
D.从丁香花外形的角度写出了“丁香结”的意思。
【4】第④自然段“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①一座堤坝被汹涌的洪水冲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老师对我说:“你去关灯,我来关窗。”(把直述句改成转述句)
17、句子训练营。
(1)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用加点词语造句)
(2)我替你担心。(扩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子抓到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
改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改“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 秋天来了。(改为拟人句)
(2) 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引述句)
(3)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4)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21、习作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如果是你自己或者朋友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和解决,你如本学期学习的课文《唯一的听众》等等,课文中的主人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后走出困境,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给予我们深深的启发。请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围绕“如何面对困难或者挫折”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语句通顺连贯,内容叙述有理有据,不写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