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汉字。
2、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填空。
(1)《竹节人》一文中写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_______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_________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
(2)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顺序进行说明。《故宫博物院》就是抓住故宫建筑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3)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岱”指_______;“孔”指_______。
(4)《回乡偶书》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这是一首诗人久客异乡、返回故里时作的感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的感慨。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尤其是一个“______”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层意思。
3、作为六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已经养成了好多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会_______。平时的学习中老师经常让我们搜集资料,我经常用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根据解释填写四字词语。
1.脸上放出光彩,形容精神饱满或身体健康。 ( )
2.没有能比得上(多指褒义)。( )
3.深入细致地考虑。 ( )
4.比喻名誉、威风等完全消失。( )
5、根据语境填一填。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缓缓地前行,看到路边葱郁的大树和远处的青山,我不禁想到了“绿树___________,青山___________”两句诗。快要到乡下爷爷家了,我能想象到爷爷和他的老朋友们正坐在窗户旁边,一边喝酒,一边聊农事的情景。这不就是“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的真实写照吗?
6、读一读,做一做。
, 。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
, 。
, 。
【1】补充诗句,并用“﹏﹏”画出中心句。
【2】“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 、 和 。“万水” 指的是 、 。
【3】这首诗是的作者是_____。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和___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用横线画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十种景物。
2.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秋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
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 。白朴
的《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情绪,“ , ”
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
了烘托人。
D.从此曲题目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念之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本诗是一首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
【2】下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形容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B.金沙:指金沙县城。
C.云崖:像云彩一样美丽的山崖。
D.三军:这里指解放军。
【3】请你分析一下“金沙水拍云崖暖。”中“暖”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短文阅读
往事
①如烟的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那件雨天里发生的小事,却长久地印在我的心中,时时撞击着我的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
②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刚才还是蓝天,却忽然哗哗地下起雨来了。我赶忙去给妈妈送伞,真不巧,她没在,我又扫兴地往回跑。路上的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淋得直跑。我虽然打着伞,可风夹着雨点还是往脸上扫,雨不小呢!我慌忙地跑到单元门口时,不小心差点和一辆装满脏物的手推车撞上。我忙一抬头,哟,这小小单元门边的房檐下,竟站着好几个人呢,里头还有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她好像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我什么也没顾,就从她身边一擦而过,上了楼。
③我感到身上一阵冷,急忙换下被淋湿的衣服。雨越下越大,我赶忙去关窗户。透过雾气蒙蒙的雨帘,我漫不经心地朝下一望,突然,我的目光惊呆了,我又看到了那几个在房檐下的避雨人:那个往日默默扫地的老妈妈正来回挪动着脚步,她的旁边站着一位抱小孩的母亲,孩子正在蹬着腿脚,不用说他在大哭,母亲已经脱下了外衣包在孩子身上,还有……。我不敢再往下看了,我觉得他们会向我投来锋利的目光,那是热切的目光的落空。我颓然地向后退,窗户关上了,窗外的雨好像在冲刷我心灵的污点,我的思绪纷繁。
④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助人;戴上了红领巾,我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佩戴金色团徽的那天晚上,我抄录了高尔基给他儿子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快乐……”,一丝甜蜜的回忆被哗哗地雨声打断了。我这是怎么了?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我责问自己。透过窗外的雨帘,我看到了自己心灵深处自私的污点……我猛然抓起雨伞,冲出了家门。
⑤然而,在雨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不知在谁的帮助下走了。我转回身,呆立着,任凭雨点猛烈地砸在伞上,砸在我心上……
⑥三年过去了,这件小事却并没有过去,它总是闪现在我的眼前。让那些猛烈的雨点永远冲刷我人生道路上的污渍吧!
1、解释下列词语
读如其来:
漫不经心:
2、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改为陈述句)
3、从全文的结构上看作者采用的叙述方式是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
4、第②自然段中说“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联系下文,说说这眼光中包含着怎样的希望?
5、 第③自然段写“我不敢往下看了”,这是为什么?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下面的场面太令我害怕了,那些人会看不起“我”,责骂“我”。
B.因为下边有热切期待而又失望的目光,使"我"无地自容,使“我”自责。
C.下面有人会批评“我”,指责“我”,令“我”难堪,使“我”抬不起头。
6、 从全文看,文章第④段回忆内容的叙述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7、 第④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其中画线的部分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
8、对第④自然段中“猛然抓起”、“冲出”两个词语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我”的悔悟,以及改正缺点的行动与决心。
B.表现了“我”的动作迅速、利落。
C.表现了“我”恍然大悟,突然想起了这件事、赶快去做的样子。
10、给下面一段文字加标点。
这里溪流缓慢 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 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 红 黄 蓝 白 紫 五彩缤纷 像织不完的丝锦那么绵延 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这段文字运用 、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溪流两岸野花的美丽。既写了花的 ,又写了花的 。
文中描写天山美景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根据以下分类找出对应的比喻句写下来。
描绘动态 :
描绘色彩 :
11、阅读天地
火星
①火星是一颗最具传奇色彩的行星,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然而,真正的火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②在干燥的火星表面上,遍地都是红色的土壤和岩石,满目苍凉,是赤色的不毛之地。大气中的微尘使天空呈现橙红色。火星的红色之谜一直困扰着人们,通过对火星泥土的分析,我们知道原来火星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地说,整个火星就像是个生了锈的世界。
③火星上另一个奇异特征便是每年都要刮起一次让人难以想象的特大风暴,风速之大是无法形容的。地球上的大台风,风速是每秒60多米,而火星上的风速竟高达每秒180多米。大风暴有时可以席卷整个星球。1971年,当美国“水手9号”火星探测器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程时,就遇到了麻烦,整个火星被一场大沙暴所包围,火星表面70——80千米的高空被尘埃笼罩,白茫茫的一片,根本无法观测。这场特大沙暴竟连续不断地刮了半年时间才渐渐平息下来,火星开始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④现在,人类希望征服这个生锈的球体,虽然这里几乎没有氧气,而且温度极低,沙暴猛烈。即便如此,人类依然想要把它变成一个像伊甸园那样的花果园。
【1】请概括说说选文第②段主要介绍了火星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划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北京的四合院
阅读任务:a.向参观者介绍四合院的类型。
b.向参观者介绍标准四合院的构成。
材料一:四合院好比一本大书,这大门就是封面。人们见到一本书,都先看封面,了解一下它大致内容是什么。四合院也一样,生人到此,在门前一站,上下左右一瞧,对这家主人的身份就能知道个大概。如果要进去拜访,知道这些便不致失礼露怯。
材料二:四合院,顾名思义,“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就是合拢、围合,“院”就是庭院,四个方向的房屋把一个庭院围合在中间。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人们在描述四合院规模的时候,一般喜欢用“进”。简单来说,一进就是一个院落,院落是四合院空间的基本单元。北京四合院是由一个个院落组合而成的。常见的空间类型有: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四进院落及一些大型复合型院落。标准的四合院是三进院落,这里所谓“标准”,是指它包含了北京四合院的所有必要特征,并满足三代同堂这样一种中国普遍的家庭模式的居住需求。
材料三:右面是以三进四合院为例,鸟瞰一个标准四合院的组成。四合院的建筑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坐北朝南;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房。中间是院子,整体由抄手游廊贯通。每个四合院都有一个入口,这就是正门,又叫宅门。中国有“紫气东来”的说法,祥瑞的事物都来自东南方,所以四合院的正门大都修筑在整个院落的东南角。第一进和第二进院落之间还有一道门,叫垂花门……
【1】选择序号填空。
带着“介绍四合院的类型”这一任务阅读,你重点阅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带着“介绍标准四合院的构成”这一任务阅读,你重点阅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材料一;②材料二;③材料三)
【2】结合阅读任务有目的地阅读,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符合文意,符合的打“√”,不符合的打“×”。
(1)由四间房屋和一个院落组成的中国建筑就是四合院。(______)
(2)标准的北京四合院是三进院落。(______)
(3)三进院落比二进院落多了南面的外院和倒座房。(______)
【3】结合材料三想一想:把正门、垂花门、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填写到三进院落平面图A、B、C、D、E相应的位置,应该怎样填?写在下面对应的括号里。
A(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E(______)
13、读课文片段,完成问题。
接着,升国旗。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1)肃静 寂静 安静; (2)宣告 宣布 宣读; (3)热情 热烈 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和_______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
【5】文中画线部分,表达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历史课的开场白
——李晓彤
①这个学期的历史课开课之前,老师从班里选了一半学生,每天课间的时候,去他的办公室看一样东西。
②星期四这天,历史课上,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手里捧着一个大玻璃碗。
他先把之前选出的一半学生叫上讲台,那些学生对着玻璃碗里的东西发出一阵惊呼,赞叹、惊诧之情溢于言表。
③台下的另一半学生按捺不住,等他们走上来看过之后,却莫名其妙地互相交换着疑惑的眼神:玻璃碗的清水里泡着一株很不起眼、挺难看的蕨类植物,比铅笔略长些。一把枯草,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
④等大家安静下来,老师说:“植物学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植物学者采集了一棵蕨类植物,制成标本,放进了实验室。11年后,有一天,他不小心把一杯水打翻了,水浸透了标本。过了一段时间,他惊奇地发现,标本干枯的叶子居然泛出了绿色。这种植物叫卷柏。”
⑤老师接着说:“这个星期,我选了一半学生,每天去我的办公室观察,从把干枯的卷柏放进清水里开始,他们观察到每一天发生的细微变化,一蓬枯萎、蔫巴的草,慢慢出现若有若无的模糊的绿色,然后叶子一点点展开,直到今天,他们看到了完全舒展的一株绿色蕨类植物。
⑥当然,有的学生一定会问:‘又不是生物课,你给我们讲这些干吗?’”
⑦老师说:“之前看过标本逐渐复生过程的那些学生,和只看到标本现在的状态的学生,对同一种现象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了解这株植物来历的学生表现出了赞美和感叹,尽管它很不起眼;而只看到这株植物目前状态的学生,则表现出淡漠和不解。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现象,你们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⑧教室里一片寂静。
⑨老师郑重地提高了声音:“因为前面的学生看见了卷柏复生的历史,所以能从一把枯草里看到惊天动地的美。了解了一个事物的来历和发展的脉络,你就懂得了敬畏,就会客观冷静地看待它,而不是只要看见现象不够完美,就去一味苛责、批评。这就是学习历史对现在的意义—— 。”
⑩老师最后说:“很多人说学历史没有用,看看你们对待这株卷柏的态度,就知道学历史对价值判断真的有用。”
【1】短文在叙述过程中,第④⑤段运用了( )的叙述方式。
A. 倒叙 B. 插叙 C. 顺序
【2】读短文⑦⑧⑨段,根据两组同学看卷柏的不同表现,填写表格。
两组同学 | 态度上的差异 | 产生差异的原因(概括地写) |
之前看到卷柏的同学 |
|
|
剩下的另一半同学 |
|
|
【3】联系上下文,第⑨段的空白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 培养你看待事物的眼界 B. 激发你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C. 促进你思维能力的提升 D. 培养你善于观察的习惯
【4】联系你的实际,谈谈短文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2.我面对老人演奏。(扩句)
3.空气对我们来说也是宝贵的,所以一切生命都需要它。(修改病句)
4.当时我忘记了完全白看书的尴尬。(修改病句)
5.父亲对我说,打我不是为别的事,就为我白看人家的书。(改为转述句)
16、改为反问句。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要的。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面句子。
(1) 我被聘为北大生物副教授一职。(改病句)
(2)农业的意义对于生命科学十分巨大。(改病句)
(3)我被其他孩子“选”成了班长。(改为反问句)
(4)人类被很多疾病困扰。(改为感叹句)
18、句子训练营
1.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缩句)
2.独脚海鸥只有一只脚,停落时得扇动翅膀保持平衡。(改为双重否定句)
3.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为转述句)
5.武汉市荣获“全省卫生文明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努力的结果。(修改病句)
6.我能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里是街道,哪里是小巷。(改为反问句)
20、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有谁见过这样劳苦、这样简朴的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运用已学的说明方法来描写。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