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成语补充完整。
德高(_____) (_____)吞枣 (_____)画栋
为所(_____) (_____)不安 (_____)和寡
2、补充词语,并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脱颖( )( )___________________
悲( )欲( )___________________
与( ) (解释括号所填的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孜孜( )( )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____,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____。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______派诗人。
(2)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__。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
4、读拼音,写词语。
(1)liáng shuǎng( )的夏夜,我们在院子里的zǎo( )树下乘凉。
(2)西北边陲zhòu( )降暴雪,但边防战士们个个无所wèi jù( ),傲然yì lì( )风雪中。
(3)有些山区野zhū( )成患,经常下山kěn( )食农民的gāo liang( )、小麦等zhuāng jia( )。
5、古诗之最:
(1)最深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荒芜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长的头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奇特的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浪淘沙》
作者: 代诗人 。
九曲黄河万里沙,( )。( ),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作者: 代诗人 。
(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 代词人 。
(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闼送青来。
【1】填空。
【2】两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3】《浪淘沙》这首诗写作者真实看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写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浪淘沙》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突出了九曲黄河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诗的后两句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南春》诗中,诗的前两句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绘出一幅_______,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6】“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是《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组对偶句。这两句话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词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______。
【3】从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夜的景色。
【4】本词上阕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声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下阕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齐安城楼
【唐】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②。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2句中“寒”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还知道杜牧有哪些有关数字的诗句?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美文选粹。
_______________
过去,我不曾有过母亲百岁的奢望。但是在母亲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我萌生出这种浪漫的痴望。太美好的想法总是伴随着隐隐的担虑。我和家人们嘴里全不说,却都分外用心照料她,心照不宣地为她的百岁目标使劲了。我的兄弟姐妹多,大家各尽其心,又都彼此合力,第三代的孙男娣(dì)女也加入进来。特别是母亲患病时,那是我们必须一起迎接的挑战。每逢此时我们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凭着默契的配合和倾力倾情,赢下一场场“赛事”。
母亲多经磨难,父亲离去后,更加多愁善感,多年来为母亲消解心结已是我们每个人都擅长的事。我无法知道这些年为了母亲的快乐与健康,我们手足之间反反复复通了多少电话。
然而近年来,每当母亲生日我们笑呵呵聚在一起时,也都是满头花发。小弟已七十,大姐都八十了。可是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人只有岁数大了,才会知道做孩子的感觉多珍贵多温馨。谁能像我这样,七十五岁了还是儿子,还有身在一棵大树下的感觉,有故乡故土和家的感觉,还能闻到只有母亲身上才有的深挚的气息?
人生很奇特。你小时候,母亲照料你保护你,每当有外人敲门,母亲便会起身去开门,决不会叫你去。可是等到你成长起来,母亲老了,再有外人敲门时,去开门的一定是你,该轮到你来呵护母亲了。人间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这就是美好的人伦与人伦的美好。母亲从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一步步向前走。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
(作者冯骥才,有删改)
【1】请给这篇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浪漫的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很多情深意长的句子,请将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抄写下来,并作批注。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命百岁,这是一种极致的吉祥话语。许多年后,倘若你的母亲也拥有这一份天赐的洪福,在她的百岁生辰宴上,你会对她说些什么?请写一段话给你的母亲,不少于7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剪不断的乡愁》,回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①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②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
③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
④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是亲,不只是‘人’呀!”
⑤不过,我毕竟不需担扰,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和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想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⑥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壶。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⑦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
⑧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漓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结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
⑨“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⑩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⑪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
⑫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琼瑶于1988年11月,略有改动)
【1】文章所提到的消息是指什么消息( )
A.文章获奖的消息
B.开放大陆探亲
C.隔壁邻居女儿出嫁
D.全中国解放了
【2】根据文中所写的时间推算,作者离开大陆赴台湾的时间大约是在( )
A.1950年
B.1988年
C.1948年
D.1962年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A.剪不断的乡愁
B.回家探亲
C.故乡的美景
D.故乡的亲人
【4】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括号内的句子使用了______修辞手法,主要起______作用。( )
A.反复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乡愁生动。
B.反复 增强气势,使乡愁生动。
C.排比 增强气势,表达对北京的一往情深。
D.排 比强调突出,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5】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本文着力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B.作者用“乡愁”,而不用“乡思”、“乡恋”作标题,则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C.“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词句来表明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的。
D.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都说明了作者对回乡探亲这件事压根儿就没有心理准备,激动的感情纯属意外产生的。
【6】文章围绕作者回大陆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这句话中,反复使用“39”这个数字,作者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要“经香港,去北京”,那当她来到北京时会有哪些想法呢?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几句话,拟写出作者到北京后下飞机时的感受。(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问题。
战“疫”
材料一: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以外,已知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六种。
为有效预防新冠病毒传播,做好个人防护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愿君春日多珍重 丰子恺(kǎi)漫画“新”说抗疫》告诉了我们一些防护方法,下面两幅图就选自其中。
材料二: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有效手段,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预防吸道疾病。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时,要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he)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戴口罩前应洗手,或者在戴口罩过程中应避免手接触到口罩里面,减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分清楚口罩的内外、上下,浅色面为内,应该贴着鼻嘴,深色朝外,金属条(鼻夹)一端是口罩的上方。口罩要定期更换、不可戴反,更不能两面轮流戴。
(选自新华社,《战“疫”科普:如何认识新冠肺炎并做好防护》)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告诉我们做好个人防护的方法有_____和_______。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方法能够有助于个人防护呢?请你想一想,再写出一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佩戴口罩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洗手
②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
③分清楚口罩的内外、上下
④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金属条(鼻夹)一端是口罩的上方
B.在佩戴口罩的过程中可以两面轮流戴
C.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
D.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进行个人防护
12、阅读《老街》回答问题
在柳江镇的北门,有一条街,人们叫它“老街”。在这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我清楚地记得,这里原来是个喧闹.拥挤的居民区。一条长长的、狭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整天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安静的时刻。可是,在这里的人都很团结,一方有难,四方帮助,人与人之间亲亲热热。这里的人们相处和睦,尤其是晚上,串串门,拉拉家常,情同一家。我小时候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爱这个地方,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不过现在,你到老街去,再也找不到长长的小巷,找不到拥挤的小屋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幽静代替了喧闹。在十幢大楼的中心,有一座大花坛,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早晨,人们骑着自行车,迎着第一缕晨光,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去开始新的一天的劳作。环境变了,就连老街小商店的营业员的态度也变了。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接待顾客,顾客有什么要求,他们尽量满足,而且送货上门呢!
啊,老街!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高楼大厦显示你的富有,花草树木增添了你的美丽,勤劳的人们使你感到自豪。
【1】用“ ”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3】选词填空。
迎着 开始 骑着 奔向
早晨,人们( ) 自行车,( )第一缕晨光,( )各自的工作岗位,去( )新的一天的劳作。
【4】作者爱过去的老街,是因为 ,更爱现在的老街,是因为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耳廓
医学上提到“耳”,指的是外耳和内耳的总和。但日常说“耳朵”,指的只是耳廓。别看耳廓只是外耳暴露在外的一部分,貌似也没什么精细构造,却写满了远古至今的生命密码。
“漏斗”收音扩音量
不知你小时候是否做过这么一个游戏:将纸卷成漏斗形,把大口向外,小口对准嘴巴喊,漏斗就变成扩音喇叭筒;小口对准耳朵听,听到的音量也会更大。这两个效果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声波走向相反。对“收音”功能而言,大口收集声波,再聚集于小口集中“输出”,听起来就更大声——而且大口越大,增音效果越明显。
耳廓,就是人体自带的“漏斗设备”。人的耳廓呈半圆形扇面,可以看成漏斗的大口,中间的耳朵眼,就相当于漏斗小口。因此人若被削去耳朵,听到的音量肯定会变小。而老年人听不清时,常把手拢在耳后,这样等同于扩大了漏斗大口,能放大音量。
“花式迷宫”,只为立体声
人的耳廓支棱在头颅两侧,是靠内部的软骨支撑。软骨还在耳廓凹面内勾勒出迷宫般的“花式”造型——这些隆起和凹槽看似没章法,就像上帝心血来潮,想对耳朵这部位加点儿装饰。这套艺术设计被称作“耳纹”。实际上,耳纹的排布是有规律的:最外稍稍内卷,称为“耳轮”;耳轮内侧另有一道近乎平行的弧形隆起,叫“对耳轮”;耳轮和对耳轮间的凹槽是“耳舟”;最里面直通耳孔的凹槽叫“耳甲”;耳洞前还有凸起的“耳屏”……
耳纹有作用吗?其实是有很具体的实用功能。耳廓的整个构造,不仅是为了放大收听的音量,还要进一步实现“立体声”的效果:扇面朝前开,前方声音听得更清晰,头后的声音会减弱,由此分清前后;两耳分列左右,同一声音传入两耳会产生时差,就能分清左右;而耳廓内侧凹凸的耳纹,则让不同高度传来的声音,产生不同的反射——人就能感觉出声源的高低(上下)位置。前后、左右、上下,这“三维立体声”效果,可不光是为了享受“家庭影院”——“听声辨位”才是人体追求的初衷。不过人的耳廓也并非标准化产品,每个人都多少有些不同,耳纹尤其独一无二。所以耳纹也跟指纹、虹膜一样,可以成为身份识别标识。
退化史:动耳朵和“达尔文结”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每次想出妙计前,耳廓都会一阵摆动。而到《楚乔传》里,女主角动动耳朵,就能听清敌人动向。按照民间说法,会动耳朵的人更聪明。当然是否更聪明大家只是笑谈,但大部分人确实难以操控耳廓。
陆生哺乳动物的耳廓大都能灵活转动。猫狗牛马听到声响,会立刻竖起耳朵,转向声源方向,这是被耳根处的肌肉——动耳肌牵拉的结果。动耳肌有三块:耳上肌、耳前肌和耳后肌。一方面用以固定耳廓位置,同时还能在神经控制下牵拉耳廓朝不同方向转动。人也有动耳肌,说明人类祖先也会动耳。不过后来人类学会直立行走,生活中越发依赖视觉,听觉的重要性下降。再加上人有灵活的脖颈,转耳不如转头,动耳肌最终“下岗”成了摆设。不过依然有少数人“天赋异禀”,动耳肌还残留些许活动能力,但也只能前后微微摆动,既没法提高听力,也难以借此考高分、搞发明。
除了动耳肌,耳廓上还有一处“遗迹”——许多人在耳轮上三分之一处,有一小段增厚,被称为“达尔文结”。当年达尔文认定它是“人类祖先的印记”。你看哺乳动物的耳廓大都上端呈尖角,连一些灵长类也是这种耳型。由此达尔文猜测:人原先也是尖耳,只是听觉地位降低后,耳朵尖儿耷拉下来,最终退化成这个结。
【1】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A.达尔文认定耳廓是人类祖先的印记。
B.耳廓是人体自带的“漏斗设备”。
C.耳廓写满了远古至今的生命密码。
D.耳廓不仅能扩音,还有“立体声”的效果
【2】要弄明白耳廓怎么会具有“立体声”的效果,应该重点阅读哪一部分( )
A.读懂全文
B.“花式迷宫”,只为立体声
C.“漏斗”收音扩音量
D.退化史:动耳朵和“达尔文结
【3】下面关于“立体声”的理解,哪一项不确切( )
A.同一声音传入左右两耳,会产生时差,人们就能分清前后左右。
B.耳纹能给人“三维立体声”的效果,有“家庭影院”般的感受。
C.人体追求的初衷是“立体声”。
D.耳纹可以成为身份识别标识。
【4】作者提出耳廓的哪一部分已经是退化了的( )
A.耳上肌
B.动耳肌
C.耳纹
D.虹膜
【5】简要回答:动耳朵和“达尔文结”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6】你已经了解了耳廓的各个部分,现在请你讲解给学弟学妹们听,你打算再仔细阅读全文的哪个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大自然是美丽的,鸟语花香,气象万千。但是环境已经把动物逼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另一方面,自然界生物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人们违背了生态规律而受到报复的例子是很多的。1943年5月12日晨,在美国东部,一阵黑色风暴呼啸而起,狂风夹带着大量的黄沙和尘土,从遥远的美国西部草原袭来,整整刮了三天三夜,横扫了美国大陆三分之二的国土。狂风过后,一片荒芜,各处顿时变成不毛之地。河水干涸了,庄稼枯萎了,牛羊渴死了,尘土塞满了房屋,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黑色风暴。那么这次风暴袭击是怎么造成的呢?原来,从18世纪中叶起,大量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他们砍去森林,破坏草原,用来种植庄稼和放牧,使大片土地失去了绿色植物的保护,赤裸(luǒ)裸地暴露在太阳底下。结果,就酿成了那场可怕的风暴。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善待大自然,让大自然和我们成为朋友,而不要使我们成为大自然报复的对象。
【1】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增加_____ 遵守_____ 隐藏_____
【2】用“ ”画出那场风暴酿成的原因?
【3】用波浪线画出文章的关键句,并说说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达这个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善待大自然?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简要分项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仿照例句(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王老师宣布了“校园戏剧节”各班可以报三个节目的消息,同学们____________,我和同桌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用关联词语连接句子。
星期天,我们都在一起复习功课。我去他家。 他来我家。
___________________
17、邱少云牺牲自己。邱少云绝不暴露目标。(加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仿写句子)
“问”常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不会相差这么远。(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亲人,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修改病句之前要先读句子,分析句子的病因,病因主要有前后矛盾、语意重复、语序颠倒、搭配不当、归类不当等。本题的“亲人”包括“父母”,因此是语意重复,要把“亲人”去掉。
4.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仿写例句,试着写一写“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会议室突然响起了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3)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啷啷地大响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读完《新德里的棕色阳光》,你是否已被作者或小雷尼一家对祖国的热爱所感动?假如你有一次机会坐上时光穿梭机,你已成为运城环保局的局长。发挥想象,怎样让我们运城变得更美?
要求:题目自拟,想象合理,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