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句正确的理解是( )
A.这些话说明武松死要面子、勇敢
B.这些说明武松倔强、无畏
C.这些话说明武松豪爽、逞强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yú) 委托(wěi) 布幔(màn)
B.呐喊(nà) 忌讳(jí) 水寨(zhài)
C.弩弓(nǔ) 擂鼓(léi) 丞相(chén)
3、最适合夸奖同学表达能力强的一句歇后语是( )
A.飞机上吹喇叭——唱高调
B.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C.洞庭湖吹喇叭——想(响)得宽
4、根据语境填空。
(1)童年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不一样的,是范成大诗句“________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里的懂事,是杨万里眼中的“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___”的可爱,是雷震耳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的悠闲。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
(3)胜败本兵家常事,可有的队伍却是“________________”,(填歇后语)说起来真令人失望。
(4)____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
5、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晰(____)(____) 坚强(____)(____)
6、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铺_____(_____) _____(_____)
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便_____(_____)_____(_____)
数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读课文,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改写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本文叙述了_________妒忌________的聪明才干,要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巧妙地向___________“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
8、比一比,再组词。
冈________ 几________ 旁________
刚________ 叽________ 傍________
钢________ 讥________ 榜________
纲________ 饥________ 膀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船过三峡
①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②三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③山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④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有时像要碰着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⑤啊,百里山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⑥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⑦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⑧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⑨多美的神女峰,多善良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文中加点词语“漩涡”中的“漩”字我不认识,应该用____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2】文章②③④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三峡的_______、三峡的________、三峡的________,它们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⑦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个句子将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张大力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张大力听了,正色道:“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这篇短文选自冯翼才的《俗世奇人》,下面出处与其相同的是( )
A.《刷子李》
B.《景阳冈》
C.《将相和》
D.《桥》
【2】关于聚合成大门口放着的那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作用。
B.用来试试人的力气大小。
C.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D.在张大力之前没人能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微动一动。
【3】文中画“ ”的句子改写成“胳膊举得直直的”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什么?可不可以删掉不写?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外文段《汉字与中国心》,完成下面各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明 表达 表现)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和“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吟“明月几时有”;______吟“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吟“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_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 强烈 猛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诗词的存在吗?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用“√”标出。
【2】文中横线出正确的选项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A.喜悦时
B.慷慨时
C.中秋时
D.送别时
【3】读完文段,你知道汉字有哪些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下列有趣的歇后语。
咸菜烧豆腐——______ 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
【6】我国的汉字经历了从“______——金文——小篆——隶书——______”的演变过程。
【7】读汉字小故事: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男青年在外谋生,因下雨,给家里人写信:“人家有命,你儿无命。你儿无命,难归家门。家中有命,快快送命。家中无命,快快买命。”这位男青年因为不能准确地写出“________”字,闹出了笑话。
12、课外阅读。
毛主席在花山(节选)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①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②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③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扭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进来。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毛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毛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④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1】短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两件事,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①和句子②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句子③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句子④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
A.坚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
B.与群众的深厚情谊,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C.十分体察民情,留心百姓的生活
【3】短文主要对毛主席进行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描写。
【4】文中描写的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对群众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笑题。
①……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③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早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④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⑤二十多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短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另外三部中国古典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节选部分,按“借箭”过程填写。
绳索连船,开向北岸→靠近水寨,______→逼近水寨,仍擂鼓呐喊,掉船受箭→______→______。
【3】读短文并联系课文节选,写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条件(至少写3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你阅读古典名著感受人物形象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可多选)
(1)联系整部名著( )
(2)抓住章节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
(3)结合插图和电视中人物表现推测( )
(4)没有依据凭空想象( )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刘伯承手心练字
欧政芳
刘伯承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送他上私塾(shú)读书,但掏不出钱给他买笔墨纸张。没有笔墨纸张,无疑是读书识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可机智的刘伯承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手心练字法”——以食指作笔,把掌心当纸,将要写的字一笔一画地在手心上练习。
有一天早上,先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们临摹赵孟頫(fǔ)的书法,字帖发下去,学生们都动手磨墨、铺纸张了,唯独刘伯承一人呆坐着看字帖,先生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却一言不发。下午,交作业的时间到了,先生( )问刘伯承:“你写的作业呢?”刘伯承( )回答:“在手上,我已经在手上写妤了,也默记在心中了。”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发出一阵阵嘲笑声。
“在手上写好了?在手上能写好字?”先生黑着脸举起戒尺,吼道:“狡辩,把手伸出来!”刘伯承只好向先生道出自己买不起笔墨的苦衷,并且说出了自己独创的“手心练字法”。先生从学生那里拿来笔墨,刘伯承当场挥毫疾书,先生看了看刘伯承功底深厚的书法,点头认可了。后来,刘伯承还对自己的“手心练字法”做了总结,写成一首打油诗:“穷人只有一双手,笔墨纸张随身走。手心写满写手背,左手写完写右手。”
①“手心练字法”不仅让刘伯承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还帮助他打赢过一场漂亮的战斗。据说在一次起义中,刘伯承的队伍被敌军包围。②刘伯承一边焦急地对着地图观察地形,一边不由自主地在手心划拉地图上标注的山名,写着写着,笔画结构一连,一条栩栩如生的跃龙门的鲤鱼就出现在眼前。刘伯承豁然开朗,立即布下鱼鳞阵,采取中央突破战术:主兵力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最终刘伯承率领部队以少胜多,成功突围,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有删改)
【1】为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选择恰当的语气,填在文中括号里。
恭敬地 胆怯地 生气地 由衷地
【2】刘伯承因为_____________,只好以_________为笔,以_________为纸,练习写字。这就是刘伯承独创的“____________”。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的句子并在下面横线上做批注。
_______
【4】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的嘲笑,是为了衬托出刘伯承家庭的贫困和他自己的懒惰。
B.画线句①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C.画线句②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伯承布鱼鳞阵的想法源于他的“手心练字法”,表现出了刘伯承的足智多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D.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承是一个勤奋刻苦、善于学习的人。
15、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在取得成就、受到人们尊敬时,首先想到的是少年时代教自己法语的欧班老师。∥
1920年春天,玛丽·居里和他的丈夫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工作,终于从大量的沥青和铀矿中提炼出一克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打开了进入原子时代的大门。有一天,(欧班老师 玛丽·居里)收到了一封挂号信,信上的署名是(欧班老师 玛丽·居里)。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的教师写信呢?他用颤抖得手拆开信封。
欧班老师读完信,泪水立即用处眼眶。原来,玛丽·居里就是20年前门门功课都靠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居里夫人在信中向老师深表敬意。她告诉老师,自己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她诚恳的邀请老师到巴黎作客,还寄来了全部的往返路费。∥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著名:
②默默无闻:
(2)按分好的段落,概括各段段意。
一:
二:
(3)文中,哪句话写出居里夫人的巨大成就?用“-”划出。
(4)文章主要写了( )
①居里夫人平易近人。
②居里夫人成为名人后仍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小学老师。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阳光下的守望
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正值高考,母亲就站在六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发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了浅浅的笑,小声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一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见呼唤多声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文中刻画母亲的形象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和动作描写。第⑦自然段主要使用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描写。
【2】第①自然段中“盯”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一处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4】家长们“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母亲不肯听从大家的劝告。
B.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情,母亲对孩子的爱,家长们都能理解。
C.其他人都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注意到母亲。
D.大家被母亲长久伫立的行为感动了。
【5】文中的母亲的守望令人感动,但是也有人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母亲应该学会放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本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偶尔——(________) 唯独——(_________) 训斥——(_________)
【2】选文的前两句通过“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选文中描写外祖父动作的句子。
【4】“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我”害怕是因为_____________;“我”奇怪是因为____________。
【5】“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墨梅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的象征,是不容玷污的。
18、品析完成练习。
“是吗?”小胖墩儿( )起来,立刻( )两步,一闪身( )了单褂儿,( )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1】根据课文,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字词。可以发现填入的这些字词都是描写 的。从这段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小胖墩儿 。他是作家徐光耀的小说《 》中的人物之一。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成全善良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填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探望—____________ 顾忌—____________
反义词:空无一人—________________ 接受—_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老人身体不适是因为本来体格不好,应该接受女孩的让座
B.老人身体不适是因为年龄大了,感觉累,所以应该接受女孩让座
C.老人身体不适是因为臀部受伤,接受女孩让座是为了成全女孩的善良,体现了老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顾全女孩感受的美好品质
【3】在文中找出两处能显现女儿关心父亲的句子,用“_______”画出来。
【4】文中老人对待女孩让座的态度是:开始_________——感觉女孩尴尬________——下车________
【5】“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第一个“善良”指的是____________;第二个“善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0、排在你后面的小朋友开出的盲盒要求是“参照例句所用修辞,选择事物进行描写”,请你帮帮他。
例句:人们都喜欢春天的风,它是和煦的、温柔的,但我还是更喜欢秋天清爽的风,空气中有着丰收的味道。
小朋友试写的句子:我更喜欢春天细密的雨。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缩写句子)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陈述句)
3外婆讲故事。(扩句)
4只有善于调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划线的关联词语造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
2.我想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缩句)
________
3.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仿写)
__________
4.热——八月,天多热。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了舌头,蝉不知如何是好。(照样子,把意思写具体)
冷——_____________
5.玩累了,就在树下找个地方睡着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3、习作。(二选一)
(1) 题目:诉说
提示:你有什么心事,最想向谁诉说?内容要真实,感情要真挚,不少于450字。
(2)你一定听爸爸妈妈讲过很多神话故事吧?能把你印象最深的写下来,让我们共享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