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狩猎(shòu) 廊庑(wú) 侮辱(wǔ) 辐射(fú)
B. 露穷(lòu) 孤处(chǔ) 拮据(jù) 哽咽(yè)
C. 按捺(nài) 不屑(xiè) 湔雪(jiān) 鬓发(bìn)
D. 癖好(pǐ) 马厩(jiù) 嬗变(shàn) 黯黮(dǎn)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汪老的各种著述,尤其是他生前的自编文集,包括难得罕见不易罗致的处女集《邂逅集》和第二本书《羊舍的夜晚》,我均已搜罗齐备。
B. 小鲜肉则不然,他可以不需要任何代表作,其商业价值的最直观体现就是粉丝队伍是否庞大,粉丝能否制造话题,粉丝是否产生购买行为。
C. 公安机关对医疗机构的报警求助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特别是正在实施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必要时可依法使用警械。
D. 专家说,《三块广告牌》排片场次之所以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该片通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进行专线放映,没有通过常规发行路线。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秋意温凉,信步款款。一弦一柱,古筝柔柔。
立于叶落风舞之中,叶脉清晰风妩媚,叶随风转沙沙响,绕树三匝还恋树,迟迟不肯安逸躺,原是落叶也恋秋风,原是落叶也尽享秋意,舞出一点点迷离,舞尽柔美秋韵。此间谁敢与落叶争秋,此间谁敢与落叶媲美,自旋一圈伊人也沉醉,自舞一段飞蝶也羞怯,自吟一句任是旷世诗人也让三分,自描一笔即使绝代画师也惊叹于如此笔触。缕缕柔风,似是为落叶伴奏,倾国倾城此刻也不能描尽如此惊艳的一幕。雅俗,飘逸,清新,恬淡……便是我这凡夫俗子一见也倾心,几点淡墨,也想为他倾尽;几点情愫,也想为他燃尽;几点温柔,也想为他絮诉。
立于蜻蜓点水之岸,涟漪随风散,睡莲懒伸腰,蜻蜓舞水连,落叶浮水面,倾听水莲吟,点点滴滴醉迷离,荷叶随风唱秋吟,水光激滟荡秋色。这一汪秋水绵绵含秋情,这一汪秋水瀑瀑荡秋意,水有情,物有情,人有情,享这秋意温凉,心头泛起古筝柔柔。指尖点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这般轻柔,就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就如这睡莲这般脱俗,闭眼这秋意竟让人如此沉漏,睁眼这秋色竟让人如此着迷。
放逐那些胡乱的念想,沉溺于秋天的旖旎风光,陶醉于古筝的婉转弦调,尽享秋意温凉,尽享古筝柔柔。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排比、比喻、比拟
B.排比、夸张、对偶
C.借代、对偶、比喻
D.借代、比喻、比拟
4、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所以,在写作时,要求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B.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生动、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C.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D.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位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接见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马克·扎克伯格,于2006年创办自己的公司“Facebook”,如今已是亿万富翁,成为人生的大赢家。
②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③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④苹果公司于2016年9月发布了新一代iphone7手机,但从对消费者的调查来看,人们却对此反应平平,由此可见,iphone系列已经不再是炙手可热的手机了。
⑤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⑥那时文化程度不高的唐刚,自嘲为“跛鳖”,他立志发扬跛鳖千里的精神,不断自学,并在民间文学方面存下雄心壮志。
A. ①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块红布
刘学兵
儿子狠狠地扒拉着饭,饿死鬼似的,就差没把整个头埋碗里去了。
父亲在一旁呆呆站着,木然地看着儿子。儿子是悄悄跑回来的,他已经几天没有吃过饱饭了。
“锅里有饭!”父亲说完这句话,内心撕裂般疼痛着。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从来没让儿子挨过饿。可当上镇长的儿子太不知足了,不是自己的钱,拿着烫手呢,怎能放进自己腰包呢?如今,有家不能回,有老婆孩子不能见,连回乡下老家都偷偷摸摸做贼一般……
“就这样逃下去?”他想劝儿子去自首。
“不然还能怎样?”儿子看到了父亲浑浊眼神中的探寻与期待,他躲闪着那目光,打定了破罐子破摔的主意。
父亲颓然坐到沙发上,沙发上一堆还没来得及洗的衣服,一块红布显眼地混杂在里
面,他又想起那个人。
“你儿子贪污巨款已成事实,逃避是没有用的,你要劝他回来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他觉得那人的话有道理。没有用“逃跑”“潜逃”,而是用“逃避”,这让他一下子觉得那人很亲近。
“这样吧,你儿子要是回来,也不用你扭送,你就在门外给我们留个记号,我们依然算你儿子是自首,如何?”
那人环视四周,想找个东西来当记号。最后,发现了窗台上裹书本鞋样子的红色小包袱,“这样吧,如果你儿子回家了,就把这包袱皮的红布搭在屋外的晾衣杆上……”说完,那人便离开了。
儿子吃过饭,靠在沙发上打起了呼噜。他陪在儿子身边,掏出烟叶仔细地卷着,火柴也许是受潮了,划断了好几根。吧嗒吧嗒抽了几口,孩子的呼噜声此起彼伏,也许在外面漂泊的这些日子他很少能睡个囫囵觉吧,只有家才是儿子避风的港湾呐。
可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晾衣杆在雾气氤氳中显得模糊。他狠狠地嘬了几口烟袋,拿起红布来到院子。他慢慢地把这块红得刺眼睛的布搭在晾衣杆上。
该下地了,他走出屋子,想起儿子小时候的模样,乖巧地喊着“爸爸”,和他一起玩游戏、一起去地里干农活儿,在学校得了奖状给他看…,…他的泪水簌簌落下来。
晌午,年迈的母亲开始清理沙发上的脏衣服,儿子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母亲佝偻的背影、花白的头发,他惊讶地发现,在自己这潜逃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母亲苍老了那么多。他猛地感到一种深深的内疚,他的贪心举动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呀?
他来到院坝,开始埋头为父母洗衣服,他自己这一辈子还能为父母洗几次衣服啊。当把衣服晾到晾衣杆上时,他看到了那块儿孤零零挂在晾衣杆上的红布,有些穿越般的眩晕,这块布实在太过熟悉了,儿时的奖状曾被母亲工整地收在这红色的包袱里,红布角还缝着那枚小铜钱。
阵风吹过,晾衣杆上的红布翩翩抖动,仿佛要飞起来。凉爽的风却让他瞬间起了一身冷汗。
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看见风中摇曳的红布,急匆匆跑过去,一把扯下来,慌慌张张往里屋走。可走着走着,他又渐渐放慢了脚步。接着,他返回到院子里,把红布重新挂在晾衣杆上。
儿子觉得父亲有点反常:“爸,怎么了?”
父亲没有回答,只是沉默。
儿子的心里突然丽日朗照,一把抓过那块红布,扶着父亲那双挂满老茧的手,膝盖却不自主地跪了下去。
爸,我想明白了,逃避不是办法,自己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责任,我决定去自首!”
听到儿子的这席话,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滚滚流了下来。
不多久,那人来到院子带走了儿子,父子俩仿佛都如释重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一个因受贿而外逃的镇长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做出自首决定的小故事,反映了打击贪腐受贿的大主题。
B. 小说暗写了一个善解人意、有劝导工作经验的警察形象,他精心挑选红布来打开劝服缺口,体现了其工作智慧。
C. 小说擅长进行心理刻画,故事中儿子潜逃的经历,警察劝说自首的过程都是在父亲的心理活动中呈现出来的。
D. 小说结尾交代父子俩露出久违的笑容,写出了主人公的释然心哩,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父亲在儿子偷偷回家到自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小说以“一块红布”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自己迷失官场的经历进行了明确否定,对当前的选择进行了肯定。
(2)《离骚》中,屈原因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而产生联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人常借“秋”来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从而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直接点明宋荣子和列子分别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2)李白《蜀道难》中借助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凿之困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又冷又硬的被子以及小孩子蹬破被子表现了诗人生活条件的艰苦。
9、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1)《论语》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_____,_____。
(2)晏殊的《浣溪沙》中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即使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他也有信心三年之内治理好。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的反应是:“________”,曾皙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却长叹声说:“________。”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对曾言志前“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的细节描写。
(5)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人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B.黄几复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说明他清正廉洁,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
C.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能干却不被重用,此句充满对友人得不到重用的不平之气。
D.尾联诗人想到如今自己已白发萧萧,但两人相隔遥远,内心无限哀伤, 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
【2】诗的颔联是干古流传的名句,请赏析其精炒之处。
1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帅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zhuó)。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 务:致力于
B. 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 非:不是
C. 数绝诸侯之地 绝:穿越
D. 义者,众庶之所高也 高:推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 此严父之所以教子
B. 乃矫郑伯之命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
C. 遂以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
D. 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国家的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
B. 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
C. 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
D. 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②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
【5】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6】“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请以“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