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牡丹江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阅读下面这首曲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下列对有关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的意思是:都说天地间自有公理在,如日月当空,对人间善恶分得清清楚楚。

    B.“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的意思是:都说鬼神无私,主持正义,能依人善恶来定生死,不会让好人蒙受冤屈。

    C.“怕硬欺软”“顺水推船”是说天地鬼神放弃原则,顺从和助长恶势力,不肯帮助善良蒙冤的人。

    D.“两泪涟涟”的意思是:面对这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我”哭得泪流满面又有什么用呢?这表现了窦娥的反抗心理。

  • 2、下面语段中标号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某卫视中秋晚会“2022中秋奇妙游”是从《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展开的。②主创团队转换视角——并非人们遥望月宫,而是从月宫俯瞰人间,开启一场想象力丰富的浪漫奇妙游。③歌曲《烟火人间》把中国曲艺元素融进歌曲里;《好久没见》复原了一场穿越古今的中秋夜宴,舞蹈《子曰》让古代文学与现代科技产生奇妙的碰撞……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该晚会古今交融、虚实相生,在东方审美风格的基础上,创意地融入当下流行元素,给观众献上一场科技国潮盛宴。

    A.①

    B.②

    C.③

    D.④

  •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关于第一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 4、下列对莎士比亚相关作品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亨利四世》采用了平行结构,剧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描写了宫廷的政治斗争,另一条反映了平民的生活。

    B.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创造的最光辉的喜剧人物,被称为“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

    C.莎士比亚在历史剧《理查德三世》中塑造了理查德三世狡诈、毒辣,但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暴君形象。

    D.《李尔王》这部作品中存在两条重要情节线索:一是李尔王和三个女儿的故事,二是葛罗斯特一家人的遭遇。

  •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亲情是血肉之情,亲情是无私的,是不计名利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山水相依,永不分离。父爱严峻得像高耸的山峰,而母爱温柔得像清澈的河水。

    B. 细雨交织,竹林婆娑,山青水秀。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没有奸诈,只有简单。这份经大自然锤炼而来的静秘,却恰恰令人震撼。

    C. 人无信不立,一诺千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朋友交往当坚守一个信字,即使是赴汤蹈火也要实现自己的诺言。

    D.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倔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常常被人们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他却说,如果将中国新闻史比作一条浩瀚的长河,我只不过是一个在这条长河之中溯流探源、艰辛跋涉的旅人。

    1946年,方汉奇考上了校址设在南京、苏州两地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夙愿既偿,他全身心投入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学习之余,他继续搜集报纸,上大二时,他把苦心搜集的1500余种报纸拿出来办了个报纸展览。伴随着集报活动的开展,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的才华也逐渐展露,引起了系主任马荫良先生的注意。

    1950年,方汉奇大学毕业,已调任上海新闻图书馆馆长的马荫良慧眼识珠,邀请方汉奇到该馆担任研究馆员,负责《申报》史的整理工作。方汉奇感于师恩,应邀而往,从此他就一头扎进了《申报》的故纸堆,从1872年的创刊号一直看到《申报》停刊,一干就是三年。“我那时住在图书馆,白天晚上都与这些旧报为伴。新闻是历史的记录,通过这些报纸我好像把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经历了一遍,心里非常有底,对我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研究,一辈子受用。”“真没想到,我的记者梦没做成,最后搞上了新闻史,坐了一辈子的‘冷板凳’。”

    1953年8月,应北大中文系副主任罗列之邀,方汉奇来到未名湖畔,在北大中文系主讲新闻史。当时的新闻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领地,全国从事新闻史教学的只有复旦大学的曹亨闻先生和方汉奇两人。“那个时候连一本通用教材都没有,涉及现当代部分的内容更是一片空白。往往是下个礼拜要讲的课,这个礼拜还没有备出来,没米下锅啊,要找米!没办法啊,只好到图书馆、档案馆去查,连暑假也不闲着。就这么紧张。”方汉奇一边讲课,一边扎进图书馆、资料室,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精心选择资料,为新闻史的研究奠定了一块块基石。寒暑易节,燕园中风光无限,但一心治学的他连午休时间都抽不出来,哪里有心思野游骋怀。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上衣两肘总被磨得由光而破,由破到烂,他倒好,干脆准备了无数套袖备用。经过五年的积累,讲课步入正轨。1958年,方汉奇随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方汉奇不仅丝毫没有想过放弃,反而自得其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他说:“我不怕坐冷板凳。一个人甘于坐冷板凳,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才能安下心来做学问。不怕慢,就怕站。这些年来,应该说,我没闲着。”1983年1月,他发表论文《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振聋发聩地提出:“中国报纸始于唐代”;“《进奏院状》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报纸和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这一论断不仅澄清了中国报纸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样一个命题,而且订正了戈公振率先提出的汉朝起源说。否定别人也许不难,否定权威则太不容易。关于这一点,方汉奇有自己的原则,他说:“做学问要有胡适‘于不疑处有疑’的独立思考精神,更要有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从事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对新闻史中的人物也好,报刊也好,事件也好,在叙述和评价时,都应该力争做到实事求是,做到一切都有根据,做到‘言必有征,无征不信’。”

    “我有一句座右铭‘人之彦圣,若已有之’,就是说别人学术上有了成就,就如同自己拥有一样,对年轻人要多扶持,对同辈人要多借鉴,不要得红眼病,不要嫉妒人家,应该有这样的襟怀。我希望年轻人能超过自己,超过自己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正是基于方汉奇的薪火相传,半个世纪以来,方汉奇的学生中新闻名家辈出,其中不仅有范敬宜、郭超人、陈锡添等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代表,更有一大批走上教学岗位的优秀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们已成为共和国新闻事业的脊梁。

    (摘编自吴晓晶《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方汉奇对新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大学期间他开始陆续搜集报纸,进而开始了新闻史的研究工作。

    B. 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显现出的才华,让马荫良认识到方汉奇日后定会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物。

    C. “不怕慢,就怕站”,方汉奇始终认为做学问应当潜心笃志,不能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专注之心。

    D. 方汉奇乐于提携后辈,他的学生大都已经成为当代的新闻名家和优秀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方汉奇长期从事新闻史教学工作,目前已成为人大新闻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因此被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

    B. 方汉奇长达三年的《申报》史研究,为他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 方汉奇经过仔细的砑究论证,提出唐朝的《进奏院状》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的观点。

    D. 方汉奇的无数套袖,体现出了他勤于治学的精神,他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为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E. 文中大量引用方汉奇的话,既利于突出其形象,也可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客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3文章题目为“冷门做出热学问”,请结合原文概括并分析方汉奇怎么能于“冷门”中做出“热学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纵粉身碎骨也不改志向的句子是: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旷远的长江秋景图,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鸥飞鱼跃描绘晴明之景。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得道多助》中分别从“民”“国”和“天下”三个方面来总结治理之道:使百姓定居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引用《齐谐》上的话,对鹏鸟迁往南海时“__________________”那种击水高飞的宏大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了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艰难处境和深沉忧思。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角声是一种十分悲凉的声响,姜夔在《扬州慢》中描写角声回荡在凄凉残破的城池上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泰王”的故事,被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栖身成都草堂时。韦偃,唐代画家,善画马。②骅骝:泛指骏马。③欻:忽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偃将要离开成都去往别地,这幅画是他向诗人辞行时用秃笔直接作于壁上的。

    B.三、四两句中“戏拈”写出韦偃作画的轻松,“扫”则体现了其作画的洒脱、迅捷。

    C.韦偃所画之马,一个在吃草,另一匹仰天嘶叫,描绘出了骏马凌霜踏雪后的情态。

    D.韦偃“知我”,诗人“怜君”,韦偃所作之画、诗人所题之诗即是二人友情的印证。

    2学者钟云在《唐诗归》里评价说杜甫此诗“意不在画,亦不在马”,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注),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菑:同“灾”,灾难。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2孟子在文中强调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