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加点的“其”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祭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⑧敛不凭其棺,空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 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 ①/②⑧/③⑤/⑥/⑦/⑨/④⑩ D. 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谐音 针砭 排行榜 左支右黜
B. 涅磐 痊愈 听证会 成绩斐然
C. 应聘 强求 互联网 言行一致
D. 疲软 题纲 吉祥物 负隅顽抗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真正的文化, 。
①城市的真正考验,不是政府的投入和保护,而是来自民间的热爱
②并非陈列在纪念馆里和展览会上,那不过是亡者之骸
③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应时常响起历史老人的咳嗽声
④文化应该是活的,活在人的日常习惯中
⑤它的载体不是档案和文献,而是人的呼吸、举止
A. ①③②④⑤ B. ②⑤④①③ C. ②④⑤③① D. ④②⑤③①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技管理部门应及时改变惯性思维,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引导、鼓励广大中青年学者静下心来、甘坐冷板凳, 做学问。
②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踏踏实实、 做科研。
③他现在每天早晨跑上五公里,有时候跑上三公里,但是不管是三公里还是五公里,哪怕一公里,这些都是 的事情。
A.兢兢业业 实实在在 扎扎实实
B.兢兢业业 扎扎实实 实实在在
C.实实在在 兢兢业业 扎扎实实
D.扎扎实实 兢兢业业 实实在在
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选自《水经注》,其作者为( )
A.柳宗元 B.孟浩然 C.郦道元 D.陶渊明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毋庸置疑,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沧海桑田,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认为,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要用专业、创新的教育形式去切实求得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效。
“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檀传宝提醒,“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又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
在他看来,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甚至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劳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檀传宝同时指出,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乃至全部教育,都只有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取得好成果。没有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没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
“既然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中,劳动教育就理应不断创新形式。故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应当成为新时代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他强调说。
(节选自孙竞《立足新时代,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乍一看,不免惊诧,我们不是早步入以机械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了吗?提倡劳动教育,学生需要从事怎样的劳动?我不禁想起儿时的情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后,我的身份就从学生转化为家里的劳动力,放下书包就去放牛、割草、挑水、生火和做饭。学校每个月都会组织我们去十多里之外的山里摘茶叶,农忙时节去老师家里帮忙割麦,收花生……这些劳动实践是我重要的农村记忆,让我了解农村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体验了劳动的艰苦与价值,理解了父母的付出与不易。
劳动是我最痛苦也是最重要的“乡愁”与童年记忆。劳动很早就赋予了我一个劳动力的身份,使我不再仅仅是一名乡下的儿童。
反观现在,在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下,大部分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少部分学生沉溺于电子游戏而无法自拔,还有一些学生依靠家长提供的优越物质条件坐享其成。
哪怕是农村孩子,很多也不知道他们吃的各种食物是怎么来的,更说不出各种农具的准确名称。城里的孩子被封闭在知识的“象牙塔”里,终日忙于课堂学习与课外补习。大学生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忙于考驾照,参加有附加学分、奖学金倾斜的功利性社会实践,却鲜有机会与城市发生实质性关联,很少参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不了解城市生产与运转逻辑,谈不上是城市真正的“主人”。
概言之,在现行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下,劳动被严重遗忘,学生普遍缺乏劳动锻炼与劳作实践,家长、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劳动,与城市和乡村脱节,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脱节。
怎么办?回归“劳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
对于成长在乡村的学生来说,可以聘请熟悉乡村的能人,掌握乡村传统技艺的工匠,担任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导师,带领学生们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了解当地农作物的育苗、施肥、生长、成熟、收割、加工与销售等过程,系统讲述乡村濒临失传的技艺,在此基础上编写特色乡土教材,让乡村学生真正认识、了解和热爱乡村。各学校开辟乡村文化展示区,用于展示乡村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愁”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城里学生可以参与城市的公共卫生与环境治理、交通疏导等项目,让他们有机会熟悉城市治理过程,理解城市治理逻辑,成为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
对于城市学生不了解农村生活,农村学生不了解城市的情况,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推进城乡校际互动,开展城市和乡村学校“结对子”活动,让城里学生深度参与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感受传统乡村魅力,让乡村的学生体验现代都市文明,从而消弭城乡分割,加速城乡的互动与融合。
“劳动”“劳作”的本质是将学习与劳动并重,治学与做人并举,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节俭勤劳的美德,在劳作中修已善群、服务社会、健全人格,通过劳动建构人与地方的紧密关系,根植地方依恋与归属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
(节选自姚华松《智能化时代,学生需要怎样的劳动》,《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作为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往往被忽视。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劳动教育回归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如今,劳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但是,当下劳动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无合作,学校劳动教育有盲区。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但今天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却被弱化了。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成长”。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单打独斗”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劳动时挑三拣四,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平时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体技能训练而无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这一问题值得学校重视和改正。
其次是假合作,家庭劳动教育存在误区。家庭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当下的家长普遍持有“学习第一”的观点,这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了生长的土壤。尽管学校积极提倡劳动教育,但仍不免出现在家庭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假合作现象。很多家长将学校布置的劳动作业当成不必要的任务,甚至为孩子代劳。这样的假劳动、假合作是家庭劳动教育应该避免的。
最后是功利心,这是学生劳动实践的雷区。在小学低年级,学校会用多种形式的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如发小红花、校园币、贴花等。家庭中,家长则会对各项劳动明码标价,如:扫地2元,洗碗3元……而这种方式有可能将学生的劳动动机始终限制在外部层面,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劳动本身的乐趣。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更是目的本身。因此,劳动教育的重心应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避免在动机误区中越走越远。
(节选自李向《劳动教育的问题,价值及实现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檀传宝教授认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注意挖掘学科内涵,还应该把劳动教育融人全部教育生活。
B.要想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竞争中取得好成果,就要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C.只要“劳动”回归并加强教育,那种与城市和乡村脱节,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脱节的现象就能消失。
D.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位,弱化和异化是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生长的土壤的根本原因。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檀传宝教授看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及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可促使受教育者喜欢上劳动教育。
B.在姚华松看来,不论是“乡愁”的根植还是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增强,都可通过实施劳动教育来实现。
C.不论是用小红花等来激励劳动的行为,还是用明码标价的方式鼓励劳动的行为,都会将学生的劳动动机始终限制在外部层面。
D.劳动教育的重心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不要陷人动机误区。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解决材料三所提出的问题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需从小事做起,从细节人手,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等纳入他们思想体系的建设之中。
B.劳动教育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其核心是劳动的价值观。无论是实施者还是接受者,只有认可劳动的价值,才可能从根本上落实。
C.学习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使求学的兴趣依赖于严肃的思想,而不是依赖于任何不合乎实际的表面文章。
D.劳动教育以实践品质的培养为核心,学校应创设多样立体的学习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从学校、家长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出合理的建议。
7、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比喻修辞描写初春小雨的一句是“_________”。
(2)《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官规模宏大,秦始皇生活纷奢。
(3)《琵琶行》中,以鸟兽啼鸣表现诗人谪居之地荒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 小题)
(1)子曰:“老者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蜀道难》)
(3)戍卒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焦土! 《《六国论》)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声声慢》)
(5)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 ((短歌行》)
9、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人活世间,或多或少,总会经历苦难的磨砺。面对百姓的疾苦,屈原会流着泪说:“___ ,____。”范仲淹会这样处理忧与乐的关系:“ ___ ,____。”而我们众志成城,坚持不懈,终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正如荀子在《劝学》中借雕刻金属和玉石所言:“ 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荀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和刘裕的北伐气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当初居住的地方,如今却是“_________ ,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 , ”两句,说明孟子对一些人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 ”,以美女衬英雄;再用“ ”,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3)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虽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乐趣,但他以“ ”表明自己坚持修身洁行,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清)朱彝尊
残梦绕屏山,小篆消香雾。镇日帘栊一片垂,燕语人无语。
庭草已含烟,门柳将飘絮。听遍梨花昨夜风,今夜黄昏雨。
【1】下列对本作品体裁的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子词
B.长短句
C.乐府
D.散曲
【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雾”“帘栊”两词描写的是室内的景物。
B.“庭草”“梨花”两个意象表现了漂泊心绪。
C.本作品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作品用语清新而雅致,言有尽而意无穷。
【3】结合作品,赏析画线句“燕语人无语”。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取材于《国语》)
注释:【1】芰: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
【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羞珍异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B.忍绝其父将死之言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蒲松龄《促织》)
C.事死如事生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D.然皆笃于大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微楚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B.庶人有鱼炙之荐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C.违而道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D.子木其忍为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
B.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
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
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
【4】将文中画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5】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
【6】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自己的评价,你认同谁的评价?请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依据加以解说。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14、请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赵州桥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中国人心中有座鹊桥,传说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相会,喜鹊群集银河,相衔成桥,以渡织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桥梁。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