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去年头两个月,加息步步紧逼,房产税“敌山震虎”,在“最严调控”升级的压力下,楼市步入降温通道。
B.据国际电脑安全公司迈克菲10日发布报告称,位于中国境内的黑客入侵了至少五家跨国石油企业,窃取了油气田开发与投标的财务文件。
C.广义的数字货币包括非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例如此前走火的比特币,不过,央行在12月发通知,防范比特币风险不再发生。
D.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以弹幕为特色的B站众多竞争对手中胜出,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年轻一代潮流文化社区”。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B. 无复鸡人报晓筹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 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迷惘,茫然
D. 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占卜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4、汉语成语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化因子,成语在中国婚姻爱情文化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下列成语描述男女之间表情达意两情相悦的爱情一项是:( )
A.金屋藏娇——古时指特别宠爱某美貌女子,现多指男人在婚外包养情人。
B.琴心相挑——以琴声传达心意,表示爱情。
C.掷果盈车——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D.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5、下列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西方的人文学和人文主义基本上是反自然和反宗教,对自然有侵略的倾向,对宗教不闻不问。但儒家所代表的人文学要求人类既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又要与宗教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它的内涵比较宽广。比如儒家的金玉良言,包括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观念正逐渐被西方知识分子接受,成为最朴实的伦理。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生态环保危机表明,人和自然的关系要重新厘定。儒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
A.不闻不问 B.相辅相成 C.金玉良言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这思考的窑洞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自党中央于1938年1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间歇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他的房子里只有一张旧木床和一杯苦茶。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了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他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在一孔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为写这篇文章,他在窑洞里伏案工作九个日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第九天早晨,当他推开窑门,让警卫员把稿子送往清凉山印刷厂时,我猜想他的心情就像罗斯福签署了原子弹生产批准书一样激动。以后战局的发展果然都在他的书本之中。
伟人其实与我们最接近。一次,在延安雷电击死一头毛驴,驴主人说:“老天无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有人要逮捕这个农民,消息传到窑洞里,毛泽东说骂必有因,一了解,是群众公粮负担太重,他下令每年由二十万担减到十六万担。毛泽东在这窑洞里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他的许多深刻的论述挽救了党,挽救了许多干部,但是当他知道有人被伤害时,就到党校礼堂作报告,说:“今天我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向大家赔个礼!”并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到帽檐下。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刚在重庆吃过800元一桌的宴席,这时却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吃两毛钱的客饭,但他回去后写文章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九四五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边区的兴旺,想到以后的中国,问一个政权怎样才能永葆活力。毛泽东说,办法就是讲民主,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我想他说这话时一定仰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厚实的黄土。“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张提毛泽东思想,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我这个人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作家萧三要为他写传,他说还是去多写群众。他是何等的清醒啊!
胡宗南进犯,他搬出了曾工作9年的延安窑洞,到米脂县的另一孔窑洞里设了一个沙家店战役指挥部。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殊荣啊!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哪有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6000余。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
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考写作、展示才华的辉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毛泽东在宝塔山下留下了这一排永远思考的窑洞。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酿造他的思想 酿造:在文中引申为形成
B.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计算
C.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眼观六路:形容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D.自古都是心胜于兵 心胜于兵:思想的力量超过武器的力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段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
B.第二段中“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仁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第三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对人民最大的热忱和最谦虚的作风。
D.作者并不是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去写伟人毛泽东,而是尝试用一种尊崇的态度和平视的角度追问并思考毛泽东思想的成因及力量。
【3】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1)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
(2)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
【4】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请综观全文,简要回答。
7、⑴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⑵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⑶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⑷___________________,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⑸凤凰台上凤凰游,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⑹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⑻_____________________,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王风·采葛》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诗中,屈原用来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指出“合生取义”的美德具有普遍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周用水与舟的关系,来形容大鹏飞翔必须依赖广阔的天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鹏离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_______________”一句解释山中雾气、空中尘埃是怎样产生的。
(3)庄周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鲲之大,“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描绘鹏飞翔时的高度。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左传·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认为自己祭祀神灵时从不虚报祭品的数目,做到了诚实可信,曹刿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诗人送客人远行,喝醉了酒,黯然辞别,不禁吟咏:“_____________”。琵琶女演奏结束,船上的听众沉浸其中,寂静无言,“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连续的三言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入民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强大力量。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中用“___________”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朝的灭亡警醒当朝统治者如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宋武帝当年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英勇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柳池松风亭
李曾伯
轧轧肩舆①上剑门,春和身健快于奔。
风翻红雨催芳信,山带青烟入烧痕②。
邻略③物华无好句,破除旅思有清樽。
高人喜与松风接,莫遣梨花到梦魂。
【注】①肩舆:轿子。②烧痕:农民烧荒(即刀耕火种)留下的痕迹。③邻略:同“领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登山发端,继而描述渲染途中景物和感受,至尾联方点扣题目,并明表心志。
B.首联在轧轧轿声和轿夫轻健的步伐上用笔,不着痕迹地传达诗人山行时畅快的心情。
C.山风翻卷,落花如雨,烧田之处,青烟缕缕,春景的萧瑟难减诗人登临的盎然兴致。
D.本诗气脉通畅,用语斩截有力,清新明快,与诗人游途中明朗愉悦的心境恰相契合。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13、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增强。文中指州里掌管文书的小官。
B.解绶:绶,本义是指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的丝带。丝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解绶,是解下绶印,辞去官职的意思。
C.征辟: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这是一种自下而上选任官吏的制度,在汉代地位仅次于察举制。
D.葛巾:葛,是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成“葛布”。古代男子18岁称“弱冠”,要戴帽子了,还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平时成年男子不必戴帽子,于是就用葛布做成头巾,包住头发,称作葛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B.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C.陶渊明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繁琐,任职不久就卸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D.陶渊明清高不群。他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还把檀道济的馈赠全都扔掉了。后来,更不愿意为五斗米为乡里小儿折腰。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5】文中称陶渊明“真率”,具体体现在哪?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
——苏翊鸣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刘同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泰戈尔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论述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