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B.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蔬菜基地的菜农们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更加坚定了靠土地致富的信心。
C. 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对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 我国是能源消耗较多的国家,必须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B.《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疏,原意为“分条陈述”,后指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议,也叫“条陈”。
C.《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分为“书”“表”“本纪”“列传”“世家”,开纪传文学之先河。
D.《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而北宋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
3、下列各句中划线处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 )
A. 每天清晨取蜂蜜一到两勺,用温水冲服,空腹饮用,长此以往不仅能够滋阴润肺,而且可排毒养颜。
B. 王教授对这个问题的刍荛之见,可以说很高明和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相信会带给大家很大的启发。
C. 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计较于物质生活和充满低级趣味的民众。
D. 在淡泊的氛围中读书,我们可以上溯远古,下企未来,含英咀华,沉思遐想,思绪跟随书味飞翔,内心也会进入一种清净的幸福境界。
E. 他又不是木人石心,看到了这种悲惨场面怎么会不难过呢?
4、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是( )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谴,消谴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 。
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已都是一件艰苦的事。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于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5、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的古代作家是?( )
A.张志和 B.张子野 C.张耒 D.张先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3】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为五言绝句。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4】本文的体裁是( )
A.散文 B.议论文 C.记叙文 D.说明文
【5】划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偶
【6】请根据释义从文中找出相关成语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_______________)
借指居首位或第一名。(______________)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形容心中有事。(______________)
【7】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有何作用?
【8】本文倒数第三段主要描写了几个赏梅的情境?( )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9】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作者对刘裕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的赞叹。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因为外界评价而兴奋或颓丧。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从眼前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起,又写及跟京口有关的另一个历史风流人物。
(2)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溪流曲曲折折,若隐若现。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归家后农人告诉他春日已到,应当躬耕西部田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一幅在大自然中临风酣歌而归的美好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与节操,象征着知音与年华,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代的圣人,“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学习;然而,当今的普通人,“_______________”,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的雄心,但最终落得“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意象,“归雁”常被诗人赋予游子、征人思乡的意味。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即是如此。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四章》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④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⑤,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③逝:回。④侵晨:清晨。⑤里胥:乡里小吏,与里正相当。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的“闲闲”“泄泄”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
B.第一首诗描写了相邻的桑园中一群采桑女高高兴兴结伴回家的画面。
C.第二首诗描写了一个大清早就出门采桑却又无桑可采的采桑女形象。
D.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末年夏税征收提前二月收新丝给桑家带来的愁苦。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每句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B.第一首诗诗境语调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谓是动乎天机不费雕琢。
C.第二首诗首联中巧用拟人,一个“努”字,写出了桑吐芽的清新可爱。
D.第二首诗尾联画龙点睛,突出了主题。但又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3】请比较上面两首诗描写采桑女形象时所使用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流抵大石,伏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②,又折西行,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记其所属,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涧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逾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其一少北而东,有石山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③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城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节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有改动)
【注】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泓:深潭。水深而广。③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B.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C.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牧,古代地方官职,唐时为州的最高长官,“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B.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由境外传入中国,也称“交椅”。
C.夷狄,常用以称边远少数民族,东方部族为“夷”,西方部族为“狄”。
D.《永州八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小石潭记》就选自其中。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景视听结合:写石渠之水,听之忽大忽小,观之流动曲折;写风摇草木,观之已静,声音却从远处传来。
B.文章用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描绘涧水中石头,“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生动地写出了水中之石的形态。
C.文章详细描写了石山的形状布局,认为其中存在人为因素,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哲学命题的讨论。
D.文章中的景观美好却埋没于僻乡无人知晓,暗含着作者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寄情山水以遣怀,情曲而旨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记其所属,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2)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14、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请以“老铁”或“儿子”的视角,为小说《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开头添加一段描写。要求:与下文衔接自然,想象合理,描写生动。
②孔子说“见贤思齐”。请从《红楼梦》或《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要求:观点明确,符合原著,自圆其说。
③请从“《呐喊》声”“《边城》情”“《红岩》魂”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符合原著,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