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工具。
B.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传播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C.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
D.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
A.不矛盾律
B.同一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3、“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夸赞的是谁的哪篇名作?( )
A.李白《望庐山瀑布》
B.徐凝《庐山瀑布》
C.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下列在文中①②③④处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①_________“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愿景和期待。荀子说得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②_________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③_________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我们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④_________求得先机。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黄道婆因辛苦织布而积劳成疾,返回乌泥泾数年后便猝然谢世,村民“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
B.在老年人的回忆中,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更大,更圆,更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C.林书豪读高中时便展现出了很好的篮球素质:在内线拼抢时无畏,在外线控球时无私,练就了一手精准的投篮技术,他还曾带领高中篮球队获得过达州冠军。
D.人走茶凉伤感吗?不伤感!真正伤感的是人走了,把我的茶杯也骗走了;王小波先生的这句经典话语让人回味不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分 马
周立波
院子当中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分马了。一家能摊一头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
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第一号是赵大嫂子,可她说啥也不要。
第二名是郭全海。郭全海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的。老孙头要他牵那匹青骒马,他就牵出来,拴在小学校的窗台旁的一根柱子上,回来再看别人分。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匹马?”
“还没定弦。”
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听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
张景瑞叫道:“瞅老孙头挑匹瞎马。”
老孙头翻身骑在儿马的光背上。小马从来没有人骑过,在场子里乱跑,老孙头揪着它剪得齐齐整整的鬃毛,一面回答道:“瞎马?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屯子里的头号货色,多咱也不能瞎呀。”
小猪倌叫道:“老爷子加小心,别光顾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两半!”
老孙头说:“没啥,我老孙头赶了29年大车,还怕这小马崽子?哪一号烈马我没有骑过?多咱看见我老孙头摔过跤呀?”
小儿马狂蹦乱跳,到底把老孙头扔下地来。它冲出人群,一溜烟儿似的跑了。郭全海慌忙解下青骒马,翻身骑上,撵玉石眼去了。这儿老孙头摔倒在地上,半响起不来。调皮的人们围上来,七嘴八舌打趣他:“怎么下来了?地上比马上舒坦?”
几个人跑去扶起他来,替他拍掉沾在衣上的干雪,问他哪块摔痛了。老孙头站立起来,嘴里嘀咕着:“这小家伙,回头非接它不可!哎哟,这儿,给我揉揉。”
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人马都气喘呼呼。老孙头跑到柴垛子边,抽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
继续分马。各家都分了称心的牲口。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没有挑到好牲口,牵了一匹热毛子马,脑瓜耷拉着,见人就叹命不好。
郭全海看到老王太太的样子,随即对她说:“我跟你换换。瞅瞅那匹青骒马,中意不中意?”
老王太太瞅了那马一眼,摇摇头说:“肚子里有崽子,这样大冷天,生下来也难伺候,开春还不能干活。”
郭全海招呼着一些积极分子,商量老王太太的事。他对大伙说:“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咱们算先迈一步,老王太太拉后一点点,咱们得带着她走。新近她又立了功——要不是她,韩老五还抓不回来呢。要不抠出这个大祸根,咱们分了牲口,也别想过安稳日子。”
老孙头点头说:“嗯哪,怕他报仇。”
郭全海又说:“如今她分了热毛子马不高兴,我那青骒马跟她换,她又不中意,大伙说怎么办?”
大家纷纷表示要跟她换。
老孙头看老田头也愿意调换,也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
郭全海站起来说:“好吧,咱们都把马牵这儿来,听凭她挑选。”
郭全海邀老王太太到草垛子跟前,答应跟她调换的各家的牲口也都牵来了。
老王太太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都摇一摇头,转身往老孙头的玉石眼儿马走来了。老孙头神色慌张,却又笑着说:“看上了我这破马?我这真是个破马,性子又烈。”
老王太太走近,用手摸摸那油光闪闪的栗色的脊梁。老孙头在一旁嚷道:“别摸它,这家伙不太老实,小心它踢你。我才挑上它,叫它摔一跤。样子也不好看,玻璃眼睛,乍一看去,像瞎了似的。”
不知道是听信了老孙头的话,还是自己看不上眼,老王太太离开玉石眼了,朝着老田头的沙栗儿马走去。这匹马膘肥腿壮,口不大不小,老王太太就说要这个。老田头笑着说:“你牵上吧。”
大伙都散了。老田头牵着热毛子马回到家里。拴好马,进屋里,老田太太心里不痛快。
“能治好的。”这是窗户外头一个男子的声音,老两口子吃了一惊。老田太太忙问道:“谁呀?”
“我。”
“是郭主任吗?快进来!”
郭全海进屋里,笑着说:“我的青骒马牵来了。把热毛子马换给我吧。”
老田太太的心转过弯来了,笑着说:“不用换了。咱们也能治,还是把你的马牵回去吧。各人都有马,这就好了,不像往年,没有马,连地也租种不上。”
彼此又推让一回,田家到底也不要郭全海的马。最后,郭全海说:“这么的吧,青骒马开春下了崽,马驹子归你。”
(有删改)
【注】小说的写作背景是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电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的土地改革情况。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中心人物是郭全海,他不仅组织分马,还帮助别人追马。不仅组织积极分子为老王太太换马。还主动到老田家让马,充分体现了一位优秀农村领导者崇高的精神品质。
B.老孙头、老田头在老王太太先后走到他们牲口跟前挑选时,二人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各不相同,暗示两人对牲口的渴望程度不同。
C.老孙头是文章着重塑造的一个人物,作者通过写他精心相马,当众骑马,不忍打马,参与换马等情节,将他参与分马时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D.通过“换马”这一情节可以把文中人物从思想觉悟方面分为三类:先进人物,如郭全海;进步群众,如赵大嫂子;比较落后的群众,如老孙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分马这一事件作为线索,按“分马前一分马中一分马后”的情节发展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B.全文提到的人物共有十多个,重点写了郭全海,老孙头,老田头等人,对其他人物则着墨不多或一笔带过,这样处理有详有略,使文章显得主次分明。
C.文章以“分马”为题,但由具体情节可知,实际分配的不仅有马,还有毛驴、牛、骡子等其他牲口,这里作者运用的是一种以主要代替一般的写作手法。
D.本文注重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老田太太“心里不痛快”“笑着说”“又推让一回”,充分表现了这个后进老太太的心口不一。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孙头的性格特点。
【4】“分马”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有人提议改为“换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能够表现周瑜年轻英俊、奋发有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两句,作者感叹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如今连反映他当年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杳无踪迹了。
(3)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中,明写落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的句子是“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表达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排比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仍对从政有所期待。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比突出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奢靡浪费。
(3)庄子的《逍遥游》中,大鹏鸟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才能计划着往南飞去。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逸评价《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是借这种手法来表达对君王的思念。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
(3)在唐诗中雁的文化内涵丰富,它可以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可以代指书信,传达情意;还可以喻人生的凄凉悲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都是表达勇于超越的思想的至理名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
仲殊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①。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注】①绸缪,本指情意殷勤、缠绵,这里指蚕茧丰收的喜悦。
【1】下列对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二句,强调成都好就好在蚕市开放的时节,“趁遨游”即乘兴遨游,传达出词人遨游的陶醉。
B.“夜放”三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成都蚕市好的具体内容,“溢”字写尽车马繁多人流簇拥。
C.“人散后”,镜头一转,蚕市依然喧嚣,街市的热闹,变之为“茧馆”蚕工们对蚕茧丰收的喜悦。
D.“柳叶”“桑条”句,虚实结合,“柳叶”“桑条”既是实景,又是指蚕女、缫丝女工的容貌姿态。
【2】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这首词的对比手法。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C.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为。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仕途坎坷,受人拥戴。因上奏章营救戴铣等人而触怒刘瑾,王守仁遭贬谪;任龙场驿丞时,王守仁移风易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正德年间,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率兵驻扎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营,俘获斩杀敌军有七千多人。
D.王守仁天姿聪颖,有所建树,在被贬到龙场时,因没有书读,王守仁就推究已学的知识,悟出了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很多人跟随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2)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5】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为何会取得成功?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的人),众人必定会诽谤他”。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古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分别为正反两方观点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