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诱( )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B.吾与点也
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D.夫子哂之
2、以下关于古人行走的常用词,如果按行走的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步-趋-奔-走 B.行-趋-步-走-奔
C.行-步-趋-走-奔 D.行-步-走-趋-奔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 吴天明导演去世后,遗作《百鸟朝凤》的发行很不顺利,与吴天明神交已久却缘悭一面的方励导演带领着志愿者团队接手了该片的宣传和发行工作。
B. 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越剧与黄梅戏都各有千秋,一个声腔清悠婉丽,表演真切动人,具江南灵秀之气;一个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有浓郁生活气息。
C. 从诞生之日起,该私塾便提倡因材施教,任何有志于学的社会下层百姓和民间士子,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
D. 1043年,范仲淹这位文韬武略的诗词大家,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而被贬,回到南阳花洲书院。
E. 近日,中韩泰俄四国拳王对抗争霸赛在邵阳市区举行,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窗》一文,“开窗”就是把阳光、空气和窗外的景致吸纳进来,使人得到精神的享受;而“关窗”却意味着一个结束,重新再来。
B.《门》一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的是具体的“门”,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思考和感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C.《渐》一文,作者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提醒人们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做有“大人格”的人。
D.《菱角的喜剧》一文,作者通过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阐明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的道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C.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D.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选秀与大众文化
肖复兴
一场因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进行的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热火朝天地拉开帷幕。举办方和参与者都热情有加,街头随机采访行人,每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的向往和形象演绎准则。除《红楼梦》的魅力之外,也足见大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此次媒体再次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创造,并调动受众一起参与,才创造出了这样全民狂欢的神话。
可以说,这次红楼选秀是以前曾经红火过的超级模仿秀的延续或变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模仿者的角色之间没有关系,还只是单兵作业;而今天因《红楼梦》是一部大戏,所模仿的角色便自然而然使得彼此有了联系,不仅增加了戏剧性,无形中还调动起人们童年过家家般的游戏性。和刚刚红火过的“超女”相比,它不需要“超女”年龄和唱功两项基本要求,只要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基本把握就行了,无论长幼男女,入门门槛很低,其娱乐性和参与性便更加强烈、更加便当,可以说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不管最后《红楼梦》是拍还是不拍,拍得好坏,都已经不是这场活动的主旨;不管参与者的目的是为了对生活和现实的逃避或解脱,还是一种走火入魔的满足感,抑或是梦想的一条成功的捷径,也都不是这场活动所要和所能够承载的。关键在于这场选秀活动,让受众看到了比电视剧《红楼梦》更好看好玩、也更真实更平民化更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这便是大众文化的力量。它以崭新的形式,让媒体与民众一起互动,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嘉年华的游乐场,为单调的电视节目和枯燥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
这确实是一个媒体左右社会想象的时代,媒体不再仅仅告诉你资讯,而且为你造白日之梦。尽管这样的白日梦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明白带有一目了然的游戏方式,短暂一瞬梦中惊醒之后,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人们认同这种游戏方式,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样的游戏。这个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成为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后现代一种新的文本。这个文本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原像与镜像矛盾的凸显,另一方面在于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后者彰显着人们梦想的渴望。一部古典的《红楼梦》,便这样和今天的人们迅速而无障碍地连接在一起了,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人都可以被怀疑或被认为是梦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强烈而主观的对梦中人的认同感。一部《红楼梦》便不再是梦,而成为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不再活在艺术中或活在屏幕上面,不再活在学者的权威诠释里,而可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影子,或者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只有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国文化经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可能性,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
这场红楼选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意义,还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选秀过程中,如数家珍般对《红楼梦》书中某一个人物的认同。这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都不会出现的现象。你能够想象在美国或在英国,能够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让全民一起那样熟稔并集中认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吗?在这里,尽管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参与者的一些简单而浅薄的盲目,以及对于经典《红楼梦》认知的盲点,但是,应该从中看到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实,那便是大众越发理解《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以及中国人对传统经典认同的文化根性的把握和定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典束之高阁保持完整性是没有意义的,经典被利用才有意义。经典的学术研究,可以是少数人的事业,但经典为大众所拥抱,才能够焕发出青春。一部《红楼梦》,经过这么多人热情的投入,才会重新演绎并创作出《红楼梦》新本来,重拍《红楼梦》,是值得期待的。
(1)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红楼梦》选秀的活动“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2)文章第四段中说《红楼梦》的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理由是什么?
(3)通观全文,作者认为红楼选秀的全部意义有哪些。
(4)假如你也愿意参加这场选秀,你希望扮演哪一个角色?具体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字数100字左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作者对刘裕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的赞叹。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因为外界评价而兴奋或颓丧。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在“义”与“利”面前,君子和小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9、(1)我们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过去肯定现在。
(3)《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极大释放。
(4)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自然的寄托,身心得到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6)《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7)《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8)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10、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11、(1)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2)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5)《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6)《陈情表》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言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1】“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于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议乐,夔与国子博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延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因而得罪,议寝不行。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五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善圈,一夕而就。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苏夔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B.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C.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D.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又指管理京师地区的衙门,又指京兆尹(京师的地方官)。
B.钟律,是指西周以后人们对乐律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学术规范阶段的律制。
C.洗马,即马前驱驰,为太子的侍从官。太子洗马,太子属官,官居三品。
D.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此外,罢、黜、乞骸骨等也属于对官员的惩罚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夔多才善辩,知识广博。他自幼聪敏,富有口才;少年时就能够与众儒辩论,受人称赞;他博览群书,擅长骑射。
B.苏夔通晓礼乐,深受赏识。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
C.苏夔人生坎坷,屡遭挫折。仕途上,他两次因父亲缘故而被罢免宫职;生活上,他重视亲情,因母亲去世哀伤而死。
D.苏夔临危不惧,御敌建功。突厥围困雁门关时,他组织军民短时间完成弩楼、车箱和兽圈的制作,凭借军功晋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2)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的学生问杨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