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厦门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的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麦收地里无闲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A.比拟 借代 排比

    B.引用 比拟 排比

    C.借代 比喻 引用

    D.对偶 比拟 引用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之声义

    A.巡船所物色 B.之记 C.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D.而幸生也何

  • 3、(题文)某校学生会以宣传画形式向全校学生发出不带手机入校园的倡议,并在每张海报上都写有一句提示语,其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A. 严禁手机入校园,违者收缴并销毁。

    B. 亲,今天你带手机了吗?

    C. 莫让手机变手雷,引爆课堂众生烦。

    D. 老师讲的天花乱坠,你看手机津津有味,面对考试欲哭无泪。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与禽兽奚哉  择:选择

    B.得天下有  道:方法

    C.怀利以相  接:交接,交往

    D.言非礼义,谓之自也  暴:损害、糟蹋

  •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之三日,乃誓疗之

    A.倡优畜之

    B.太上不

    C.赭衣

    D.且勇者不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似乎说他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更能符合我心目中鲁迅的样子。我这一生,与其说是在中国的现实生活里过来的,不如说是从中国文化中走过来的。中国当代文化的风云变幻使我像在茫茫暗夜中走路,不知自己的脚将踩在什么上。记得小时和母亲住在农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梦中醒来,见母亲还坐在我的身边,心里就感到很踏实,很安全,若是发现身边没有一个醒着的人,心里马上就恐怖起来。在我的感觉里,鲁迅就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即使对现实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国现当代文人说的多是梦话。梦话也有文学价值,但对我这样一个胆小的人,说梦话的人甚至比不说梦话的人更加可怕。鲁迅之所以在我的心灵中占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守夜人有守夜人的价值。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总算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当然,在夜里,醒着的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其他一些人。别人都睡了,正是偷东西的好时机,小偷就多了起来。小偷是没有在白天当强盗的勇气的,他得等到夜里,趁别人昏睡的时候,悄悄跑到人家家里取钱或财物。乱世出英雄,暗夜出盗贼。对于现代社会,中国大多数的人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明白了一点世界大势。只要他们不管别人的死活,不管整个中国的前途,耍点小聪明,施点小诡计,就能捞摸到不少的好东西。

    鲁迅原本也是有条件趁机捞一把的,但他非但没有捞,反而把中国知识分子的那些小聪明、小把戏,戳破了不少,记录了不少。有了鲁迅的存在,他们想任意地涂抹历史就有些困难了。等到中国人都从睡梦中醒过来,人们至少还可以从这个守夜人的作品里,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选自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有删改)

    1作者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鲁迅这位“守夜人”的价值表现在哪些地方?

    3请以《呐喊》中的《风波》为例,谈谈你对划线语句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长江,想起三国时英雄曹操、周瑜,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般人生短暂、天地长久的感叹。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蜀道难》)

    (4)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5)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6)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劝学》)

    (7)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8)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墨线和磨刀石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升完善自我的道理。

    (2)“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这副对联与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人杰地灵”的特点,让人不由联想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人才、英雄。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包含生活中有挫折,但是希望永远在前方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李白性格(或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将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作者坚持理想、勇于战胜挫折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屈原《离骚》中表现楚怀王糊涂荒唐、不体察人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与对方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 11、短歌行

    (1)《短歌行》中诗人感叹年华已逝,借酒解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在《短歌行》中,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诗人运用设问形式回答了什么可以解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5)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6)《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

    (7)《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圣代”“雨露”表面上是对君王的赞美,实际上是讽刺朝廷昏聩,为李、王远谪鸣不平。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是语重心长的劝慰。

    【2】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更法

    孝公平,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我也。”

    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礼无邪。君其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平画                   画:谋划

    B.恐天下之议我也               议:非议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循:遵循

    D.何古之法                   法:法度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见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更礼教民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君图之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愚者笑,智者哀焉   蚓无爪牙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B.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C.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D.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商鞅主张变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②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③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④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⑤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就变法问题展开的辩论。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

    B.文末秦孝公的话掷地有声,不仅表明了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决意变法的态度,也是对变法反对者的讽刺。

    C.商鞅引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了当时应该实行变法才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D.文中商鞅的语言错落有致,多用对偶、对比手法;论证多用举例、引用等方式,严谨而缜密,很有说服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2)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3)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请工整书写,力求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