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种情理难容的事你也做得出来? ( )
(2)他的容颜依旧镇定,犹如生时模样。 ( )
(3)这个礼堂能容两千人。 ( )
(4)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市容市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 )
(5)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知道已没有了商量的余地。( )
(6)妈妈笑容满面地接过奖状。 ( )
2、将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最合理的是( )
①一些不知名的小花,长在绿草中,像蓝天上缀着的星星。
②小花园在教室的左边,长八米,宽四米。
③花园里四周的道路上都长满了青草,好象铺了一层绿毯。
④它紧靠短墙,由一排横、两排竖的篱笆和这面短墙围起来。
⑤花是老师精心栽培的,有的长在地上,有的长在盆里,构成了一个个图案。
⑥到了夏天,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绿叶,托着红的、黄的、蓝的、白的各色各样的花儿,美丽极了!
A.①③⑥②④⑤ B.②④⑤⑥①③
C.②④③①⑤⑥ D.②④③⑤①⑥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的天堂》采用静态描写写树.采用动态描写写鸟,一静一动,对比强烈。
B.《太阳》在介绍太阳特点时,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C.《父爱之舟》是一篇散文.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D.《搭石》通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主要赞美了家乡的美丽风景。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而抒写思乡之情,也便成为文人墨客一个永恒的话题。《泊船瓜洲》中最能体现诗人王安石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皎皎明月,想到远在家乡的亲人,王维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而大诗人苏轼则在中秋之夜送出了自己对亲人最美好的节日祝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宋诗人秦观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乡思、乡愁写得细腻可感。
5、看拼音,将拼读出的词语工整写在答题卡上相应题号后的田字格内
cí xiáng dù jì duàn liàn zhòu yè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请将《枫桥夜泊》用楷体工工整整地默写下来,注意行款整齐、书写规范美观。不写作者。
_____________
7、补充完整词语并选词填空。
(____)(____)大悟 (____)此不(____) (____)机(____)算 抓(____)挠(_____)
(____)然起(____) 舍(____)为(____) 足(____)多(____) (____)声在(____)
(1)他之所以深受人们喜欢,是因为他有____________的美好品德。
(2)参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那些英雄的事迹让我们不由得 ____________。
(3)他发现试卷上的题自己都不会做,急得__________。
(4)听了他的解说,我____________。
8、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
风( )浪( ) 养尊( ) ( )欲试
( )拳( )掌 一( )不( ) 出( )划( )
(1)类似画“ ”的含有数字的词语,我还能再写一个:____________。
(2)类似画“﹏﹏﹏”的“AABC”式的词语,我还能再写一个:____________。
9、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芳芳:周六妈妈带我去游乐国,结果由于游人太多,排队等候时间大长,我只玩了其中的三个游戏项目,真是太扫兴了!
明明:你入园后要去领取快速通行证呀!有了快速通行证就不用长时间排队,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前往专用入口等待就可以了。这样你就能合理安排七大项目的游玩时间啦!
材料二
快速通行证免费提供,数量有限,派完即止。(注意:每人ー次仅限领取一张快速通行证,在所持有的快速通行证底部注明了您可以再次领取的时间)领取步骤:
第一步:找到游客服务中心,在自助一体机上描门票。第二步:在自助一体机上选取景点。第三步:领取快速通行证,前往专用入口耐心等候。
材料三
游戏项目 | 注意事项 |
飞越地平线 | 人气最旺的项目,不刺激,老少皆宜 |
创极速光轮 | 客身高必须为122厘米或以上,心脏病、高血压、严重晕车者不宜乘坐 |
七个小矮人矿山车 | 游客身高必须为97厘米或以上 |
雷鸣山漂流 | 游客身高必须为107厘米或以上 |
其他项目 | 没有身高、年龄等特殊要求 |
【1】从材料一中我们知道使用快速通行证是为了( )
A.展示游戏项目
B.减少等候时间
C.检验游客身份
D.快速通过安检
【2】从材料二中,我们知道以下关于快速通行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取通行证需要交押金
B.为了通行方便可以领多张
C.通行证全天无限量派送
D.每人每次限领一张通行证
【3】以下领取通行证的操作步骤中,正确的是( )
A.扫描门票→选取景点→领取通行证
B.扫描门票→领取通行证→选取景点
C.领取通行证→扫描门票→选取景点
D.领取通行证→选取景点→扫描门票
【4】暑假里,妈妈带身高为100厘米的小明和患有高血压的爷爷去该游乐园玩。小明可以去玩哪些项目?(至少写出两个)爷爷可以去玩哪些项目?(至少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
10、课内语段阅读。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兰克林发现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人们对他的推论有着怎样的看法?在文中用“ ”画出来。
【4】把画“____”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加快阅读速度,记下阅读时间,完成练习。
天鹅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使这地方美化;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那么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中的善航者,还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可不是吗?它的脖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驰,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就是宽阔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天鹅在一切方面都高于家鹅一等,家鹅只以野草和籽粒为生,天鹅却会找到一种比较精美的、不平凡的食料:他不断地用妙计捕捉鱼类;它作出无数的不同姿态以求捕捉成功,并尽量利用它的灵巧与气力。它会避开抵抗它的敌人:一只老天鹅在水里,连一条最强大的狗它也不怕;它用翅膀一击,连人腿都能打断,其迅疾、猛烈可想而知。
【1】“点缀”在词典中的意思有:①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②装点门面应景儿,凑数儿。在画“ ”的句子中,“点缀”应取第___种解释。“这地方”指的是_____________
【2】结合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可知,天鹅高于家鹅一等,依次表现在( )
①有妙计 ②有巧力 ③有猛劲 ④有胆识 ⑤有选择
A.⑤①②③④
B.②⑤①④③
C.⑤①②④③
D.⑤②①③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天鹅和家鹅进行_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依次写的天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序号),表达了作者对天鹅_____________的情感。
①生活习性 ②生存能力 ③外形特征
12、阅读理解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ー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 对于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联系上下文,写出些列词语的大意。
阅历:_________
相辅相成: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读本文时,你用到了哪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呢,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阅历”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就会丰富
B.经验和教训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才能形成阅历
【4】作者围绕“阅历与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 )、( )、( )、( )几个方面来阐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5】读第④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小题。
新棉袄
①有一年,妈妈和姥爷决定给我做一件新棉袄。
②这个计划让我激动了好几天,从妈妈跟姥爷刚开始商量,到姥爷点头同意。
③盼星星盼月亮,直盼到有一天,妈妈带回来一块淡蓝底子小白花的布,很素雅。姥爷表示满意,我欣喜若狂。我天天把花布放在枕头边睡觉,唯恐它一转眼不见了。后来,妈妈买回了新棉花,再后来,妈妈把布和棉花都送到邻居张奶奶家,请她帮着做。我几乎每天放学后都去张奶奶家,视察她做新棉袄的进度。今天多了个袖子,明天多了个领子我心急如焚,又不知如何表现,就不停地帮张奶奶提水、扫地。
④终于,新棉袄做好了,我又舍不得穿,生怕破坏了它的“新”,只盼着大年初一早些到来。年三十的晚上,很多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服在外面玩了,可我舍不得穿。那是我的第一件新棉袄啊,一定要坚持住,等到大年初一早晨再穿。
⑤那天晚上,我把新棉袄从柜子里取出来,神情庄重地放到枕边,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⑥可是,一觉醒来,枕边的新棉袄没了。
⑦“姥爷”我尖利的嗓门像火车开过一样刺耳。
⑧话音刚落,就见姥爷掐着新棉袄的领口和袖口走了进来,生怕刚烤过的热气跑了。我几乎像弹簧一样从床上弹起来当胳膊伸进热乎乎的袖子里时,新鲜棉花散发出的温暖和馨香就像云彩一样把我包裹住,我的心也像飞了起来。天蓝的底和白色的花,多么像天空和云彩啊。再看窗外,洁白一片,昨晚下了一夜的雪,是为了衬托我的棉袄吗?为了让我更加有在 空中飞翔、云上行走的感觉?不待姥爷催促,我已洗漱完毕,往嘴里塞了几口吃的,就冲到了雪地里。
⑨通常穿棉袄,外面是需要套一件罩衫的,因为棉袄不能洗。可我又怎么愿意在新棉袄外面套一件旧罩衫呢?几番争执之下,我的眼泪征服了妈妈和姥爷,我穿着新棉袄飞奔而去。
⑩可能是太高兴了,太想让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新衣服了,直到中午我都还不想回家。中午的阳光暖融融的。我眯着眼睛,伸出手对着太阳,太阳的红色光线透过指缝钻过来,仿佛手是透明的一样我惬意地享受着冬日的阳光。
⑪所有的小朋友都回家吃午饭了,我万般不舍地迈开我的双腿,准备结束这个盛装的时刻。不知是因为眼睛被太阳光照花了,还是脚被冻麻了,我的身体突然失去平衡,一下子扑倒在融化了的雪地上。倒地的瞬间,我本能地用双手撑着地,来保护我的新棉袄。说时迟那时快,我一骨碌爬起来,低头一看,棉袄前襟的下摆处,沾上了一大块湿泥。
⑫“哇,我的新棉袄—”我开始大哭起来,哭声比汽笛还要响亮。
⑬我一路哭着回到了家,也不跟姥爷说明缘由,脱了棉袄,趴在床上接着哭,好像世界末日一样。不知哭了多久,哭得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了,这才发现四周很安静。姥爷呢?难道他去谁家拜年了?难道他把伤心的我丢在家里了?
⑭我抹了把脸,打开卧室的门。阳光中,烟囱炉子旁,姥爷戴着老花眼镜,托着我的棉袄,在炉火上烤,边烤边用小刷子一点一点地把泥刷掉。
⑮人的记忆常常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的。在姥爷离开我三十年后的今天,炉火边的情景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1】本文围绕“新棉袄”展开叙述,请根据短文内容补充相关情节。
盼望新棉袄→( )新棉袄→( )新棉袄→姥爷( )新棉袄
【2】请根据短文内容填写表格。
文中语句 | 人物内心 |
我几乎每天放学后都去张奶奶家,视察她 做新棉袄的进度。今天多了个袖子,明天多了个领子。 | 心急如焚 充满期待 |
我几乎像弹簧一样从床上弹起来,当胳膊伸进热乎乎的袖子里时,新鲜棉花散发出的温暖和馨香就像云彩一样把我包裹住,我的心也像飞了起来。 | (1)_____________ |
我眯着眼睛,伸出手对着太阳,太阳的红色光线透过指缝钻过来,仿佛手是透明的一样。我惬意地享受着冬日的阳光。 | (2)_____________ |
我一路哭着回到了家,也不跟姥爷说明缘由,脱了棉袄,趴在床上接着哭,好像世界末日一样。 | (3)_____________ |
【3】文中有些句子写得很有意思。读下面两句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句1】“姥爷-”我尖利的嗓门像火车开过一样刺耳。
【句2】“哇,我的新棉袄-”我开始大哭起来,哭声比汽笛还要响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的记忆常常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的。”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1)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是①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从这幅画面,可以体会到②____________。
(2)在你的记忆深处,有过印象深刻的画面吗?请写一写,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 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 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用横线画出正确的词语。
【2】我认为两个武士押着囚犯从堂下走过的目的是:
【3】“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晏子是这样取笑楚王的:
【4】我认为晏子是一个 的人。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我”家境贫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二段写“娘也笑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娘似乎预料到“我”会将馒头吃掉,就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钱学森
①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般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②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④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⑤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⑥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路上了归国的航程。
⑦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根据意思,在短文1自然段中选出合适的四字词填空。
(1)形容广大宽阔,无边无际。( )
(2)形容思念亲切。( )
(3)形容船只冲过波浪前进,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
(4)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
【2】总览全文,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1)请在第①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表现钱学森归国心切的句子,用“______”画下来。
(2)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
多做点事。”“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指的是 。
(3)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①“终于”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应当”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合短文第②③④自然段,从上面的句子中体会钱学森的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⑤自然段,结合短文回答。
(1)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这句话是对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将领的语言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侧面反映出钱学森回国意义的重大。
B.间接表达了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C.这位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非常尊重钱学森。
【5】读了这篇文章,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内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字真美。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大学1896年建校,“上海交通大学”如今的校徽图案选( )。
A.
B.
C.
D.
17、课外阅读。
东庄的山
古人云:仁者乐山。我( )称不上仁者,( )对家乡宁阳县东庄乡的山,却真的是_____________。
东庄多山,且不说栲栳埠山,也不说皮匠山,单就凤仙山而言,就足以让攀登过的游人__________。东庄素有“南部山水北部园”之说。进入东庄,就会看见座座青山峰峦叠翠、绵延不绝,或奇峰突兀,或险峻挺拔,或沟谷幽深,犹如一幅幅秀美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东庄的座座青山首尾相顾,前后呼应,仿佛张开宽阔的臂膀,联结成巨大的翠帐,将一个个山村或携于山腰,或揽于谷底,细心呵护着。冬天为它们抵御寒风,夏天为它们遮蔽骄阳,山里人便在大山温暖舒适的怀抱里安详而甜美地生活着。你看,在那青山映衬之下,绿树掩映之中,隐隐露出房檐的一角,那便是山里人的住宅。青砖红瓦,绿树红墙。房子依山傍林而建,面南背北,( )采光和通风条件非常好,( )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坐在明净的窗前,看阳光透过密叶间的缝隙,将片片碎银洒满小小的院落。院子里的老母鸡领着一群毛茸茸的鸡娃娃“叽叽”地到处觅食,不远处的一只红冠子、花外衣的大公鸡,昂首挺胸地在院子里踱着将军步,偶尔也跳上墙头,拍拍翅膀,伸长脖子,亮开嗓子,“喔喔喔”地叫上几声,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的雄姿。
东庄的山上盛产柏树、松树、杨树、赤槐等木材,这里特有的弱酸性土壤,尤其适合种植药材、花生、桃树、杏树、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和果树。夏秋之季,慷慨的大山还会向人们献出它特有的天然绿色生态产品——酸枣、树莓和刺梨,摘上一个放在嘴里,酸溜溜、甜津津,满口清香,回味无穷。山林里的山雀、山鸡、斑鸠多得数不清,它们在树杈上或草丛中筑巢产卵,繁衍生息,时不时还会来个百鸟大合唱。
东庄人爱山,大山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清晨起床后,或在傍晚时分,山乡的人们爱在山林中漫步。欣赏着满眼的青草绿树、鲜花奇石,呼吸着天然氧吧释放的新鲜空气,各类鸟鸣不绝于耳,任阵阵山风迎面扑来,将一身的疲惫和烦恼拂掉。登上山顶,看日月之行,睹星汉灿烂,笑傲万里苍穹,尽览四野沧桑,望空中云卷云舒,看山前花开花落,山里人又平添了一份豪迈和豁达,以更大的信心和魄力去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把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
情有独钟 流连忘返
【3】文章第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
A.过渡,承上启下
B.紧扣文题,点明文章中心
C.总领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4】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描写了山中的景色,作者从静态的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从动态的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图。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明了东庄有很多景色优美的山。
B.第二自然段只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第四自然段写了东庄山上盛产的木材、经济作物、果树和飞禽。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东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从文中画“﹏﹏﹏”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暖冬
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蹿上去,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
那是一个午后,我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我急了,大叫一声,人掉进了河里,好在河水不深,我颤抖着牙关爬出来,跑回了家。
我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母亲把我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我,愁眉不展。那些年月,家里没有多余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的,明天怎么上学?
我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我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
夜里我醒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早晨我被母亲推醒。我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给我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我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我。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
(2)言行举止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
【2】文中与题目相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中,母亲“愤怒”的原因是:__________,“愁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连用三个“小心翼翼”,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说“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______________
【6】从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母爱。把你的感受写进下面的句子中。
母爱,是灯下忙碌的身影;母爱,是________;
母爱,是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
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都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 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 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 (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把这几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写在下面。如果你觉得十分困难, 可以仔细阅读文章,或许你会从某个语句中受到启发,答好这道题。
2.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3.选文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如果你感到回答困难,就从作者看问题的态度方面想一想,你会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
4.用—句话概括第①自然段中所举事例的内容。作者列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
5.第③自然段中列举了一个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结果如何?你怎样评价这个实验的价值?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板一下子钻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写把字句
①我被这感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②我被老师说服了
22、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骄傲(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骄傲(自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美国有个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男孩只好求助于父亲。父亲借给他12.5美元,但要求他一年后归还。从此,男孩辛勤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还清了父亲的这笔钱。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要求:仔细阅读上文,结合自己成长的事例,哪件事也让你体会到“责任”的含义?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