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揭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次作文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喜不自胜

    B.同学们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请勿自误

    C.雄伟的黄鹤楼真是天造地设的美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D.根据《草船借箭》的描写,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真是让人佩服。

  • 2、下面事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不恰当的是(  

    新建的博物馆非常大。

    A.新建的博物馆地上有三层,地下有两层,每一层大概有两千平方米。

    B.新建的博物馆比三个我们的学校加起来还要大,走进去感觉像进了迷宫。

    C.新建的博物馆空间真大,一个人要在馆中游览,至少需要五个小时才能游览完。

    D.新建的博物馆像一座宫殿,看起来真大啊!

  • 3、对于搜集资料的途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查找图书可以获得更为全面、权威的资料。

    B.在图书室查找图书时可以按类别找书。

    C.网络搜索的限制条件较少,方便快捷。

    D.请教别人时要尽量选择年龄大的长辈。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1)童孙未解耕织。( )

    (2)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也。”( )

  • 5、根据语言环境,写出划线词的反义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绿   ________

     

  • 6、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海力布对小白蛇说____可怜的小东西____快回家去吧____

    2.哎呀____我的衣裳哪儿去了____谁瞧见我的衣裳啦____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

    1.当巴迪的作品连连发表,而且好评如潮时,他会对自己说:________

    2.当巴迪的文章屡遭读者的批评,被退稿时,他会对自己说:_________

  • 8、根据提示的内容填空。

    1.看到有的同学学习不努力,不肯下功夫,我会用一句恰当的名言警句来劝他: ;看到有些同学取得一点成绩就高兴的忘乎所以,我要送他的名言警句是:  

    2.我最喜欢的一句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句是:

    3.秋日,秋风瑟瑟,张籍写了一封家书,但当捎信的人就要上路的时候,他却“   ”,于是“ ”。

    4.我最喜欢的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是:

    5.《落花生》一文采用了 的手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6.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分段并概括落花生这篇文章的段意大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文章为什么叫落花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并分析文中加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外婆送笋

    裘燕凤

    外婆的竹园里一到早春时节,竹笋总是满园钻出,多得吃不完。每到这个时节,外婆就会提着装了竹笋的篮子在村子里走来走去,送笋给乡亲们吃,因为村里没有谁家的竹园像外婆的园子那样会长那么多笋。但有一户叫国中的人家,外婆是从来都不送笋去的,其实国中家离外婆家也不远,走起来用不了几分钟。

    我渐渐长大,也渐渐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国中家里的人很少与外人打交道,平常也很少和乡里人讲话,似乎他们与整个小村的人都格格不入。乡里的其他人对他们也很冷淡,只在背后嘀咕时才会偶尔提到他们。

    又一年春天的吃竹笋的时节,外婆与往常一样提着篮子送竹笋,路过国中家门口时,外婆把篮底剩余的四根竹笋放在了他们家门口。我觉得很奇怪,就跑去问外婆,外婆笑着说:“上回国中路过时,给我吃过饼干。”

    第二天,外婆的窗沿上多了两棵霉菜,那是国中的弟弟为了表示谢意送来的。

    几块饼干、几根竹笋、几棵霉菜,悄悄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这篇短文所叙述的事情并不复杂,但也写得波澜起伏。第1自然段是怎样设置悬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说明了外婆起先疏远国中家的原因,接着第3自然段是怎样“转”出新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并列短语“几块饼干”“几根竹笋”“几棵霉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小公筷,大文明

    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的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在长期以来的传统习俗中,合餐制几乎是家家户户的餐桌礼仪。你给我夹口菜,我给你舀勺汤,热热闹闹、其乐融融之余更显情深谊厚、好客尚礼。更有甚者,用自己的筷子直接把盘子里最“硬核”的食物夹到客人的碗里,虽知不太卫生,偏坚持延续传统,不愿“伤了感情”“薄了面子”。

    从之前公布的疫情案例可知,“围桌共食”“觥(gōng)筹(chóu)交错”恰恰为病毒传播制造了机会,不少病例均源于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疫情之下,改变餐桌陋习势在必行。科学文明的餐桌礼仪不仅可以防范新冠肺炎病毒,还可以防止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饮食,均衡营养。

    公筷文明贵在践行。随着各地餐馆堂食逐渐放开,餐饮行业已经行动起来,他们甘当“公筷行动”的“旗手”,主动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并对公筷与个人的食筷实行“差异化”。公筷和个人筷在颜色、长短、形状或材质有明显区别时,人们就会更加注意,不至于在无意中混淆起来。有条件的餐厅还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温馨提醒食客文明用餐。

    同时,家庭和个人也需要反思藏于细节之中的生活习惯。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是少了点“人情味”,但却更卫生、更健康、更文明,不仅保护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爱护。因此,要自觉践行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小公筷照见大文明。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用公筷公勺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了社会责任。这不仅需要餐饮企业积极响应,我们每个人也都该把公筷公勺用起来,并使其成为普遍的文化认同。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势在必行: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使用公筷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公筷与个人的筷子混淆的问题,请在上面的图文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不用公筷,互相夹菜才显得关系亲密,感情好,所以使用公筷没有必要。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读课文,回答问题。(14分)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1)文段选自《   》。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肃静 寂静 安静;宣告 宣布 宣读;热情 热烈 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 )顺序,写了( )和(   )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5)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外阅读。

    母亲的目光

    家乡坐落在一个山沟沟里,四面是山,读书是要爬上一道弯弯的山坳,再走一段路才到学校。路的两旁杂草丛生,虫蛇经常出没。母亲总是早早起来,弄好早餐,把我们送到坳口,母亲瘦小的身影越来越淡,我感觉仍有一股灼热之光扫过来,那样充满期盼,那样的深情,心里感觉非常踏实。期末考试,我终于拿了全班第一,捧回了奖状,母亲那期盼的目光大放光彩,口里连连称赞,又用那期盼的目光对着我,我想这是母亲最激动的时刻,那时我似乎明白了母亲在期盼什么。

    母亲期盼的目光是一条线,牵着我走出了大山。

    走出了大山,在小城讨一口饭吃。母亲为此感到骄做,但回家的次数少了。母亲的心更牵着我:城里的米是不是很硬,吃得是否舒服?天冷了,家里烧着木炭,城里烤什么呢?氵怕是被冻坏了。于是,一到收获季节,便背着一大袋新米,赶着数里的山路,又经过两个多小时车子的颠簸,才浑身疲惫地赶到城里。门铃一响,我打开门,是母亲那忧虑的目光上下把我打量,左瞧右看,那熟悉的目光将我抚摩了一遍,没发现什么,才进屋坐下。家里的那只老母鸡下蛋啦,屋前的橘子红啦,她都忘不了托人带给我。母亲是越来越老了,瘦小的背更加弯了,一到冷天,她便咳得厉害,可在我面前,她又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目光仍是那样坚定而期盼。

    母亲的目光还是一条线,在我的心中紧紧地揪着。冷暖凉热,无一不在牵扯着我的心,我想我是母亲悠长的目光中的一个结,一个很重要的结,每被风吹一次,线就狠狠地被扯一下,无法安宁。

    母亲的目光是一根悠长的线,我是那线上的一个移动的结,但怎么移也移不出线的尽头。

    1联系下解释词语

    打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出现多次的一句话是哪句?这样反复出现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   ”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在期盼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透过母亲的目光,我感受到了(   )

    A.母亲是个啰嗦的人,牵绊孩子的手脚。

    B.母亲很爱儿子,虽然儿子长大成人了,但她的爱一直随着那慈祥的目光追随儿子到城里。

    C.母亲溺爱儿子,实际上是害了儿子。

  • 14、阅读。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悠长的生命启示。

      在文中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

      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悠长的生命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

     

  • 15、课外阅读。

    仰望布达拉宫

    进入拉萨,车窗外的林梢上空闪出一座宫殿的剪影:两侧是白宫墙,中间是红宫墙,顶部的喇嘛灵塔、宝瓶、经幡等鎏金饰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布达拉宫!”心中一声惊呼。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

    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顶上。宫前是拉萨最宽阔、最漂亮的北京中路。站在铺着长方形花岗岩的路上仰望布达拉,只见一片青绿的草坪后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上的雄伟宫殿。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称作白宫,正中顶部是褐红色,称作红宫。( )白宫( )红宫,一排排窗口四周都涂了黑色,窗头那白色布帘在高原的劲风中波浪般猎猎飘动。

    巍峨、雄伟、神圣、庄严,布达拉犹如伫立在世界屋脊上的一位长者,一位哲人。

    从红山西侧眺望,透过北京中路旁那三座白色佛塔金黄色的塔尖,看到的是布达拉宫的西侧,它屹立在巍巍山崖上,显得更为高峻、雄奇。

    绕到红山北麓的宗角禄康,在一个宽阔的人工湖北岸眺望布达拉,看到的是布达拉背后的宫墙,雄踞于陡峭的崖壁顶部。

    倘若站在八廓街头中心大昭寺的金顶上,放眼望去,又可看见布达拉雄伟的宫殿远远地耸立在寺前广场的西北方,耸立在连绵的群山下。

    在拉萨,几乎随处都可以望见布达拉。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文中跟“看”有关的词有“仰望”“眺望”,我能再写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透过________看到布达拉宫的剪影,接着是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望布达拉宫,后来又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不同的角度眺望布达拉宫。

    【4】读了这篇短文后,布达拉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摘录文中相关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理解“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理解与运用。

    关于中小学生汉字书写问题的研究报告

    从当下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情况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以便及时纠正错误,进行正确的书写指导。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作业书写统计,筛选、梳理资料等完成了此报告。

    一、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问题的表现

    ①在书写过程中,汉字结构出了问题。比如“落”字,本来是上下结构,好多同学就把它写成了左右结构,也就是草字头没有包住三点水。

    ②生造的“汉字”。比如在正确的汉字上添笔画或是减笔画;该出头的笔画不出头,不该出头的笔画出了头;该封口的笔画没有封口,不该封口的笔画又封了口;等等。

    ③乱用同音字。比如“以经”“克苦”“已前”“哀声叹气”“按步就班”“陈词烂调”“在接再励”“一张一驰”“百尺杆头”……这种同音字出错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很普遍。

    ④形近字辨析不清导致的书写错误。比如“气慨”“萎糜不振”“黄梁美梦”“修茸”“沤心沥血”“草管人命”……

    ⑤书写潦草、不规范。学生书写潦草、不规范,这可能是从学生开始学习书写起,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造成的。

    二、中小学生汉字书写问题的原因分析

    ①客观方面的原因。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汉字达3000个,平常用的就更多。还有一个既是有些汉字笔画多、结构复杂,字形相似的很多,多音多义的现象不少。这就从客观上给学生的改字书写增加了难度。

    ②计算机网络的推广和使用,给汉字的规范书写带来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很多时候就只需要通过计算机输入来完成原本需要用纸笔书写完成的任务,这就在无形之中减少了学生用笔书写汉字的机会,造成汉字书写出问题。此外,计算机网络用语的极不规范也影响了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③学生主观上不重视汉字的书写。有些学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汉字的书写规范与否不重要,只要笔画不多不少,能拼凑起来就行。中学阶段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更多,理科生更突出一些。长此以往,学生写字就会马马虎虎,书写极不规范,让老师猜字的现象就会成为“家常便饭”。

    三、中小学生汉字书写问题的解决方法

    怎样引导中小学生把汉字写好?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是摆在我们中小弥线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本篇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A.解决汉字书写存在的问题

    B.怎样引导学生把汉字写好

    C.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的问题

    D.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2】本篇研究报告的研究方法包括(          

    ①问卷调查     ②学生座谈     ③作业书写统计     ④筛选、梳理资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请你根据提示,再补充一些易写错的汉字。

    例:“日”写成“曰”“下坠”写成“下堕”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报告一般有四部分内容,分别是问题的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完报告,你觉得可以从哪两个方面提出解决办法?请代作者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课内语段阅读。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        ),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    ),先是(    )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    )。接着,头(      ),前面一双(      )大眼睛,像(        )一样(     )。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    )着,(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    )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      )。

    1根据原文填空。

    2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   )的情景。

    A. 蝉脱壳前 B. 蝉脱壳时 C. 蝉脱壳后

    3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分先后出来的顺序是:

    (    )→(    )→(    )→(    )

  •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贾平凹

    ①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的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的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②“奶奶,太阳是住在什么地方呀?”“是住在金山上的吧。”“去太阳上有路吗?”“当然有的。”“啊,那怎么个走呀?”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咱们一块来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什么就会知道了。”

    ③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休了就在家耕作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施肥,妹妹种了一溜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籽。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埋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10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5天测一次苗儿的高度,插根标记棍儿,有趣极了。那苗儿长(1)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2)出一大截来;一个月后,插到6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

    ④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傻孩子!”奶奶说,“苗儿5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草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吗?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

    ⑤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妹妹说:“这路太陡了。”弟弟说:“这路太长了。”我说:“这路没有谁能走到头的。”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⑥我们都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⑦“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⑧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

    【1】读读文中划线句,注意“长”字的两个不同读音,再写出其不同含义。

    长(1):________________。长(2):_________________

    【2】“天天往园地里跑”和“高兴地大呼小叫”分别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刻画奶奶形象时,最主要采用什么描写?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从这些描写中看出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两句话,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省略的内容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结合文章内容,试着概括、填写,意思不重复。

    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_______;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_______

    【6】我们在学习第五单元《松鼠》一课时,已经学过分条列出信息的方法。分条列出信息的好处是条理清晰,但列出的信息要概括且准确。试着用分条列信息的方法梳理本文。

    (1)小时候我们最猜不透太阳,所以想到太阳上去。

    (2)奶奶带着我们种园,苗儿直噌噌长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奶奶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太阳路需拼尽全部力气去走。

    【7】给文章选择最合适的题目(       

    A.我的奶奶

    B.记一件难忘的事情

    C.太阳路

    D.贾平凹和奶奶的故事

  • 19、阅读

    森林——人类的保健卫士

    当你望着那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森林,心中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为什么人们都喜爱森林呢?如果说啄木鸟是树木的保卫者,青蛙是农作物的卫兵,那么我要说,森林就是人类的保健卫士。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那里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会感到城市里的噪音大,森林又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放岀五十公斤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森林里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士的本领还真大呢。

    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惬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______

    (2)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森林里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______

    【3】用“____”画出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本段是从________、____和___三个方面对本段的中心句加以说明的。

    【4】第2自然段中,“测算”和“测验”两个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我们讨论了并且听取老红军的报告。(修改病句)

    __________

    (2)姐姐对我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

    (3)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

  • 21、按要求修改句子

    (1)八次单元考试卷子被我们复习过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书中的课文被我们学完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被我们背完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跳绳和踢毽子被我学会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的生字被我弟弟抄写了一次。(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芳被一阵铃声惊醒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很重。(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乐园。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今我们都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家的温馨、班级的温暖……让我们如沐春风。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