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乐读书吧专项。
(1)《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英雄雨来》描写的是_________时期,雨来给八路军送___________________,站岗放哨……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最终如愿参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课本再现,体会句子含义,学习表达方法。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暗指____________,“碰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诗人以两种感觉作___________,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_____________,又体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_________,足见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桥》这一课中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课文在最后才点明他们的关系,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4)“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中的“可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破碎”是指_______________。我还能设计一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脂( ) 待( ) 资( ) 矿( )
指( ) 持( ) 姿( ) 扩( )
4、词语积累。
(1)比喻效仿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来的本领。(邯郸学步)
(2)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__________)
(3)比喻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担忧。(__________)
(4)比喻没有才干,却混在行家里充数。(__________)
5、讲述节日故事
许多传统节日还与经典的故事或传说有关。例如端午节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一个与中秋节、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1)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夕节(乞巧节):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 古 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 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__时偶然写得的。
【3】本诗中通过诗人的“变 ”——“___________”和“不变”——“____________”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8、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①,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②漫道③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注释:①烈:凛冽。②雄关:指娄山关。③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1】(提取信息)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
【2】(理解字词)联系上下文,“马蹄声碎”的“碎”的意思是( )
A.不完整。 B.说话唠叨。 C.杂乱。 D.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零块。
【3】(提取信息)为了渲染红军急速而又坚毅地向娄山关前进的英勇姿态,作者写到的景物有 、 、 、 、 、 和 。
【4】(品词析句)用自己的话说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A.悲伤 B.壮烈 C.消沉 D.欢快
9、课内阅读《穷人》,回答相关问题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
自作自受:__________________
【2】人物的心里活动与说话一样,都要用冒号和引号。从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______,继而______,甚至______,最后______的复杂心理。
【3】请你用一两句话安慰此时的桑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这段话,想想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发问的精神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个人研究出来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千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什么?( )
A.从书上就可以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
B.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书本知识和道理。
C.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识和道理。
D.知识和道理只只需要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
【2】第②—④段是对第①段提出的________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④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B.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
C.作者的主张是只有有多发问,才能准确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
【4】学习了《真理诞生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你对于学习中“问”的理解一定加深了不少。请你写出一句《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被尊重的快乐
①儿子这些天特别开心,他告诉我们,他有新朋友了。他的新朋友,是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
②儿子性格内向,很少和陌生人说话,他怎么会和小区的保安混熟的?
③儿子说,有一天,他一个人从外面回家,门口站岗的保安突然说了声:“你好”。儿子吓了一跳,回头看看,也没别人呀。原来保安是问候他。这让儿子非常意外,因为激动,儿子的小脸憋得通红,他也仓促地向他问候,“你也好!”保安笑了。
④儿子说,从来没有大人那么礼貌地问候过他。他很开心,也很害羞。他记住了那个保安的笑容,他脸晒得很黑,牙齿好白。
⑤此后,每次经过小区大门口时,儿子都会留意是不是那名保安值班,如果是他,,他一定会向儿子问好,而儿子也早就在心里准备好了问候,离大门远远的,儿子的脸上,就隐约露出期待的笑容。
⑥就这么简单,儿子和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成了朋友。而他们的友谊,仅仅是儿子从大门口进出时,两人互致的问候。
⑦只有他和我打招呼,我喜欢他。儿子骄傲地说。
⑧我摸摸儿子的头。
⑨其实,每次从小区大门口进出时,值班的保安都会向我致以职业性问候。我会礼节性地笑笑,或者点点头。但也有很多时候,心中正在想着事情,或者赶时间,就匆匆走过去了。这时,保安的问候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
⑩从来没有留意过,这种职业性的问候。
⑪去饭店吃饭,迎宾小姐会列队欢迎,“先生,中午好!”“先生,晚上好!“声音甜润。进去的食客,一个个昂着头,腆着肚皮,目不斜视,对迎宾小姐的问候,也是充耳不闻,仿佛你推开门,门轴就会发出声音一样。迎宾小姐们似乎也早习惯了这一切,即使你视而不见,她们的脸上还是会堆着职业化的笑容,嘴里发出职业化的问候。问候的和被问候的,都了无趣味。
⑫很多公共场合,你能听到这样职业化的标准问候,而被问候的人,常常无动于衷,好像什么也没听见。
⑬依稀觉得,小区门口的保安,好像现在也不问候了。当有人从大门口进出时,他们只是笔直地站立,目不斜视,冷若冰霜。这不能怪他们,谁能忍受自己的问候,像哈出的一口气一样,无声无息啊。
⑭有一次,和儿子一起经过小区门口,那名值班的保安问候儿子和我:“你们好!”儿子看看我,又看看他,自豪地问候他:“你好!”
⑮儿子一脸灿烂,我注意到那个保安的脸上,也红光满面。我想,我的儿子和他的保安朋友,都是因为受到尊重,而无比快乐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视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儿子”和“保安”的友谊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对文中划“_____”线句做两条批注。
语句:保安的问候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
批注二:___________________
【3】划“____”线句对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被人尊重是快乐而幸福的。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请用不少于50字的文字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毛驴和牛大哥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不小心把腿摔坏了,想请毛驴把它背(bēi bèi)回家。毛驴向它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拒绝了,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问:“牛大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fēn fèn)量重千斤呀!”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shān shàn)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有删改)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2】给第4自然段“□”处加上标点符号。
【3】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中的一句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
【5】从古至今,真挚的友谊都值得我们去赞颂。请写两句表达友情的古诗词或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
13、 翻越大雪山
A.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儿。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这时,有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
一位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山。”
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人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B.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雪,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
当天晚上,红一方面军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的战士欢呼着,跳跃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短文首先叙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接着用_____的写法记叙了_______________的场面。
【2】阅读短文第一自然段,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从“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六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展开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A、B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车水马龙
东汉时,皇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皇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1】皇太后为什么拒绝皇帝给娘家亲戚封官赐爵( )
A.因为皇太后嫌弃皇帝所赐官职太小。
B.因为皇太后娘家的亲戚们拒绝入朝为官。
C.因为皇太后娘家的亲戚们就只会把持权利,吃喝玩乐。
【2】你认为皇太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
A.目光短浅
B.深明大义
C.大义灭亲
【3】下列与“车水马龙”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门可罗雀
B.人烟稀少
C.门庭若市
15、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把内容写具体。”(改为转述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改为转述句)
3.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次序改变,意思不变)
17、按要求写句子。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2.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改为肯定句)
3.树上的知了不住地叫着。(改成拟人句)
18、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练习。
(1)在爸爸的启发下,让我解决了这道难题。(修改病句)
_____
(2)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用加点的词造句)
_____
(3)静寂的草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仿写句子)
安静的教室喧闹起来:_____
(4)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
20、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请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把重点部分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