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腹犹果然 虚心欲相待
B.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岁不行
C.宠命优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悦亲戚之情话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子夜》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
A.上海 B.北平 C.武汉 D.苏州
3、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1)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_______________,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2)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_______________,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A.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 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
B.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 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
C.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 背光则幽暗,迎光则微明
D.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 背光则幽暗,迎光则微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尽管烜赫一时,不可一世,但最终还是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②墙壁上有着许多霜花似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满墙都放射着姹紫嫣红的光芒,就好像是彩虹织成的。
③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④记者看到那些重新进入乡间小学校的儿童,他们虽然筚路蓝褛、身体孱弱,但一双双大眼睛里都闪烁着喜悦之光。
⑤郗鉴慧眼独具,舍弃了那群衣冠楚楚的公子们,毫不犹豫地选定坦腹东床的少年王羲之作为女婿。事实证明,他的见识果然不凡。
⑥十一长假期间,各种景点的消息络绎不绝,网友们不断搜索并发布自己出游的照片,以使大家可以互相借鉴。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5、冕是古代帝王、诸侯等所戴的礼帽,在圆帽子上面有长方形的盖子,表示天圆地方,盖子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这些小圆玉被称为( )
A.钰 B.旒(liú) C.璋 D.璜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与匠人
叶廷芳
①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之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的作为。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
②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还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难怪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要求建筑师掌握了十一门知识,其中有的知识门类看起来与建筑毫不相关,如医学、心理学等,实际上它们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③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原创的美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这种制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更谈不上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离上述维特鲁威要求的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自负的师傅还往往坐井观天,让徒弟“高山仰止”。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他们的宿命。只有个别的天才人物才有可能成为例外。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
④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顽固性相适应,中国的“匠文化”是非常强大的。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技术人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代意义上的“家”的地位。例如,我们有举世无双的木构建筑,但“鲁班”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的身份;我们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戏子”的地位;我们也不乏世界一流的美术家,他们照样被称为“画匠”!这种培养匠人与贬低杰出人物的“匠文化”的长期延续,造成了我国艺术家相当普遍的“匠人心态”,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须知,灵气乃是艺术个性的灵魂,而匠气则是平庸的同义语。纵览我国的艺术史,具有这种匠人心态的艺术家和带有匠气的作品何其多也!
⑤正是这种被动性的匠人心态,我们的艺术史少有更新换代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缓慢的、渐进式的发展。其实,更新换代才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反叛则是这种变革的动力。一位现代意识觉醒了的艺术家这样说:“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其实是一致的:传承并不在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在于前人的创造精神。而真正传承了这种精神的,从艺术史上看,无不见之于那些敢于反传统的人之中。事实上,正是那些反传统的人才开了新思潮的先河,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只要回顾一下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美术中的毕加索、音乐中的勋伯格、舞蹈中的邓肯、建筑中的高迪以及文学中的卡夫卡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的文学、艺术家都以重复为忌、为耻,每一件创作都必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否则你就有可能沦为“匠人”的危险。
【1】第③段中的“高山仰止”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②段列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事例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原创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知其奥妙而难以言传。
B.说明《蒙娜丽莎》画作因出自“巨人”之手而让人折服不已。
C.揭示多种知识门类的糅合发酵对艺术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表明艺术作品酝酿时间越长、创作灵感越新鲜就越有生命力。
【3】下列对于中国“匠文化”形成原因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能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制度。
B.中国沿袭千年的“陈陈相因”师徒传授制。
C.习惯承袭前人、重复自己窒息了创造灵气。
D.缺乏尊重艺术创造人才的文化传统与氛围。
【4】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③段对比阐述了艺术家与匠人的不同。
C.第④段承接上文分析中国匠文化及其特征。
D.第⑤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以《红楼梦》或艺术史上一个例子,阐释第⑤段画线句的观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后世常被文人引用抒怀。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的内容,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渴慕贤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木”是一种常见意象,古人往往借花草树木的兴衰来寄寓自身的情感,这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山是东方灿烂文化的缩影,从古至今吸引无数文人前往观赏,桐城派姚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写出了登上山泰山后看到的山顶雪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了古代劳动妇女在家庭生活中起早睡晚、日日不息的辛劳。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3)《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分别从“才”与“德”两个方面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其中“司马青衫”典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云”是古典诗文的常见意象。例如《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中云是动态的;《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的云又被拟人化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运用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所弹乐曲虽终,但其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怀念故国的愁思。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潭水的声音,“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指不可在潭上久居的原因。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对于“义”与“利”的态度。
(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痛陈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容颜衰老,以致“_________,__________”。
(3)“烟”是中国古诗词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它可以是温馨宁静的乡村炊烟,如“_________”;还可以是混乱惨烈的战争烽烟,如“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壮士行
施肩吾
一斗之胆撑脏腑,如螺①之筋碍臂骨。
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当今四海无烟尘,胸襟被压不得伸。
冻枭残虿②我不取,污我匣里青蛇鳞③。
[注]①螺lěi:石砌的块垒。②残虿chài:残留的蟊虿,残废的毒虫。③青蛇鳞:比喻宝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从“胆大如斗”与“筋强如螺”两个方面,内外兼顾地描绘了壮士的形象。
B.第三、四句写壮士一般不与众人为伍,一旦误人,顿觉自身纵横之气在人群之中显得很突出。
C.第六句“胸襟被压不得伸”直接诉说壮士无人赏识,怀才不遇,胸内郁结不平之气。
D.最后两句写面对冷冻的枭鹰、残废的毒虫,壮士却“不取”,颇有“杀鸡焉用牛刀”的不屑。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刻画壮士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说难》曰: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①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非终为韩不为秦,今王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①亡:通“忘”,遗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B.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C.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D.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名: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世称之为刑名之学,简称为“刑名”。
B.黄老: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主要学说有“道生法”、政治上“无为而治”等。
C.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或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文中“邻人之父”中“父”的用法与《游褒禅山记》中“王回深父”的用法相同。
D.伐、袭:“伐”指诸侯国或平级间公开宣战,进军时有钟鼓;“袭”指秘而不宣,突然进攻。此类表示军事作战的词还有征、侵、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胸怀韬略,心忧家国。他看到国家贫弱,屡次规谏韩王,意见不被采纳;他为韩王不致力于修明法度、任能求贤等强国政事感到痛心。
B.韩非子怀才不遇,著书发愤。他不被重用,于是著书指出谏说者会因了解君王隐密之事,并因参与君主的谋划后就自以为有功而遭遇危险。
C.韩非子才高见妒,结局凄惨。韩非子入秦后虽然得到秦王赏识,却未能得以重用。最终因为李斯等人的陷害而被迫在狱中自杀。
D.韩非子文风深峻,鞭辟入里。由《说难》可见,韩非子说理透辟深刻,他运用历史和生活中的故事把抽象道理具体化,说理形象又切中要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2)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非终为韩不为秦,今王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去年的世界女排锦标赛上,塞尔维亚获得冠军,意大利收获亚军,中国队取得第三名。在半决赛中,中国女排经过五局苦战,以2:3惜败意大利,无缘决赛。有人说,意大利队是中国队的劲敌,如果中国队采用不违反规则的规避战略,在六强赛中故意输给荷兰队,以小组第二的成绩进入半决赛,就可以避开意大利队,大幅增加进入决赛的概率。也有人说,中国女排放弃精心算计,把每一场比赛都当硬仗来打,这种守诚精神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对于“规避”和“守诚”,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