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甘宁边区的小学语文课着重讲述抗日英雄的故事,揭发侵略者的凶残,以激发儿童的抗敌气概;算术课则以统计日寇烧杀来练习算数;常识课讲述防毒、防空、反特、反奸和如何配制炸药等知识、技能。当时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 )
A.有力粉碎了奴化教育
B.集中体现革命形势的需要
C.推动了抗战局势转变
D.调动了一切抗日积极因素
2、中世纪英王在加冕誓词中要承诺遵守和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但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王时,却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变化
B.总统共和制度的最终形成
C.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
D.有限王权的传统开始确立
3、“玄宗之末,版籍浸坏……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消除了社会的贫富不均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
4、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乙巳 |
A.清末新政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提出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007年10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这表明21世纪初的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在外交领域推行多边外交
C.以和平方式应对世界各种挑战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
6、汉武帝时推行“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上述做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阻断士人做官途径
C.削弱了君主权力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7、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8、下列对秦王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符合唯物史观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9、《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宣传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0、据明末学者张夑在《东西洋考·序》中记载当时福建月港:“隆庆元年,准贩东西二洋……(海)澄,水国也,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酌皆夷产。”这说明( )
A.明朝对外政策调整推动海外贸易
B.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得到真正实施
C.海关税收成为明朝重要财政来源
D.西学东渐丰富了沿海居民的生活
1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12、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
A.源于罗马政治体制的变化
B.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
C.违背了罗马人的共和精神
D.体现了对外扩张的财富效益
13、19世纪60年代中期,安庆内军械所建造的轮船在长江安庆江面下水试航成功,1866年在南京下关正式试航成功。后来曾国藩将船命名为“黄鹄号”。该船的试航成功( )
A.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B.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兴起
C.是轮船招商局的重要成果
D.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14、下表是史书中关于秦国君主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秦国君主 | 记载 |
秦穆公 |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
秦孝公 | 提出要“成帝王之业” |
秦惠文王 | 张仪劝惠文王“以成伯王之名” |
秦武王 | “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 |
A.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
B.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
C.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
D.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
15、21世纪的现代战争使军事家们认识到,过去单纯以计算有多少装甲师、航空舰队、航母战斗群来衡量军事能力的做法已经过时,一些无形的力量,如计算机能力、通信容量和可靠性、实时侦察能力等,也应该被计算在内。“军事家们”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的灾难性后果
B.现代科技决定战争的成败
C.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6、对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
A.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的奠基
B.在政治理论上确立民族自决原则
C.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17、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不过遇事请旨耳,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这反映了清朝
A.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B.中央政府机构重叠
C.中枢权力机构扩大化
D.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18、南朝史书记载,江南地区“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便利
D.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19、洋务运动时期,公费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他们主要来自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且分布非常集中,如广东幼童中有一半来自邻近澳门的香山县。由此可知,当时( )
留学幼童来源地
A.不同地区人们观念存在差异
B.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C.科举考试的吸引力在减弱
D.广东等地区教育水平较高
20、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B.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1、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两个彼此称呼对方为“大秦”但并未自称“大秦”的国家有了第一次外交接触。这两个国家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一条蜿蜒在它们之间的、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将它们间接连接起来,这条“道路”是( )
A.罗马大道
B.丝绸之路
C.波斯御道
D.中国驰道
22、1897-1931年间,环渤海湾的大连和威海迅速崛起,一战后“东三省与美国贸易额的90%”经过大连,威海卫的商号和洋行竟达700余家。而此前较早开埠的烟台、牛庄和天津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独立的实现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殖民侵略的扩张
D.民族工业的发展
23、《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编撰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回避了魏晋士族在政坛上沉浮消长的许多实际内容。而在《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世说新语》中许多超然物外的风流名士,却对政治角逐表现出偌大的兴致。这说明( )
A.史料的运用应遵循二重证据法
B.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唯物辩证法
C.研究历史不能借助虚构的小说
D.掌握多元史料有利于全面认识历史人物
24、“质子”从两汉时期开始普遍存在于民族交往中,“质子”的作用在于( )
史料 | 出处 |
岁馀,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使我国遇屠,乃相与杀昧蔡,立毋寡昆弟曰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人质于汉。 | 《史记·大宛传》 |
鲜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质。 |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
南匈奴单于遣子入侍,奉奏诣阙。 | 《后汉书·光武帝纪》 |
①杜绝了西域地区的叛乱活动 ②牵制少数民族维持边疆秩序
③密切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往 ④增强了双方的政治互信关系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25、秦朝统一和灭亡的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
26、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的民族关系:宋朝政府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
(1)宋朝先后与________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________、________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________、________和文化。
(3)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没有中断过。
27、内容
(1)核心思想
①自由、平等: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___________的。
②___________: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都是天赋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2)法治思想
①法律是___________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通过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
②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___________的。
(3)主权在民:国家的最高权力来自于___________。
28、中国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统治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____是主要生产方式。
(3)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______。
(5)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各地______此起彼伏。
29、城市化的演进: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____,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30、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夜,日本________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________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________抗战的开始。次日晨,日军占领________。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整个________
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民本思想
内容:①春秋时期,____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____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____”说及“民贵君轻”的主张
影响: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但是,古代它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32、________首创私人讲学,________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3、背景:从三国到五代,________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3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________的运动日益高涨。
35、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36、什么是抗日救亡运动?关内关外人民是如何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
37、日本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的背景、目的和地位各是什么?
38、学习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商帮,任选其中之一,查找资料,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39、蒙古西征
(1)蒙古政权是何时建立的?
(2)蒙古三次西征的概况怎样?
(3)四大汗国分别指哪些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