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下面这段话,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jìnɡ mì( )的冬夜,雪从天而降,来到苍茫的大地。她如一个诗人,尽情yín sònɡ( ),似乎整个世界都成了
她的舞台,让人为之táo zuì( )。这晶莹而洁白的雪,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ēn cì( )吗?
2、词语填空。
1.“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中“格外”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用“格外”和其他词语进行搭配,可以说:格外______、格外______。
2.像“断断续续”这样AABB式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内的提示,用含有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填空。
六年来,老师陪着我们走过____________(拟人)的春天,走过_________(比喻)的秋天;教我们学习加减乘除,吟诵诗词歌赋,练习琴棋书画。在您的教育下,我们这群毛孩子发生了____________(夸张)的变化。亲爱的老师啊,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敬礼!
4、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猜测——(________) 适当——(________) 五颜六色——(___________)
一致——(________) 揭开——(________) 观测——(________)
枯萎——(________) 干燥——(________) 抵御——(________)
5、积累运用。
1.他时常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寸把长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好像一个隶体的“一”字,他就是____________。他在《学界的三魂》中这样说过:“惟有________________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______________”这学期我们学过他的《____________》,我还知道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2.一水____________,两山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想起了其他古诗里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_____________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请再列出三个词牌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词的上阕,填空。季节: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静中有动:明月________,喜鹊________,清风________。静中有声:宁静的夜里,________声,________声,________声不绝于耳。
3.读词的下阕,填空。星是________的,雨是__________的。“见”同“________”,应读作________。作者行走在__________道中,转过溪桥,看见了旧时熟悉的________。
4.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______________和对乡村生活的____________之情。
7、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
【2】关于这首词,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意思是见到。
D.这首词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词中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中读出来的。
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杜甫,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B.杜甫与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对杜甫其人及其诗的赞誉。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些诗句都出自于杜甫的诗歌。
【2】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押in韵,韵脚有森、音、心、襟。
B.诗中“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以产锦著名,三国蜀汉时在此设官专理此事,故曰锦官城。它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锦官城”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C.“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以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
D.文题“蜀相”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这首诗歌颂了诸葛亮的功业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惋惜。
9、阅读
常常爱惜
①拾起一穗遗落在原野上的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②当水龙头正酝酿着滴落一颗椭圆形的水珠,一只手紧紧拧住闸门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③当凝望宝蓝的天空因为浓雾而浑浑噩噩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④当注视到一个正义的人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孤苦无助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⑤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
⑥我们读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要放低了声音,徐徐地从肺腑最柔软的孔腔吐出,怕惊碎了这薄而透明的温情。
⑦爱惜的大前提是爱。爱是人类一种最珍贵的体验,它发源于深刻的本能和绵绵的眷恋。爱先于任何其他情感,轻轻沁入婴儿小而玲珑的心灵。爱那给予生命的母亲,爱那清冷的空气和滑润的乳汁,爱温暖的太阳和柔和的抚爱,爱飞舞的光影和若隐若现的乐声……
⑧爱惜的土壤是喜欢。当我们喜欢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希冀它的长久和广大,忧郁它的衰减和短暂。当我们对喜爱之物,怀有难以把握的忧虑时,吝啬是一个常会首选的对策。我们会俭省珍贵的资源,我们会珍爱不可重复的时光,我们会制造机会以期重享愉悦,我们会细水长流反复咀嚼快乐。
⑨于是,爱惜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⑩当我们爱惜的时候,保护的勇气和奋斗的果敢也同时滋生,真爱,需用生命护卫,真爱,就会义无反顾。没有保护的爱惜,是一朵无蕊的鲜花,可以艳丽,却断无果实;没有爱惜的保护,是粗粝和逼人的威迫,是强权而不是心心相印。
⑪爱惜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打湿眼帘。
⑫爱惜好比一只竹篮。随着人生的进步,它越编越大了,盛着人自身,盛着绿色,盛着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盛着天空和海洋。
【1】文章开头的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内容,品味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所表达的感情。
我们读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要放低了声音,徐徐地从肺腑最柔软的孔腔吐出,怕惊碎了这薄而透明的温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⑧⑨两自然段谈一谈,为什么“喜欢”是“爱惜的土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⑩自然段的内容,谈谈“爱惜”和“保护”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爱生命,我们爱自然,我们离不开亲情、友情……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缺失的,但我们往往并不懂得爱惜。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jùn)① 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miǎo)② 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到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他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1】在这段文字①②处拼音后的根线上填上合适的字,然后解释。
①jùn工:(_________)
②miǎo视:(_______)
【2】文中的“这条铁路”指的是从 到 的一段铁路,简称 铁路,这是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3】“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个有力的回击。”句中的“这件事”指什么?“有力的回击”指什么?
“这件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力的回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我的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一生特别要感激的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才生。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其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的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③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所有人把脑袋转向了窗外。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
④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走上讲台,那一天是作文课。她说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届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是曹文轩,这个反差也太大了吧。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儿就把作文本撕了,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坐在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⑤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她宿舍门口。我记得我不是轻轻地把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门踢开。她拉开了门,微笑地看着我说:“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这些字虽然非常稚拙,但是还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儿,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⑥她又说:“在这六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浮夸了。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我听后羞愧得无地自容,自己之前就像一只骄傲的小公鸡,自我感觉已然是才华横溢的大人物了。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的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儿地铺在校园里。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老师的教诲更是让我受益无穷,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浮躁:_______________
无地自容: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自然段写出了“我”被批评后的一系列激烈反应,这一段主要是对“我”的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内心________。
【3】现在,你明白老师当众批评“我”的真实用意了吗?写下你的理解。
________
【4】概括短文第④~⑥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
【5】你喜欢文章这样的结尾吗?说说理由。(开放题)
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摸书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版式的内页,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嗜书如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也在书里。”请从文中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书人对书的感情十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请从8至10段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写一写你的见解。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想到“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请结合全文和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节选自《鲁迅散文集》)
①暖国( )的雨,向来( )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馨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lián)( )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 )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④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⑤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背景资料】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事物的缅怀,表达了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与不屈,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作品评价】“滋润美艳”的南雪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憧憬,“蓬勃奋飞”的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诗篇虽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但主旋律却是明朗、乐观的,表现了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光明。
——选自李关元的《优美和壮美相结合——<关于野草·雪>》
【1】鲁迅先生写作的那个时期,语言表达和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通过猜一猜、结合语境、联系资料等方法,在文中的括号处写出你对加点词的理解。
【2】根据提示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雪》这篇文章作者首先描绘了江南柔美的雪景,接着描写了__________,最后话锋一转,描写了__________。
【3】课文《好的故事》中,鲁迅先生多以现实中的事物表达复杂的内心感受。阅读背景资料和作品评价,完成下列表格。
现实事物 | 特点 | 含义 | 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
江南的雪 | ______ | 盎然的生机,美好的世界 | 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不屈不挠的战斗情怀 |
【4】作者惜墨如金,却用两个自然段写雪罗汉。雪罗汉有什么特点?这样详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画横线句子,结合资料想开去,“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了什么?“雨的精魂”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既描绘了“江南的雪”,又描绘了“朔方的雪”,你更喜欢哪一种雪?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材料一】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素质。读书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展示我们的个性,提高我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我们要多读经典书籍。因为每一个民族与时代的精神都凝聚在其中,最美好的创造都汇聚在其中。阅读名篇名著,犹如聆听大师的教诲,教我们热爱生活与学习做人,教我们明辨是非并懂得友爱。一部名著,能够使我们的情感受到震撼,心灵得到净化,甚至在做人、学习、事业上影响我们一生。
课外阅读不能只读一类书,要广泛地多读有益之书。首先不要只看和习作有关的书。当然看作文书短时间内有利于提高习作水平,但把课外阅读变成纯粹的“习作阅读”,这种做法是不能真正提高习作水平的。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好比蜜蜂采蜜,不能只采一朵花,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其次不要只选择卡通和动漫类书籍。这些书虽然情节有趣,但内容较浅,不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千万不能着迷。
总之,同学们读课外书要有选择。要读好书,对于重要的文章和书籍,我们还要认真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课外阅读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材料二】
红林小学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表
|
| 人数 | 百分比 |
阅读内容 | 卡通画 | 112 | 56% |
杂志 | 32 | 16% | |
武侠小说 | 30 | 15% | |
文学名著 | 26 | 13% | |
阅读习惯 | 每天读 | 15 | 7.5% |
经常读 | 70 | 35% | |
有时读 | 93 | 46.5% | |
不读 | 22 | 11% |
【1】材料一中提出,学生课外阅读选择内容时要注意:不要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材料一提出要多读经典书籍,请简要说明理由。(写出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红林小学六年级学生读文学名著的最少。( )
(2)红林小学六年级学生最喜欢读的课外书是卡通画。( )
(3)红林小学大多数六年级学生都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 )
(4)红林小学六年级学生读杂志的比读武侠小说的少。( )
【4】读了以上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请你给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提出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鲁本准备礼物。(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边饺子里浸透着浓浓的母爱。(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边饺子里,有深深的母爱。花边饺子里,有我们对妈妈的爱。(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没有忘记心中那个秘密使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火星上非常干燥。火星上氧气含量极少。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2.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改为肯定句)
3.树上的知了不住地叫着。(改成拟人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怀念母亲。(扩句)
2.欢乐的首都人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修改病句)
21、习作。
题目:谢谢你给我的爱
要求:(1)有真情实感。 (2)书写规范,字数在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