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 )这些设想能实现,( )是遥远的事情。
②桑娜(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③矿产资源(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多音字组词。
中zhōng( ) zhòng( ) 转zhuǎn( ) zhuàn( )
弹dàn( ) tán( ) 划huá( ) huà( )
3、比一比,在组词。
候( ) 盏( ) 缸( )
侯( ) 盈( ) 御( )
4、课文阅读吧。
1. 课文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分别是:宣读公告、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 《在柏林》的最后写道:“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是怎么回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内。
( )( )李戴 ( )( )倒海 ( )( )凛凛 ( )( )吞枣
每次读课外书时,我都是走马观花、( )地看一遍,和同学谈起某一人物,只能( )地乱说一气。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是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中抒发了作者郁闷彷徨、孤独失望的思想感情。
7、材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在上面的横线上,补写这首词缺的句子。
【2】读词的上阕,我们可以知道词人辛弃疾伴着清风夜行于黄沙道中,看到了____________,闻到了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还有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谈论。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题目。
B.“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地点,“黄沙道”是时间,“行”交代了事件。
C.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一句可以看出,词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D.词的下阕中“见”的意思与“现”相同,应读作xiàn。
8、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在横线上填入所缺的诗句。
【2】这首词中描述的地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3】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流露出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
9、课外阅读。
小珊迪
故事发生在英国的爱丁堡。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同事站在一所旅馆门前说话。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脸冻得发青,赤裸着的脚也冻得发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由于孩子苦苦哀求,我便买了一盒。可是当我掏钱时,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我对他说:“明天我再买你的火柴吧。”
“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又请求道,“我可以跑着给你去找零钱回来。”
于是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跑掉了。我等了很久没见他回来,便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想到那个孩子的面孔,又觉得那上头有一种使人信任的神情,因此我想他不会那样坏。
晚上,旅馆的人告诉我有一个小孩子要见我——原来是那个小男孩的弟弟。他告诉我事情的真相:“我哥哥珊迪不能来了,他受了伤,一辆马车把他撞倒后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没有了,火柴也丢了,另外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掉哪儿去了。医生说他会死的,另外……哥哥让我把剩下的钱给您送来。”
我和他一块去看珊迪。我这才知道他们俩原来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马上便认出来了,他难过地对我说: “我已经找回零钱了,哪知道回来的时候被马车撞了,现在我两条腿都断了,可能要死的。啊,利比!可怜的小利比!我死后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可怜的利比!”
我拿起了他的手,对他说:“我将永远照顾小利比。” 弄懂了我的意思后,珊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然后他眼里的光便突然消失了。他死了。
(1)如果不用原文的题目,为文章换上一个题目,你认为下列的( )比较合适?
A. 小利比和他的哥哥
B. 诚实善良的珊迪
C. 领养小利比
(2)选词填空。
要求 请求 哀求
①在小男孩的苦苦( )之下,我买了一盒火柴。
②老师( )我们,课前要做充分的预习,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
③这道题我解了好办天也没有解出来,我( )学习委员来帮我讲解一下。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描写方法。
①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脸冻得发青,赤裸着的脚也冻得发红。( )
②“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又请求道,“我可以跑着给你去找零钱回来。( )
③我等了很久没见他回来,便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想到那个孩子的面孔,又觉得那上头有一种使人信任的神情,因此我想他不会那样坏。( )
(4)再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小珊迪此时有什么想说的话没有说出来,写在下面。
弄懂了我的意思后,珊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然后他眼里的光便突然消失了。
小珊迪想说: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在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结合文中的句子来写一写你的感受。
10、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家小巷的尽头有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②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③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权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力。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知道: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种朴实。
④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可能地挽留住雨露,它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的生存策略。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树而感动。
⑤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堆砖垛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十八年……他边走边自言自语:”你看这棵树,咋就那么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⑥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他们让我肃然起敬。我向那棵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联系上下文,理解“肃然起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写出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这样表达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它知道: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写树,却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来写”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章加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1、阅读
珍藏的红书包
①在我家的衣柜抽屉里,有一个红书包。我珍藏它已经有二十年了,每次看到它,眼前就浮现出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②那一年,我读小学四年级。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痒。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都退得远远的。放学时,汪丽娜走在我前面,我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气。一个念头升了起来:我一定也要有一个这样的红书包。
③一连几天,一放学,我就跑到文具店去找这样的红书包。终于,在一家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点儿看,一会儿退远点儿看,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看,怎么看也看不够。它太漂亮了,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④我奔跑着赶到车站,等妈妈坐公交车下班回来。我等了三辆公共汽车,才等到妈妈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扯起妈妈的衣袖就把她拉到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我便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我不知怎的就想哭,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妈妈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好像心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文具店要关门了。
⑤夜里,我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哭起来,居然哭醒了。我擦擦眼泪,突然发现爸爸妈妈在自己的房间还没有睡,我又隐约听见他们好像在讨论着什么。妈妈摇摇头,爸爸跟妈妈说着什么,妈妈摆摆手,爸爸又继续说着什么……,最后妈妈点了点头。房间的灯熄灭了。
⑥第二天,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他今天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于是,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活,而且还很紧张很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个红书包,同你的那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又变得忐忑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了。
⑦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转。等乐过之后,才看见妈妈正在给爸爸的膝盖抹红药水。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拐弯时不慎摔倒了,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我不禁低下头。
⑧第三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已换了一个紫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这下我有点儿傻眼了。回到家,我把事情告诉了爸爸和妈妈。爸爸说:“你能欣赏美,这已经很好了,可是……”妈妈说:“你能追求美也没错,可是……”
⑨爸爸、妈妈当年说了什么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可是,从那天起,我似乎更加关注一切美丽的事物,它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我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再没有为想得到它而伤害别人了……
⑩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给了我生活的启示。
【1】文中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我的动作进行的描写,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自然段结尾写道,“我不禁低下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⑤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爸爸、妈妈在讨论什么,他们各持怎样的意见?讨论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爸爸、妈妈说的话,并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这个红书包给了“我”什么生活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爱 的 长 征
作为南极最古老的原住民,企鹅是这样繁衍的:先是一只只从海里跳上来,浩浩荡荡,排着长长的队伍,向着一处认为相对安全的地方出发,走上二十天左右。
它们有两种行进方式,一是像人一样走,一是在冰上像乌龟一样爬行。到达目的地后,它们选择交配(一夫一妻),三个月后,母企鹅产下一枚蛋,比鹅蛋大很多。到处是冰天雪地,蛋就在父母的脚背上孵化。
产蛋后,母企鹅腹中空空,能量耗尽,把蛋交到公企鹅的脚背上。
企鹅笨拙肥胖,人一伸手可以做成的事情,对它们来说,十分艰难,一不小心,蛋在冰原上磕破了,这个小生命肯定夭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蛋移交成功,孵化后代的责任,落到父亲的头上。母亲们排着长队,重走来时的路,还是二十多天,从背后看,真像刚刚从井下上来的矿工,又饿又累,摇摇晃晃,下海吃鱼,还要冒着被海狮吃掉的危险。
父亲们站立在原地,在暴风雪中一动不动,( )蛋在自己的脚背上,( )还得用腹部的长毛为蛋保温,遮风挡雪。他们一站就是一个多月,不吃不喝,最多啄一点儿雪来解渴,有的父亲坚持不住就饿死了,被雪掩埋身躯,踪迹全无。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父亲们依靠体内最后一点儿热量,把小企鹅孵化出来。
这时,下海的母亲们再走二十多天的路,回到孩子和爱人的身边。父亲们把孩子交给母亲,头也不回地向着大海走去,一分钟也不能耽搁,否则,它们就会饿死在漫漫长路上。
最后,父亲们在海里吃饱喝足,重新跳上岸,再走二十多天的路,回到老婆和孩子身边,带着老婆和孩子,千里迢迢地走向大海。
为了生一个孩子,企鹅们要走四次“长征”,每次都靠那双小短腿,支撑体积过大的身体,走上千里的路,父母亲轮流下海吃鱼,然后在刀片般的风雪中,不吃不喝,把胃里的鱼吐出来,喂给小企鹅吃。
1.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2.为了生一个孩子,企鹅们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3.企鹅们的这种精神,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13、阅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选段,回答问题。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填在括号里。
恩赐—( ) 慷慨—( ) 枯竭—( ) 毁坏—( )
【3】读选段②填空。
文中列举的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生资源,如果人们保护利用,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人们随意破坏,就可能_______________。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一是因为_____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______。
【4】根据课内外知识的了解,请列举四种你所知道的生态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这两段的内容,设计一条有关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山风徐徐。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文中形容作者吃橘子时又猛又急的样子的词语是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级满枝头”“一团团”“一簇簇”“挨挨挤挤”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橘子花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为什么用“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作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饱含着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改为陈述句)
2.人们将其衣冠葬在他的飞升之地乔山。(改为“把”字句)
3.5000年前黄帝和炎帝的传说更是令人遐想。(改为反问句)
16、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仿照例句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清风”中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来续写,与前一个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
例句: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我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我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深化和提高文学鉴赏的研究形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依照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
反问句: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
21、小练笔。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那个拉车的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用“这个车夫才三十来岁……”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