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乌鲁木齐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消息  (   )的景象

    (   )的季节  (   )的幻想

    (   )的绿叶  (   )的花朵

  • 2、读拼音,写词语。

    shāo wēi   yōu yǎ   yī shang

    ______)  ______)  ______

    diǎn zhuì   huǎng rán

    ______)  (______

  • 3、填空,组成四字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然有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4、写反义词。

    宽阔——________   暴露——________   挺进——________  

    温暖——________   黑暗——________   激烈——________  

    幽静——________   微弱——________   陌生——________

  • 5、诗句积累。

    (1)从“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刚正不阿和铮铮铁骨。

    (2)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寒食》一诗中,唐代诗人韩翊用“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3)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________

    (4)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近山识鸟音。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读《浪淘沙》,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

    (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浪淘沙》。

    2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1)诗人以浪漫的想像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在具体、生动、形象。______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______

    3)这首诗以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精神。______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崖,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携带泥沙,浪淘汹涌来自天边。

    B.九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崖生动地表现了黄河源远流长。

    C.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川流不息的壮丽图景。

  • 7、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使弈秋____________,其一人____________,惟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_,思援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为是其智____________?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家。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______的思想。

    3.文中刻画了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请你用成语分别形容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并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A.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B.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C.学习的好坏不在智商高低。

     

  • 8、读句子,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3】词中的“见”读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铸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潮难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汉字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本文说说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大江保卫战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áo)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湘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zhēng)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浦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⑤奔腾不息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yuàn),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pái)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日夜兼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第②自然段先写了____________,第④自然段又着重写了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体会句子的特点,并说说你的感受。

    奔腾不息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解放军官兵怎样的品质深深地震撼了你?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1有生命的天体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至少”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风筝

    ①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②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儿。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③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④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幼小时候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⑤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⑥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⑦“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1】文章写的作者是________的人,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自然段通过对_______________等的刻画,刻画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春天。

    【3】品读加点的词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__________

    【4】“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是指(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是指(    )。(多选)

    A.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 。

    B.等他说,“我可毫不怪你啊”。

    C.去讨他的宽恕。

    D.我和他一同放风筝。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通往乡间的小路上,我遇到了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他蹲在一个积满了雨水的水坑边,细雨不停地飘落在他身上,他的头发梢上不断地滴着雨水,可他好像什么也没感觉到。

    ( )小弟弟(  )你在干什么呀( )我疑惑地问( )

    ( )造桥呗( )他连头也不抬( )只将手中的小木头往水窝里排列开去( )

    “造啥桥呀?”我好奇地又问一句。

    “造大桥。”他边回答,边将一块较大的木头往已造好的“桥墩”上放去。

    “哦,‘大桥’造好啦!大家可以过桥了!”小男孩高兴得跳了起来。“啪”地一声,他一脚踩得泥浆水溅了开去,“大桥”倒塌了。

    男孩抓了抓头皮,不声不响地蹲下来,心疼地捡起木块,重新搭了起来,嘴里还嘟囔着:“这个木头桥不好,我长大了要造座又大又牢固的桥。”

    我被眼前的一切感动了:木头桥虽然没有搭成,可是男孩的心里已建起了一座理想之桥……他那种坚持不懈、刻苦“造桥”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不禁自问:“难道我不能像他一样?

    我转身朝回家的路上走去,离小水坑越来越远了,可当我回过头来,透过蒙蒙雨帘,隐隐约约看见小男孩还在认真造着“大桥”呢!

    是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1在文前的横线上为短文写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小男孩坚持不懈、刻苦“造桥”的句子。

    3在第2、3段的“( )”内加上标点符号。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

    5“男孩的心里已建起了一座理想之桥”中的“理想之桥”指的是____;“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中的“理想之桥”指的是_____

    6你认为怎样将自己的“理想之桥”变为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

  • 14、卖石榴

    ①院子里的石榴成熟了,黄里透红,让人垂涎欲滴。摘下来后,爸妈让我和哥哥到集市去卖。

    ②星期天一大早,我和哥哥来到集市。刚摆好摊子,哥哥就一手提秤,一边吆喝:“卖石榴啰,又大又甜的石榴,快来买呀!”不少人过来问价钱,哥哥见集市上石榴不多,就回答:“3块钱1斤!”

    ③“太贵了!”多数人一听就走开了。

    ④一个叔叔对哥哥说:“快给我称3斤,我还要赶汽车呢!”说完便拿出9元钱交给哥哥。

    ⑤“好咧,马上称好!”哥哥熟练地拿起秤,眼睛却偷偷地观察那个人,我一看只有两斤半,哥哥却说:“正好3斤!”那人忙用提包接着,提着包匆匆离开了。

    ⑥我用手推了一下哥哥,小声说:“哥,咱们不能短斤少两啊!”

    ⑦“你懂什么?卖东西谁不这样?真是少见多怪!”哥哥竟这样说。

    ⑧我的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虽然多卖了一点儿钱,可心里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⑨“小兄弟,给我称两斤!”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走过来,哥哥赶忙开秤,倒进了他的方便袋。“正好两斤?”那人有点儿疑惑。

    ⑩“当然,少一两补一斤!”哥哥理直气壮地回答。

    石榴卖得差不多了,哥哥高兴地吹着口哨,见我不高兴就冲着我说:“弟弟你咋啦?这样拉着脸,不怕变长吗?”

    “哥,咱们不能赚昧良心的钱啊!3元就3元,你怎么还坑人家?”

    “嘚,你觉悟高……”哥哥还没说完,有人拍了哥哥一下。

    原来是刚才那个干部模样的人。“小兄弟,你少称了半斤!小小年纪可不能这样啊!”

    “对不起,马上补上!”哥哥满脸通红,急忙给他称了半斤。

    那人接过石榴,语重心长地说:“小兄弟,做人应该像石榴一样啊!”

    像石榴一样?哥哥迷惑不解地望着我。我沉思了片刻说:“石榴是实实在在的,它有水晶般的心灵,做人要讲诚信、心地善良啊!”

    哥哥看着石榴,羞愧地低下了头。

    【1】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  )

    A.干部模样的人

    B.“我”

    C.哥哥

    D.赶汽车的叔叔

    【2】文章一开头就描写石榴成熟的样子,最直接的作用是(  )

    A.环境描写,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

    B.石榴是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和下文形成照应,凸显了做人的主题。

    D.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

    【3】文章在塑造人物上主要应用了(  )描写。

    A.语言和神态

    B.语言和心理

    C.动作和神态

    D.动作和心理

    【4】文中哥哥的一些行为是昧着良心的,下面(  )项是文中没有写出来的。

    A.抬高价格

    B.缺斤少两

    C.多收别人的钱

    D.不讲诚信

    【5】虽然许多文章从正面表现主题,如“我”诚实买卖很高兴,但有时从反面表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哥哥”不讲诚信羞愧地低下了头。请模仿文章的写法,用两三句话讲个诚信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更生动。

    例句:秋天到了,大豆成熟了。

    秋天到了,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

    下课了,同学们玩起了陀螺,许多陀螺在地面上飞转。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尼克,过冬的粮食不是都收藏好了吗?你还在忙什么啊?其他老鼠问道。

    (把其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尼克回答:我在干活呀!

    (改为转述句)

     

    (3)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能觉察到四季的可贵。(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4)你已经表了决心。你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 19、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修改)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下列作文材料,任选一题写作。

    题目一:2020,一个特殊的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让人们恐慌,让繁荣社会沉寂,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在钟南山院士等抗疫战士的奋斗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疫情。在这特殊的一年,在我们身边一定有一些感人的事迹,请你选择一件感人的事情写下来。

    题目二:“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要求:(1)任选一题写作;(2)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注意详略,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数在4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