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解释加点的词,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___________ 雨雪: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浥: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处:_____________ 绝胜: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学森》一课如果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自然段应放在第________自然段的后面,把它放在课文开头是一种________的方法,这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补充词语,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填序号)。
①( )飘带舞 ②惟妙惟( ) ③别出心( ) ④自( )自受
⑤( )首挺胸 ⑥日晒雨( ) ⑦技高一( ) ⑧心( )神往
1.与“独具一格”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_,形容“技艺比别人高一些”的词语是______。(填序号)
2.年轻画家的这幅风景画,把所有景物都画得非常逼真,简直是______,看了真令人______啊!(填序号)
4、我会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___________)
2.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胆怯,对事情没有把握,又比喻那些人云亦云的人。(_________)
3.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___________)
4.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___________)
5.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__________)
5、填空。
(1)课文叙了( )年10月1日在首都( )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是按照( )的顺序叙述的,先讲大典前,再讲大典中,最后讲大典后。
(2)本课写作方法:( )。
6、赏析感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
【2】同“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A.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B. 风吹草低见牛羊。
C.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用自己的话解释词句的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王维的《鸟鸣涧》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极为相似。
【5】从词句中你能够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直通车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片诗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描绘了它________时候和______时候各具特色的美丽景色,由衷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后来,人们把西湖称为_________,就是从这首诗中来的。
【2】诗句中与“淡妆”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与“浓抹”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
【3】苏轼的作品我们读过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4】你还知道的宋朝的诗人和作品: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5】我积累的描写西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阅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完成选择题。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之情(①悔恨 ②爱国 ③自豪)。
9、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 )碰壁( )我说( )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
( )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在文中“( )”里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把文中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对这个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都没有,鲁迅先生在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经常受到迫害。
B.当时社会发展较慢,路灯很少,夜里到处都是黑洞洞的,看不清路,所以容易碰壁。
C.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先生不怕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10、阅读
英国人的“微环保”生活
①说到宜居国家,英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景怡人,是享受生活的好地方。人在伦敦,我立即就深刻地感受到英国人对于环境的爱护之心,让我对英国人的“微环保”生活,大加推崇。
②英国的垃圾箱共有4种。颜色不同,易于辨认。所以,虽然每个箱子上都写着相应的说明,但其实不看也无所谓,只要一看颜色,就知道哪个箱子是回收什么的。分门别类,清楚明了。
③英国的建筑大多是节能型的,尽量利用天然能源,设计简单明了,功能清晰,没有复杂的照明设备,多采用自然光。而且,在繁华的伦敦,我惊奇于几乎见不到空调。而在国内,空调的使用却是相当普遍。
④伦敦是一座传统城市,许多人一直住在多年前的老房子里,根本无意去买时尚新居。在他们看来,自家的房子越是古老,越是荣耀,因为里面承载的是历史。这与国内有些人喜欢买新房的观念大相径庭。一套房子,足可住到老去,何必再添新居?这是英国人的思想观念。只要房子结实,他们甚至都懒得翻修。房子的用料多为石头,层高壁厚,平稳坚固,冬暖夏凉。这种接近自然的房子,英国人非常喜欢。
⑤英国的香烟奇贵,一盒都得花至少6英镑才能买到。如果一天抽一盒,每个月就要180英镑左右。折合成人民币,将近2000元钱。精明的英国人一算账,觉得抽烟实在划不来,所以干脆放弃吸烟。
⑥在伦敦,你可以与各种鸟类亲近。因为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空气好,所以小鸟们喜欢待在这里。无论是公路两边还是广场,以及居民区的屋顶和窗台,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许多可爱的小鸟在欢快地觅食与嬉戏。当你看到铺天盖地的鸽群在空中展翅飞翔,你的心也会跟着它们快乐地起舞。
⑦英国人特别节约纸张。一张A4复印纸,正面复印了,背面也要复印才行,如果只印一页,那就找一张背面可用的废纸来用。中小学课本采用循环使用法,低年级同学用高年级学生用过的课本,非常自然,没有人会因此提出异议。爱护每一本课本,英国的孩子做得很好。
【1】文章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大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列举了_______、________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的。
【4】仔细阅读文章,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文中提到英国人放弃吸烟是因为烟太贵了。( )
(2)英国人尽量利用天然资源,只因为他们不喜欢空调的感觉。( )
(3)伦敦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所以才引来了那么多的鸟类。( )
【5】读了文章后,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将如何践行环保生活?(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
11、阅读大舞台。
这条小鱼在乎
一个暴风雨后的早晨,有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来的小鱼。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它们回不去了。被困的小鱼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死去。
那个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那个人停下来,注视着小男孩,看他在拯救小鱼的生命。
终于,那个人忍不住走了过去:“孩子,这些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近在咫尺(chǐ zhǐ)
拯救(zhěng chéng)
2.小男孩为什么认为小鱼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男孩认为小鱼在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小鱼会说话,它会对这个小男孩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那条河流
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是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愕然( ) 珍惜( )
2、联系短文内容填空。
(1)过去的“那条河流”是( )的地方,如今的“那条河流”是( )的地方。
(2)作者用“那条河流”作为题目,作用是 ( )。
(3)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认为理所当然→( )→明白 →( )→失望的过程。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打“√”,错的打“×”。
A.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思想 ( )
B.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目的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 )
C.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
D.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
13、课外阅读。
最美的逆行
2017年8月11日,一张九寨沟地震救援现场照片在网络上刷屏:乱石飞泻处,众人逃离时,一名武警战士却奋力挥臂,逆行冲向塌方地段。这一画面,被镜头定格下来,被誉为“最美的逆行”。
这逆行的身影是谁?他为什么要冲向危险?经过多方寻找,这名在滚石危险中的逆行英雄,就是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十三中队士官张国全。在此处塌方山体下,张国全担负起转移游客的任务。濒临危险的那一刻,他用尽全身力气,背起游客冲出塌方地段。而那时,他已经不眠不休连续救援了40多个小时,但是,当他把游客转移到安全地带后,转身又一次冲向震中……
照片中的战士,只是众多救援官兵中的一个,事实上,在此次九寨沟地震中,像这样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逆行,还有许许多多。在救援的路上,塌方不断,道路受损严重,车辆无法通行。人民子弟兵徒步赶往震中,一边是水流湍急的深谷,一边是随时可能发生碎石滚落的山崖。但是,道路塌陷,阻挡不住他们向震中疾进的脚步;余震频发,阻止不了他们从废墟中营救生命的行动。
人们纷纷为英雄点赞,有的说:“别人忙着逃命,你们却忙着救命,向英雄致敬!”有人感动道:“选择迷彩,就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向。”也有人担心英雄安危:“各位英雄,你们一定要平安归来!”
灾难面前,走在最前列的永远是中国军人!在地震发生的那个夜晚,对于很多子弟兵而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枕戈待旦对他们来说,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时刻准备”也就意味着时刻接受检验。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水流湍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枕戈待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一张刷屏照片写起,先写了( )又写了( )。
【3】对“选择迷彩,就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穿上迷彩服,就要有独特的个性。
B.选择穿迷彩,就要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C.选择了做军人,就选择了危难之时舍身忘死,迎难而上。
D.选择了做军人,就要表现得与众不同。
【4】“一边是水流湍急的深谷,一边是随时可能发生碎石滚落的山崖。”这句话是对( )的描写,说明了( ),同时也突出了求援官兵的( )。
【5】你是怎样理解题目“最美的逆行”的?请试着从事件和人物精神两方面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0年,全国遍地都是最美逆行者!因疫情,从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封城,我们孝感也随后封城了。在我们极度恐慌不安的时候,习近平主席从陆、海、空三所军医大学各抽组150人,组建支援湖北地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队,于1月24日深夜到达武汉。除夕夜,看到这些最美逆行者降落天河机场的那一刻,你、你的家人是什么感受呢?请写写你或家人当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仔细看图,根据这张高铁票上提供的信息填空。
【1】G4068次列车从________开往________。
【2】这张高铁票是______等座,票价______元,车厢和座号分别是_____,_____。
【3】如果发车前五分钟停止检票,那么进站口将在__________关闭。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张票可以乘坐12月1日的其他车次列车。
B.这张票仅限乘当日当次车。
C.这张票需要从南阳东站进站乘车。
【5】南阳高铁站于2019年12月1日开通,从南阳搭乘高铁到郑州只需1个多小时,到北京西站只需5个小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如果我们选择居住,就要考虑适合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件事一定得他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加工厂。(按要求改写句子)
1.妈妈对小东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改为第三者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移居月球的设想就算能够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去居住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18、老人说,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对这个艺术珍品,人们都赞叹不已。(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加工厂。
(1)孩子们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孩子们在家中能照样有声有色地玩耍。(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园地。
题目:当狐狸再次出现时
提示:狡猾的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便花言巧语地夸奖乌鸦,当时乌鸦禁不起诱惑,把肉丢了。请你想一想,几天之后乌鸦又找到一片肉,当狐狸再次出现时,事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要求: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450字。2.注意写清楚狐狸、乌鸦的神态变化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