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字猜成语
333 555______ 1/2______
125678______ 5/4______
124356______ 5 10______
2、选词填空。
剧烈 激烈 热烈
1.他的讲话刚刚结束,会场上立即爆发出( )的掌声。
2.那摞碗又( )得晃动起来。
3.他好像在和什么人进行( )的争吵。
3、你知道加点的这些词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吗?试着写一写。
(1)朝露待日晞______;______ (2)万物生光辉____________
(3)何时复西归____________ (4)老大徒伤悲____________
4、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
1.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2. 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自豪。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 ,杭州西湖的 ,黄山、庐山的 ,长江、黄河的 。祖国的山河何其壮丽,我也仿写两句赞一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国的民间舞蹈令人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4. 民众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肖邦爱国,临死前要求姐姐__________
________;蔺相如爱国,他时时处处_____________;杜甫爱国,“剑外忽传收蓟北”,他“__________________”;陆游爱国,他临死之际叮嘱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三条横线填诗句)
5. 人物的美好品质令人敬佩。廉颇__________;谭老师___________;夏洛蒂___________;鲁滨逊__________……(填四字词语)
5、照样子,写词语。
1.ABB式:静悄悄、明晃晃、__________、__________。
2.AABB式:窸窸窣窣、安安静静、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莺啼”说明了____________,“绿映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4】读古诗的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请再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些小吾曹”指的是( )
A. 郑燮
B. 天下所有的官
C. 既写诗人自己,又指天下所有的小官
【2】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 )
A. 诗人十分喜爱竹子,关心竹子上的每一枝每一叶
B. 这里是夸张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C. 这句诗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
9、阅读材料,完成习题。
王家湾 → 39 路 → 王家湾 首班车时间:06:00 末班车时间:21:00 王 二 十 七 火 钟 古 武 玻 宝 砖 集 王 家 桥 里 里 车 家 琴 胜 璃 丰 桥 庆 家 湾 路 铺 庙 站 村 台 路 厂 路 口 门 湾 |
桃花岛 → 56 路 → 怡居苑 首班车时间:06:00 末班车时间:21:00 桃 灯 动 五 永 公 七 陆 兰 前 科 麒 怡 花 饰 物 里 宁 园 里 家 陵 进 技 麟 居 岛 城 园 墩 巷 路 庙 嘴 路 村 馆 路 苑 |
【1】上面是林军在哪个公交站点看到的公交站牌?( )
A.桃花岛
B.王家湾
C.七里庙
D.十里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第39路车沿途共停靠13个站点。
B.从钟家村到前进村乘坐39路车可以直达。
C.晚上9:00之后,有可能搭不到公交车。
D.坐5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是桃花岛。
【3】林军家住王家湾,他要去科技馆,应先乘坐 _______路公交车坐到____站点下车,再乘______路公交车,坐上_____站路,就可到达科技馆了。
【4】李阿姨晚饭后要到灯饰城买灯,然后再坐公交车回来。她乘坐56路公交车从陆家嘴站点上车,能够直达灯饰城吗?为什么?请你给李阿姨提示一下乘车注意事项。
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桥(节选)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 )的老汉。
老汉( )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结合语境,将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爱戴清瘦
B.拥戴清瘦
C.爱戴干瘦
D.拥戴干瘦
【2】文章以“桥”为题,真正要表达的是( )
A.课文以桥为主要叙述的对象。
B.桥是群众逃生的唯一通道。
C.这是老支书为群众架起“生命桥”。
D.老支书在桥上牺牲的。
【3】以下不是本文写作特点的一项是( )
A.短句多
B.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C.结尾才点明人物关系
D.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4】请摘抄两个描写洪水和桥的句子。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对表现老支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情节设计巧妙,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儿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部分内容真精彩要仔细读读。
②我们要逐渐养成带着目的阅读。
③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④带着目的阅读,即读书时先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再想想阅读的目的。
【1】将上面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按顺序写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
【2】第①句有一处与中心不符,应删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句中有一处缺少成分,应加上________________。
【4】第④句中有一处语序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在第________句里表明了主要观点。
13、课外提优
中国的森林资源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作用。
假如地球上没有森林,那么陆地上450万个生物种类将会灭绝;全世界7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将会出现用水危机;陆地上90%的动植物,因为没有森林蓄水,将面临干旱威胁;生活用炭将减少70%,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生物放氧减少67%,地球将升温,人类得不到柴、建材、林副产品,经济生活将遇到巨大困难;许多地区将发生风灾、水灾,大批农田、城市将被毁坏;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太阳辐射热度大增,人类就无法生存。一句话,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
我国有哪些森林呢?大兴安岭森林,是我国最大和最重要的针叶林区。它的山体长达1400千米,东西宽300千米,被62%的森林面积覆盖,林地面积达1500万公顷。小兴安岭,仅次于大兴安岭森林,面积为1100万公顷,森林面积为620万公顷。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森林,林地面积约为100多万公顷。云南省南部边陲的西双版纳森林,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植物宝库。湖北省西北部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积约为50万公顷。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森林,面积为(5)7万公顷……这些是我国主要的森林资源。
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20位之后。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1981年与1976年相比,全国林地面积减少了309万公顷。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的森林面积是减少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西双版纳是我国一片比较完整的热带雨林区,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植物和珍稀动物。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平均每年毁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保护森林资源,已经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也已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森林,保护地球的植被。
(1)给下面的词语找近义词。(4分)
调节——( ) 珍稀——( )
边陲——( ) 毁坏——( )
(2)用“____”和“ ”分别画出第2、3自然段的中心句。(2分)
(3)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5分)
①森林对于人类有哪些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保护森林资源,对于我国来说,为什么特别重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森林资源,你还知道哪些对人类和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的自然资源?请搜集一些资料或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记一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资源毁坏减少的方式是什么?想一想该如何来保护或扩大我国的森林资源?你准备怎么做?
14、课外阅读。
童年詹天佑
詹天佑8岁那年进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求知欲强,可是在这里,塾师所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枯(躁 燥)无味,詹天佑对这一套烦透了。
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他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身上老是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等,一有空(kōng kòng)就摆弄着玩。小伙伴们都称他是“机器迷”。
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什么能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安 按)时响铃?为什么它能始终这么均匀地走?家里的大人都有事出去了,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中的奥秘。他把闹钟拿到隐蔽的地方,把零件一个一个拆开。他自己的脑筋也动开了:这一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零件和那一个零件为什么咬合在一起?那一个零件是什么力量使它摆动起来的呢?拆着,思考着,一直到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拆为止。一大堆散碎的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詹天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忆力,居然一件一件装好了,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
1871年,11岁的詹天佑以优异成绩考取我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1872年,第一批留洋学生共30人登上征程了,詹天佑第一次乘轮船、坐火车,对这些洋玩艺非常着(zhuó zháo)迷,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火车、轮船?他心中顿时有一种羞辱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求学,用科学来振兴祖国。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读音。
2.詹天佑为什么不喜欢在私塾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举了一个什么事例来说明詹天佑是“机器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画“____”的句子,你体会到了詹天佑有一种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詹天佑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依照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转述句。
汤姆•索亚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以帮我把门关上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难道这篇课文描绘的不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吗?
(2)这篇课文运用的怎能不是对比的写法呢?
18、句子练习。
1.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用关联词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种多么坚强的精神。(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姐姐对我说:“我昨天太急了,你不要怪我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成陈述句)
21、习作
伴随着生活的脚步,我们一天天在长大。慢慢地,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关爱别人,懂得了珍惜幸福,懂得了……请以“我懂得了……”为话题,写一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题目自拟,要表达出真实的感情。
要求:1.事件要写具体,要表达出真实的感情。
2.字数在500字左右。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和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