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热切 热烈
1.教室里响起了( )的掌声。
2.我( )地跟朋友们打招呼。
吟诵 背诵
3.哥哥正在低声( )一首小诗。
4.老师让我们( )课文。
2、词语游艺厅。把画横线的句子换成恰当的成语。
(1)西双版纳的象兵气势上令人敬畏。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地扑向敌人,那气势可真厉害,无人能抵挡。
( ) ( ) ( )
(2)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人们便与嘎羧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嘎羧着急,烦躁,坐立不安地仰头吼叫。后来才知道嘎羧要走了。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舍不得它,心里十分悲痛,哭不出声来。( ) ( )
3、根据你所积累的知识填空。
(1)近水知鱼性,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咬定青山不放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4、看拼音,写词语。
xù hú zi bāo guǒ
(__________) (___________)
tuō xiē guǐ liǎn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按要求填空。
“在群星璀璨的宇审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T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审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句话用到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诗段,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午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____,这是他写在________家
____________(哪里)的一首诗。
【3】诗的前两句是写庭院的,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庭院的洁净,可以看出主人爱洁净。第二句中,“_______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主人的勤劳。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
【2】将文中词句补充完整。
【3】词中描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象,从“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与“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用法不同的是( )
A.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词的上片写了______这些声音,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 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9、课内阅读。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选自《桥》
【1】请用“ ”画出语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有的同学说“老汉是一位好党员,却不是一个好父亲”,请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句和相关情节,试着推测一下他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吗?请你也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句和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快乐阅读。
穷人(节选)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选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这”是指___________。
【2】选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C.表示语意的跳跃。
D.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3】把选段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画上“ ”。请你也试着写一写自己害怕或紧张时的心理活动。
【4】选段中“_________”一词最能概括桑娜当时的心情。这段文字反映了桑娜__________的善良品质。
11、课外阅读。(9分)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困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该。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至她的颈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她(坚信;相信)政府会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权利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掩盖)。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型,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 )可以夺去人的生命,( )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型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的力量,让生命所有的困难如轻烟般飘散。
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痛哭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⑴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并画上横线。(2分)
⑵请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1分)
⑶在第五自然(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分)
⑷“V”字形代表 ,“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 (2分)
⑸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1分)
⑹请再读一读短文,思考: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请写一写你的理解。(2分)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竹节人》节选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yí( )。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展,玩得欢,不禁(jīn jìn)jǔ sàng( )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guàn( )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mó mú)一样。
【1】在文中(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 ”表示。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忘乎所以:_______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画“ ”语句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
【6】读到“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时,你想到了自己或者小伙伴玩得入迷时的情景了吗?想一想,请把这种情景描述出来和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少年闰土(节选)
①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②“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③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④闰土又对我说:
⑤“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⑥“管贼么?”
⑦“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⑧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⑨“他不咬人么?”
⑩“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⑪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⑫“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1】描写闰土的段落是:___________,描写“我”的段落是:___________。(只写段落号)
【2】用小标题分别概括闰土给“我”讲的四件新鲜事: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件事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了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4】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加点的三个词语,突出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师的学生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乐谱,喃喃自语,他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以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指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他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对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觉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导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止境、难度渐升的工作压力,不也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
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
有了这层体悟和认知,会让我们更欣然地面对未来更多的难题!
【1】从表达方式看,结尾三个自然段属于________,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当教授把最早练过的琴谱交给学生时,是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的,这目光中包含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选文中的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大师、学生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可以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过此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可从不同角度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画线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下列句子。
(1)她大眼瞪着 很委屈地说 别羞 大姐姐 我也是女孩儿(给句子加上标点)
(2)他的小嘴撅起来。(改为比喻句)
(3)火辣辣的太阳晒红了高粱,蒸黄了枫叶,烤焦了盘山公路。(仿写排比句)
(4)啊,真是菊花茶,甜甜的,带着一股花的馨香。
(改为感叹句)
(5)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改成第三人称)
(6)把原句改成下面的句子行吗?为什么?
原话:该要的钱,一分不能少;不该要的钱,一分不许多。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角 5 分钱。
改后: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角 5 分钱。
18、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1.鲁迅在回信中说:“你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2.曹操的儿子冲曹冲说:“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3.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4.詹天佑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5.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19、把下面句子改为转述句。
(1)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你要照顾好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对班长说:“我有事,你组织同学们继续开展班会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渔夫对安娜说:“你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写作。
题目:以母爱为主题
从我们呱呱坠地,母亲就开始了为我们的生活操劳。在生活、学习上,母亲都给与我们无尽的关怀与照顾。请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关于你与母亲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