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乐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列句子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含字的词语。

    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 )接受了任务。

    2.顺着蜜蜂飞行的方向,一定能找到养蜂人,列宁凭着这种想法( )找到了

    养蜂人。

    3.你看它( )迷了路,仍(   )地前进着。

    4.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   )发现窗玻璃外停着一只蝴蝶,正

    对着朝阳,煽动者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 2、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这碗粥shāo wēi( )放点儿糖就更好了。

    (2)我手上长的这个gē da( )看着很小,却非常痒。

    (3)当遇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会kāng kǎi( )解囊。

    (4)他有一个líng lì( )可爱的小妹妹。

  • 3、根据要求天空。

    1.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心灵美好的人。如《穷人》中的渔夫和桑娜 ,《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 ,《唯一的听众》中的耳聋的老人 ,《 》中的 。他们的心灵都是美丽的。

    2、人们常用 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 来赞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用 来赞美杜甫的《春夜喜雨》,当我们读到一篇好文章时,我们可以说  

    3、《只有一个地球》向我们阐明了人类生存 的事实,告诉我们 就是善待自己;《鹿和狼的故事》向我们阐明生态的舞台上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告诉我们 ,共营生命绿色。

    4.中国是诗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唐   、宋 、元   、是诗歌史上的三朵奇葩。

    故诗中有画,春天时我会吟诵   。秋天来了,我会诵   与朋友分别时,我会吟诵

    5祖国在我心中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认识了 的詹天佑,我积累的爱国成语有   ;爱国格言是 ;爱国的诗句有 ;我还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工事是    

    6、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祖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围绕一件事物说说祖国的变化。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3.本文是一篇_____,叙述了________的事,赞扬了_________的崇高品质。

    4.这座桥,不是一座小小的木桥,而是一座________,一座_______之桥。

  • 5、同音字组词。

      chóu

    (    )恨 (  )款 (  )子  应( 

     发(    ) (    ) (    )密 (    )

     

     mù

    (  )捐    放(  ) (    )碑   银( 

     )器  羡(    ) 和(    ) (  )浴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磅礴_________________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全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诗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那两件事,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多选)

    A. 对比 B. 排比 C. 比喻 D. 拟人

    2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

    3诗句热情歌颂了________,批判了_________

  • 8、读下面的古诗《过故人庄》,并完成填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字词。

    过:_____________   鸡黍:____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   话桑麻:_____________

    2诗中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_________。三、四句是描写_________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像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描写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远景,绿树环合,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大,优雅恬静;下句是近景,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

    C. 颈联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D. 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说说颔联中”“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材料。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发现自己一个字也不认识了。更为恐怖的是,他拿出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看不懂了……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

    ②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        )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       )可能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        )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语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一个最基本又是最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中国人、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认记字音字义,右半球认记字形,左右两半球需均衡协作。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读症”的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地就把英语句子念出来了。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由此可见,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炼与远古罡(ɡānɡ)风走来的汉字、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注释】罡风:道家称天空极高处的风,现在有时用来指强烈的风。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用“√”勾出)

    城(fèi     bèi)     (bù       pù )     失读(zhèn     zhènɡ)

    (lǜ   shuài)     (hénɡ   hén)     者( huàn     huànɡ )

    【2】按提示填空。

    如果不认识短文中的“淬”字,我们可以用__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_,再查_______。在字典中查到这个字之后,发现字典中有如下说明:

    淬[ cuì ]①把金属等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放进液体中使急速冷却,以提高硬度和强度:~火。~砺。②浸染;涂上:~染。以药~刀锋。

    根据上面提供的说明,“淬”在本文中的意思,应选择________

    【3】在第③自然段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第①自然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试验初步成功”这句话中“初步”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概括“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前面选文内容,再结合下面的资料,写出你对学习推广汉语的思考和认识。(至少写两点)

    在校学习汉语的美国中小学生人数近年出现爆炸性增长。

    在英国家长的心目中,中文是除印欧语系之外最重要的语言。

    2019年俄罗斯把汉语纳入国家统一考试中。……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

    近年来,关于汉语在世界各国持续升温的报道不断见诸国内外媒体,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已经不仅仅是一句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

    大兵

    ①天快要黑了。

    ②暴风雪呼啸着,道路被雪埋住。一条山中公路上,一辆客车已经被困了六七个小时。车厢里的温度,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③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孩子还不到两周岁;还有一个兵,那张脸看上去有些(幼稚   稚气),让人觉得他似乎还是个少年呢。

    ④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厚厚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实的羊皮军大衣。但,此刻,他却是车厢中最觉得寒冷的一个人。他的厚厚的军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里去(救援   求援),可他不肯去,怕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他见一个老汉冻得不停地淌鼻涕,挂了一胡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帽子,给老汉戴上。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忠厚   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⑤后来,他又将自己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年戴。少年接受时对他说:“谢谢。”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⑥再后来,那位年轻的母亲哭了,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紫,尽管她一直紧紧地抱着孩子。于是,兵又默默地脱了自己的棉袄……

    ⑦天黑了,风雪更加狂怒。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一个男人想用200元钱换走兵的大头鞋。兵沉默了片刻,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⑧兵从车厢的这一端,(搜索   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⑨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雪一片片扫向悬崖下的峡谷。车开始悄悄地倒滑向另一侧的悬崖。车内的乘客大多昏昏欲睡,没有一个人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的兆头。但兵敏锐地觉察到了,他下了车……

    ⑩拂晓,司机引来了铲雪车和消防营救队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欢呼,就是兵,就是一直默默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尾,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雪更大了,漫天飞舞着一簇簇白色的雪团,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冻成了冰,像一座冰雕,在天和地已经溶成一体,形成的巨大的幕布下,渐渐清晰……

    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还不满19岁。

    【1】用“√”画出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2】环境推动情节发展。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图表,理清故事情节。

    【3】随着情节的推进,兵的形象渐渐清晰。从“最后”“只有几滴酒”等词语,读出他______;从“依次推醒”“所有的人”“敏锐地感觉到”等词语,读出他______;从“他下了车”“用肩顶着车尾,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等语句,读出他______

    【4】文中的兵看上去还是少年,不满19岁,为什么题目却是“大兵”?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

    月光下的母亲

    ①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

    ②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看来我母亲一定病得很重。

    ③我不是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我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们学校是放大假,每个月只有月底两天放假,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寄宿。上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又为我做了一碗鸡蛋手擀面,母亲小心地端着这碗手擀面送到我桌上,慈祥地摸着我的头说:“慢慢吃,不着急。我孩儿上学辛苦了,等下次回家妈妈还给你做!”

    ④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任何一辆机动车的影子了,我只好徒步往家走。

    ⑤天上的月亮真大,地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

    ⑥走到村口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影正将一捆又一捆的谷子奋力地抽打在木桶上。

    ⑦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赶在入秋时将全部的谷予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⑧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中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⑨我加快脚步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那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⑩我哭了。

    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两人一起赶工,爸爸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我哭了,嚎啕大哭。

    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 ……

    等我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我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的事也被我全然抛到了脑后。

    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那我也决不回头。

    茫茫月光之下,乡村公路上寂静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心里却没有一丝害怕的感觉。我徒步30多里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

    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

    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止也止不住。

    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

    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我径直向教室走去。

    我以前单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还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

    (作者是何君华,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请简洁地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陈老师当时的内心活动。以下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老师看见我哭觉得奇怪。

    B.陈老师明白我哭的原因了。

    C.陈老师明白原因并安慰我。

    【3】品读下列句子,完成下列各题。

    (1)这篇小说一共有四处描写月光。请将第二处描写月光的相关语句抄写下来:__________

    (2)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我”真的生病了吗?)

    ______________

    (3)我以前单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还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文中的“我”应该留下来,到打谷场上帮母亲脱粒。读了这篇 小说,你的看法呢?为什么?请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理解

    风雨车上

    深秋的北方,寒气逼人,偏偏天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上班族们纷纷诅咒鬼天气。公共汽车满载着乘客,像 )牛似的在风雨里艰难地爬行。

    车上,他端端正正地坐在第三排的座位上,一身整齐的军装与屁股下的座位极不   )称。但他 )乎并未顾及自己是军人,就那样脸朝着车内,背靠着车厢板,稳稳地坐着,就连站在自己面前的老人他都装着视而不见。

    人们开始议论:现在这些当兵的,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还学雷锋呢?他的脸红了红,但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他准备下车了,刚巧从车门上又来了一位军人,他马上欠身叫住了他:同志,请到这里坐!人们有些愤怒了。但就在他说完话的一 )间,一股寒风涌进了车厢,人们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再看他坐过的地方,一个脸盆大的窟窿出现在他背靠的位置,他的后背已经湿透了。后面的那个军人立刻心领神会,用和他同样的姿势又端坐在那里。

    车继续向前缓缓地爬行……

    1上班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  里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3请用 在文中画出一句比喻句,并仿照这个句式再写一句话。

     

    4请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人们的心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一身整齐的军装与屁股下的座位极不相称?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他的脸红了红,但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写道车继续向前缓缓地爬行,此时,车厢内人们又会怎样议论呢?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形合理想象,然后写在下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精彩片段:

    第九章 药寮(节选)

    也是在这一时节,油麻地来了一个外地的郎中。当有人向他说起桑桑的病后,他来到了油麻地小学。看了桑桑的病,他说:我是看不了这个病,但我知道有一个人能看。他是看这个病的高手。于是,留了那个高手的姓名与地址。桑乔决定再带着桑桑去试一下。

    那个地方已出了本省。父子俩日夜兼程,三天后才找到那个地方。那个高手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他已不能站立,只是瘫坐在椅子上,脑袋稳不住似地直晃悠。他颤颤抖抖地摸了摸桑桑脖子上的肿块,说:不过就是鼠疮。桑乔唯恐听错了:您说是鼠疮?”“鼠疮。老人口授,让一个年轻姑娘开了处方,把这药吃下去,一日都不能间断。七天后,这孩子若是尿出棕色的尿来,就说明药已有效应了。带孩子回去吧。

    桑乔凭他的直觉,从老人的风骨、气质和那番泰然处之的样子上,认定这一回真的遇上高手了。他向老人深深鞠了一躬,并让桑桑也深深鞠了一躬。

    此后,一连几个月,桑桑有许多时间是在温幼菊的药寮里度过的。温幼菊对桑桑的父母说:我已熬了十多年的药,我知道药该怎么熬。让我来帮你们看着桑桑喝药吧。她又去买了一只瓦罐,作为桑桑的药罐。红泥小炉几乎整天燃烧着。温幼菊轮番熬着桑桑的药和她自己的药,那间小屋整天往外飘着药香。

    一张桌子,一头放了一张椅子。在一定的时刻,就会端上两只大碗,碗中装了几乎满满一下子熬好的中药。温幼菊坐一头,桑桑坐一头。未喝之前十几分钟,他们就各自坐好,守着自己的那一碗药,等它们凉下来好喝。整个喝药的过程,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

    桑桑的药奇苦。那苦是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但是,当他在椅子坐定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丝恐怖感。他望着那碗棕色的苦药,耳畔响着的是温幼菊的那首无词歌。此时此刻,他把喝药看成了一件悲壮而优美的事情。

    七天后,桑乔亲自跟着桑桑走进厕所。他要亲眼观察桑桑的小便。当他看到一股棕色的尿从桑桑的两腿间细而有力地冲射出来时,他舒出一口在半年多时间里一直压抑于心底的浊气,顿时变得轻松了许多。

    桑乔对温幼菊说:拜托了。温幼菊说: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你们,包括纸月在内的孩子们,让桑桑看到了许多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他没有理由不好好吃药。

    一个月后,桑桑的脖子上的肿块开始变软并开始消退。

    就在桑桑临近考初中之前,他脖子上的肿块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1精彩片段已经用“‖”分成了三层,请仿照示例,简要概括后两层的内容。

    第一层:求医问药;第二层: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桑乔认定这一回真的遇上高手了,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桑乔在半年里多次求医未果后,对老人满心期待与喜悦的心情。

    B. 文中仔细描写桑桑和温幼菊喝药的过程,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是为了渲染气氛,表现他们与病魔的对抗、对生命的热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C. 桑桑把喝药看成了一件悲壮而优美的事情,从悲壮一词可以体会到桑桑对治好自己的病没有信心,他自己对此不抱任何希望。

    3下面是百度百科中介绍桑桑所患的鼠疮这种病症的部分资料,请在药寮这一章中找一找,作者写到桑桑的哪些症状和下面的介绍是吻合的?

    鼠疮,也叫颈部淋巴结核。是结核菌由龋齿、扁桃体侵入人体颈部,出现一侧或双侧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人伴长期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本病大多见于儿童和30岁以下的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画横线的句子,请联系原著中相关的故事情节,说说桑桑看到的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大舞台。

    孝心

    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一个富裕的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饼,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小女孩并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还是没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得模糊了。有一个熟悉的身影越来越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辛地支撑着一个家。她就是女孩的母亲。女孩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于是,她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将月饼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它让母亲尝尝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女孩终于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了全身:“妈妈,您尝尝这个……”

    其实,月饼早已发霉了……小女孩不懂。

    小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就是这样的结果。小女孩是不是太傻了?不,世上有愚昧的人,却没有愚钝的孝心啊!

    1.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反义词:(   )——(  

    近义词:(   )——(  

    2.用“——”画出第2自然段中小女孩由月饼产生联想的句子。

    3.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应读出(   )的语气,第3自然段中小女孩说的话应读出(   )的语气。

    A.急切  B.喜悦  C.敬佩

    4.你是怎样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句子训练营。

    1詹天佑不怕困难。詹天佑不怕嘲笑。(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

     

    2 詹天佑是工程师。(扩句)

     

     

  • 16、扩句。(至少扩两处)

    浪花高。

    风吹倒了小屋。

     

  • 17、按要求写句子。

    (1)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有趣的。(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

    (3)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有很多,请把下列句子中的“说”换一个说法。

    小明一家去桂林游玩,看见美丽的桂林山水,情不自禁地“真美呀!”

    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支书在瓢泼大雨的夜晚镇定地指挥村民过木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泉水唱着歌儿,欢快地向前奔去。(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写下来。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用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在事实面前,他承认了错误。(改为双重否定句)

    2.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大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改病句)

    3.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别的葬礼。(缩句)

    4.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以下两个文题任选其一,写一篇习作。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500字。

    (1)那是一次____的尝试

    提示:尝试也就是试一试,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她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

    (2)生活或学习中有很多值得值得回忆的、美好的事。请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