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大自然那不同的美在古诗中尽情展示。
气势恢弘的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秀丽的江南春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和日丽的春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____,其间……——《少年闰土》
2、知识回顾。
1.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乡偶书》)
2.《七律·长征》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红军走出岷山后喜悦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风停雨歇、水天一色的画面。
3.《宇宙生命之谜》一文围绕“___________”这一问题阐述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4.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桥》中________________的老党员,《穷人》中______________的桑娜夫妇。
3、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孤_____自赏 心_____神往 _____芳馥郁
顾_____自怜 硕大无_____ 婆娑起_____
(1)美丽广阔的草原令我_____________。
(2)天气闷热,人仿佛就呆在一个的___________蒸笼中,怎么也睡不着。
4、读拼音写词语
jié chū zǔ náo zhēng duó xuán yá qiào b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意思写出四字词语。
1.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_______)
2.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______)
3.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______)
4.形容突然明白过来。(______)
5.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辽阔。(______)
6、课内阅读
墨梅图题诗
, 。
, 。
【1】默写诗歌。
【2】对一、二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两句交代了梅花生长的特点,也描写了梅花淡淡的颜色,但诗人写梅花的颜色是墨黑色的,这不准确
B. 这两句话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了画梅花的技法,又写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
【3】对三、四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趣和宏大抱负,鲜明地表现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B. 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喜欢颜色淡雅、清气浓郁的梅花,与表现诗人的人格和操守没有什么关系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东西南北风。
【1】在横线处把诗句补充完整。
【2】“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
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3】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_____的品质。
【4】最后一句诗中的“任”字,写出了竹子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鉴赏
江南春
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____所著。他与李商隐并称为______,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你还曾学过他的《_______》。
【3】“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四百八十”这个数量词,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江南春》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表达了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说一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暖和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1】用“ ”画出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2】本文第一自然段说明了黄河的几个特点,下面理解有误的是( )
A. 说明黄河流程漫长
B. 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 说明黄河流域广
D. 说明黄河气势宏伟
【3】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怀瑾(jǐn),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南怀瑾就问:“老师,假如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您觉得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
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的袁焕仙先生为师。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下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
南怀瑾从没遇过这样粗暴的老师,心里非常不痛快,但是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回家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他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注意过,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您听。”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1】给本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推想词意:“大名鼎鼎”的意思是________ “独具慧眼”的意思是_______
【3】本文写了南怀瑾先后师从商先生和袁先生,两位先生的教学方式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式?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袁先生让南怀瑾把《伯夷叔齐列传》读100遍时,南怀瑾心里会想:______;当南怀瑾读到第100遍时,他的感受是______。
【5】你平时是怎么阅读的?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写南怀瑾先后师从两位先生时,详写了______,略写了______,这样安排详略的好处是______;回想本期学过的《北京的春节》一课,文中也有详写和略写,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______、______、___这几天写得详细,其他日子写得简略,这样安排的好处是______。
11、课内阅读
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 跌倒)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 清澈)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1】用“√”选出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2】画“ ”的句子___ (是 不是)比喻句。
【3】这段话是按____顺序描写的。
【4】“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 )
A. 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
B. 月亮出来得很晚
C. 天气状况不好,可能是阴天
【5】这段话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多选)
A. 赞美三峡秋天的美好风景
B. 热爱大自然或祖国山水
C. 对家乡的热爱
12、阅读感悟.
(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二)稻田里的守望者
1961 年 7 月的一天,袁隆平在一片稻田里开展观察研究。突然,他欣喜地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形优异,穗大粒多。从此他格外地精心照顾这株稻禾,收获的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期待地播下了这些稻种。收获的季节到了,可稻株们的表现却让袁隆平大失所望:它们高矮不一、粗细各异,没有哪一株比得上它们的“妈妈”。他埋头在稻田中仔细观察,详实地记录下每一株水稻的性状,常常在嘴边嘀咕着:“为什么水稻会出现性状分离?”
袁隆平不断思索,认真查看资料,反复统计整理,经过不懈实践,重拾了信心。他发现了真理:水稻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秉承着这样的信念,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 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让粮食亩产量开始了质的飞跃。袁隆平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选文(一)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第 2 自然段加“ ”句中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见微知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浏览选文(一),用“_____”画出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选文(二),梳理袁隆平在追寻真理道路上的情感变化,把下列主人公内心感受的关键词按顺序排一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失望 ②期待 ③重拾信心 ④欣喜
【4】为了寻找科学家“找到真理”的秘诀,同学们对两篇选文中的事例进行了梳理与探究。
(1)我能结合选文(一)(二)的内容,完成下表。
| 波义耳 | 袁隆平 |
观察现象 | ______ | 水稻出现性状分离 |
认真思索 | 紫罗兰中遇到盐酸变红的物质到 底是什么?…… | ______ |
反复实践 | ______ | 经过不懈实践 |
发现真理 |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 改变颜色 | ______ |
运用真理 | ______ | 成功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 |
(2)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通过对上表的对比分析,我发现:波义耳和袁隆平发现真理的过程惊人地相似,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选文(一)(二),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波义耳根据现象敏感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体现了他是个善于发问的人。
B.选文(二)中,画“ ”的句子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袁隆平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
C.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他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
D.波义耳和袁隆平都是留心观察、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6】选文(一)中,作者引用数学家华罗庚名言的好处是( )
A.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B.使作者的语言表达更准确。
C.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7】同学们在完成前置作业中收集到以下事例,可以用来说明“成功来自勤奋”这一观点的有( )(多选)
A.齐白石画笔不辍,到了晚年依然每日坚持作画三幅,最终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B.小时候,哥白尼对许多现象充满了好奇,总是缠着妈妈问这问那。
C.陈景润为了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学习,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最终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D.太原选手苏翊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获得中国单板滑雪冬奥首金。
13、凌霄和月季
凌霄和月季一起从地里探出头来。
月季花开了,红艳艳的,大伙赞美她。月季花只是微笑着摇头默默地散着芳香。
凌霄也开花了,一朵朵橙红色的花,像一只只喇叭。它攀上一棵大树,顺着树杆往上攀,一直攀到树顶。凌霄花感到自己上天了,往下看看,花儿草儿多么矮小啊。她嘲笑着伙伴们:“哈哈哈,你们都在我的下面。”
花儿草儿们羡慕地看着这高耸入去的凌霄花,都说:“凌霄花真了不起。”惟独月季一声不响。||
凌霄花听着声声赞美,越加得意,她高傲地对月季花说:“喂!朋友,你怎么一句赞美的话都没有,不想让我采朵云给你吗?”
月季淡淡地说:“我长得虽矮,是靠自己的根立在地上。你凭借了大树的高,炫耀自己,没啥稀奇。”
凌霄花哼了一声,没再理睬月季。||
一天,伐木队选了这棵大树,电锯沙沙沙,大树倒了,凌霄花一下跌落地面。那些为她唱赞歌的花儿草儿又都来讥笑她。
月季花却安慰地说:“朋友,应该学会自立。”凌霄花惭愧地低下了头。
1、 短文已用“||”分成三部分,请你概括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赞美( ) 矮小( ) 讥笑( ) 凭借( )
3、 当“花儿草儿们羡慕地看着这高耸入去的凌霄花”不住地赞美时,为什么月季花“一声不响”?
4、 当月季花安慰凌霄花时,为什么凌霄花“惭愧地低下了头”?
5、 你读了这篇短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14、户外活动是现下流行的“减压”方式。请跟小州一起撰写倡议书吧!
同学们,走出家门,放松自己吧!无论是漫步在xuān nào( )的城市,还是táo zuì( )于yōu jìng( )的自然中,都能hán养身心,让人抛开yōu lǜ( ),获得xīn mǎn yì zú( )的享受。我们在此倡议,请大家一起参与户外活动吧!
【1】根据拼音将倡议书文字补充完整。
【2】小州不确定片段中“hán养身心”的“hán”字怎么写,查阅字典后,应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A.函hán①匣,套子。②信件:公~|来~。
B.含hán①嘴里放东西。②包含,藏在里面:眼里~泪。③忍受。
C.涵hán①包容,滋润:海~|内~。②宽恕,宽大。
D.晗hán天将亮,光亮。
【3】小州想通过这段话表达什么观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户外活动充满乐趣。
B.鼓励大家应多参与户外活动。
C.户外活动是流行的减压方式。
D.我们应多做让自己放松的活动。
15、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训练营。
(1)詹天佑不怕困难。詹天佑不怕嘲笑。(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
2 詹天佑是工程师。(扩句)
17、句子大观园
1.新冠病毒被勇敢的白衣战士打败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当我发现了这种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感动得伏案痛哭。(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4)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5)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6)瑞恩说:“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改为“转述句”)
(7)黄河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缩写句子)
(8)战士们击落了四架飞机和三辆坦克.(修改病句)
20、我知道这件事非常重要,只是实在没有时间来处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材与表达。
从下列三组习作材料中选择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要求:中心明确,故事完整,情节吸引人,能够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题目:寻 场景:冬日黃昏,车来车往的公交车站 人物:一只与主人走失的金毛犬 公交车司机 乘客 | 题目:暖 场景:正在开展大课间的操场 人物:糊涂虫小轩 热心肠小文 温柔的班主任大白 | 题目:助 场景:周末清晨,热闹的菜市场 人物:卖菜大婶张阿姨 帮妈妈买菜的豆,豆独自买菜的八旬老人王大爷 |